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交通擁堵是城市「頑疾」,避免這樣的問題,首先需要科學規劃。在完善路網布局的同時,也離不開精細化的管理。最近,不少南京市民發現,一些原本上下班的路容易堵的路變得通暢了,這是怎麼來的呢?
【定淮門大街:綠化帶變車道打通「路梗阻」】
早上8點鐘,記者來到南京江東北路和定淮門大街的交叉路口,這是一條連接南京江南和江北的重要通道,過去也是讓市民非常頭疼的一個堵點。今年6月份,南京市建委和交管部門聯合對這個路口,進行了微改造。
南京新廈市政建設項目管理公司項目負責人陳文林介紹,該堵點起始點是從江東北路到灕江路,全長210米。改造段是把中間120米的中分帶拿掉,增加了一個直行車道。因為交通流量比較大,只能採取晚上施工,僅用了4天時間就完成了本次改造。
取消綠化中分帶,增加了一條由西向東進城的直行道。這樣的微調,效果明顯。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過去早晚高峰的時候要等好幾個紅綠燈,現在只要等一會兒就可以了,還是比較通暢的。
南京交警五大隊副大隊長李興海介紹,通行量增加了50%,周邊路網早高峰的擁堵情況也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花神廟樞紐匝道:過去排隊3公裡 現在一路暢行】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南京花神廟樞紐,這裡的一處匝道是南京長江二橋、機場高速以及主城方向過來的三股車流匯合的地方,因此形成了一個瓶頸,成為不少開車人頭疼的堵點。
過去,南京花神廟互通樞紐早晚高峰積壓的車流能排隊長達近3公裡。今年5月份,南京交管和建設部門組織優化交通方案,包括壓縮側分帶、取消匝道應急車道等,僅用20天,就完成了堵點改造。
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項目負責人倪俊介紹,把本來的側分帶從5.25米壓縮到了1.5米,增加了一股行車道,同時通過重新施劃標線的方式增加了2股車道,把本來現場的2股車道增加到了5股車道,徹底改變了現場擁堵的現象。
【一路一策 因地制宜 以「繡花功夫」精準治堵】
2018年,南京正式開展交通擁堵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採取「一路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則,改造小微堵點。有的重新分配車道,有的調整掉頭車道位置,還有的打通未貫通道路,改善非機動車、行人使用空間和效率等。道路交通「微創手術」實施兩年來,南京已經完成了52個小微堵點改造。在每個堵點改造的過程中,管部門對收集來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通過計算機建模,對改造方案反覆推算,進行科學研判,最終選出既節約工程體量,又能取得明顯治堵效果的方案,再會同建設部門一起實施。
南京交警四大隊民警陳爾玉介紹,江東東路與應天大街交叉口早高峰左轉調頭通行量提升了15.9%,晚高峰車輛緩行排隊現象基本上消除。
南京市公安交管局秩序大隊副大隊長殷秋敏介紹,南京河西金鷹和江東路的路口經常會交通擁堵,從交通模型裡面能發現,主要是受到掉頭的影響。所以我們把掉頭往後移,把瓶頸打通。2021年,我們也初步排了有20多個點,不斷地進行動態調整,使交通組織更符合群眾出行的需求,讓城市更加暢通。
改造「小堵點」 折射「大民生」
「小微堵點」的改造,讓大家感受到的是暢行的交通,但其背後,是科學規劃、精細施工等一系列普通百姓可能無法看見的努力。對於城市而言,「小微堵點」改造就像一場場「微創手術」,打通了暢行的「經絡」。而對於老百姓來說,實實在在的舒適出行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的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幸福感。
江蘇臺記者/黎明 魏玉卿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