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高焓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11月25日,前文化部部長、作家王蒙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華附講壇」開講,與師生們暢談文學與人生、青春與夢想。
上午10點,王蒙來到學校圖書館,學生們掌聲熱烈歡迎。王蒙回憶了他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我上學只上到14歲半」,最「得瑟」的一件事是小學二年級,「1941年,79年前第一次造句,寫了一段很長的話。」他笑言,相信自己在造句上有一定成就。
學生代表問王蒙為何19歲就能寫下《青春萬歲》,王蒙回顧了創作原因和歷程,告訴同學們,「文學是對青春的挽留,年齡老去無法迴避青春的遠離,但書還在、記錄還在、文字還在、語言還在、夢幻還在,這是文學給人生的記憶、安慰、挽留、鼓勵。」
50年前的青年與當今的青年有何不同?王蒙說,兩代青年人見識、視野、知識等方面相去甚遠,但50年前的青年有濃烈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浪漫主義情懷。他勸學子們珍惜19歲、珍惜浪漫情懷、腳踏實地地投入學習,「一個人只要愛學習,就永遠有希望,永遠青春萬歲。」
有學生問,現在的青少年,如何懷著熾熱、純粹的心成長?王蒙解答同學們的青春的迷茫,「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追求、青春萬歲,誰的青春也不是吃素的。」他很理解,「青春有很多渴望、幻想、困惑」,建議同學們「在青春時代,為自己的一生打下基礎,建立對人生的追求、對價值的選擇,選擇對自己有利但不自私的道路,有所不為。」
王蒙問同學們,什麼叫好人、什麼叫壞人?「簡單說,好人是有所不為,壞人是無所不為,好人的武器沒有壞人多,壞人可以說謊、造謠、偷竊……,好人即使一時吃虧,也不能走壞人的道路。對人生抱著負責的態度,是青春的浪漫和激情,轉變為有所成功和建樹的保證。」
王蒙86歲了,但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戲稱自己是文學一線「勞動力」。學生好奇他豐沛的創作激情來自哪裡?王蒙回答來自豐富的人生經歷,「我有幸生活在劇烈變化的時代,對社會、人生的變化不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接受者、見證者和思考者。」(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