1.羅馬寬劍:自從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吸收了西班牙劍長處的這種劍出現之後,在好幾個世紀裡一直是羅馬士兵的專用裝備。這種劍完全就是為步兵方陣作戰而存在的:雙方的士兵「盾牌頂著盾牌」地拼殺時,劍比一般希臘世界重裝步兵所使用的長矛更加便利。在皮德拉戰役中,突破了馬其頓方陣那長達七米、恐怖至極的長槍之壁後,羅馬士兵的Gladius就把馬其頓兵砍得落花流水。
2.石中之刃:闊劍,闊劍是有著典型英格蘭風味的武器。平行的劍刃,長橢圓的頭部,較寬厚的刃身和夠雙手使用的劍柄,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武器,但是無論是馬上、步戰、平時防身或水上戰鬥時都能發揮出作用,在十一到十五世紀中一直是主流的個人武器。傳說中亞瑟王的削鋼聖劍艾克斯卡裡巴也是一把闊劍;但是到了十五世紀,逐漸發達的冶金技術使它的地位逐步讓給了大劍。
3.偉大的「雜種大劍」:大劍,十五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國和日ben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軍人和傭兵們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遂由大劍的出現而得到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所以大劍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的字樣。實際上,這種劍可說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4.德國雙手劍:德國雙手劍和一般被稱為「巨劍」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的武器最常見的握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
5.陣劍:看遍整個歐洲大陸,也許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喜歡華麗,闊氣,要面子。仿佛整個西班牙民族的性格都是用濃烈的紅和黑所塗成。也正是這個西班牙,可以說歐洲貴族社會所有華麗到誇張的東西多半都有西班牙人的推波助瀾在。包括那著名的硬圈領,和細劍,短套褲,擊劍短上衣,花邊等等等等。這一切的廣泛流行都和西班牙的風流騎士們脫不開關係。
6.正裝劍:正如其名所示,乃堂堂正裝入朝所用的禮儀之具。然而宮廷雖然華麗堂皇,卻也是陰謀和暗殺所永遠潛伏的地方。於是乎,在冠冕堂皇的禮服之下,全然不下於血腥搏殺的戰場上那樣五花八門的防身器具也層出不窮,爭奇鬥豔。從鏈子甲背心(Chainshirt)到護心甲,從夾著薄鐵片的襯衫到穿在長袍裡的胸甲。
7.斧:但是和劍繁複多樣的形制比較起來,斧要樸實簡單得多。短斧最初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人類手中,原始的石斧既是工具,也是武器;當金屬斧子出現時,它也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的戰士與勞作的人們手中。在希臘時代,步兵經常選擇斧代替劍來當作肉搏時候的近身武器,而在中世紀,使用短斧肉搏的戰士也是只多不少。
8.投擲斧:投擲斧從短斧衍生,也可以當作短斧使用。它們往往短而輕,而且在重心的設計上精心計算,以保證投擲後以柄的中點旋轉,精確地砍進目標。北歐的蠻族和印第安人都喜歡這種武器。往往攜帶好幾把。甚至有以投擲斧子來競賽的傳統。在黑暗時代的蠻族還沒有發展出騎士制度之前,穿上重裝甲的蠻族士兵的作戰方式其實很象羅馬人。
9.矛斧:如同一把短戟般,矛斧是單雙手都可以握持的沉重武器。除了兇猛的劈砍外,尖銳的前沿和矛頭也可以用來推、刺、扎,在室內戰鬥中往往是佔據優勢的主要武器,特別是守城的一方。和它同族的衛士斧也是沉重的雙刃斧。特別適合在高處向下劈殺,因而得名。
10.鏈錘:很多時候,鏈枷和鏈錘都被混淆了。其實鏈枷本是農民打麥的東西,很象中國的雙節棍,但是要大得多。一旦被打到一下,哪怕穿鏈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險。戰場上鏈枷的殺傷力就小了點了……不過沒關係,把前面的木棍換成一到數個小刺球吧。被打到可是很痛的哦。歐洲中世紀十大冷兵器,第三種名叫「雜種大劍」,石中之刃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