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是南亞的山地小國,於1975年4月被印度吞併,印度吞併錫金,屬於典型的弱肉強食,錫金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印度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吞併這個小國家的主要原因。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面積7096平方公裡,與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人口約60.76萬人。錫金古稱哲孟雄,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西藏的藩屬國,十九世紀末淪為英國的被保護國,印度獨立後轉而成為印度的被保護國,此後印度通過各種手段逐漸控制錫金的內政外交。1973年4月印度政府軍開進錫金首都甘託克,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利。次年操控錫金議會通過錫金成為印度「聯繫邦」的決議。1975年4月,印度政府軍解散錫金王宮衛隊,廢黜錫金國王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錫金正式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印度吞併錫金也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而是經過了長遠的謀劃和滲透,印度吞併錫金又是在美蘇爭霸這一冷戰時期,實際上吞併錫金只是印度稱霸南亞的一部分,然而,吞併錫金對印度的大國策略又是最重要的,正是通過吞併錫金,印度達到了控制不丹和尼泊爾的目的,並把影響力擴大到緬甸。
錫金北部與中國西藏接壤,東鄰不丹西接尼泊爾,南部是印度的西裡古裡走廊和東巴基斯坦(後獨立為孟加拉國)。印度吞併錫金,把西裡古裡走廊擴寬了好幾倍,使得印度與東北部地區的聯繫得到大大加強,可見錫金戰略地位之重要。
西裡古裡走廊,是印度本土與偏遠的東北部地區重要的連接通道,然而這條通道非常之狹窄,假如一旦孟加拉和印度產生軍事衝突,就很容易通過佔領西裡古裡走廊切斷印度本土與東北部地區的陸路聯繫。再者,印度在這一地區已經實現了對尼泊爾和不丹內政外交上的控制,夾在中間的錫金,印度必須要將其拿下,這樣才能使西裡古裡走廊向北擴大,使印度與東北部地區的聯繫更加緊密,這樣,通過軍事震懾,就能大大減少孟加拉國對西裡古裡走廊的威脅。
而從軍事角度看,印度吞併錫金,實現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其實是為了更好的防範和鉗制錫金背後的東方大國,在上一世紀著名的局部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中,錫金成為了當時這場戰爭的戰略重點,通過借道錫金迂迴穿梭,打的印度猝不及防,接連潰敗,印度對錫金自然是懷恨在心,深知錫金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錫金,在印度的武力威懾下,錫金這個彈丸小國註定免不了被吞併的悲劇。
都說弱國無外交,錫金在印度的明目張胆下被印度吞併,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和美國操縱下的聯合國居然無動於衷,採取了默許縱容的態度,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在當時,印度作為南亞頭號大國,正是蘇聯和俄羅斯的重要拉攏對象,犧牲一個對他們來說無足輕重的錫金,卻能爭取到印度這個大國投入到自己的陣營,對於印度來說,錫金的重要戰略價值就是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要拿下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