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傾訴,五歲的兒子對閱讀這件事越來越不感興趣,自己耐心地給他講繪本,他卻一副怎麼也聽不進去的樣子。朋友表示:「沒辦法,我家孩子就是不愛看書!」我想對她說的是,不要悲觀地急著給孩子貼標籤!
閱讀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沒有人與生俱來就熱愛閱讀,後天培養幾乎是佔到百分之百的比重。一個人能保持長期的閱讀,靠的是濃厚的興趣與良好的習慣來支撐。
關於興趣:
幼兒時期的孩子,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讓他們讀《史記》,讀《三國演義》,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國際公認「繪本是最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繪本即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並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
孩子為什麼不愛讀繪本,我們應該理性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埋怨孩子。
第一,你給孩子的繪本不是他喜歡的。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在書的選擇上就應該投其所好,你給他選擇的書再優秀,如果孩子不喜歡,也是白費功夫。比如出自卡爾大師的經典之作《好餓的毛毛蟲》,沒有人會覺得它不優秀,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喜歡它的故事情景或者畫風。
如果孩子喜歡汽車玩具,可以陪他一起讀《晚安工地上的車》、《蒸汽火車,夢幻火車》,如果孩子是個小饞貓,可以陪他一起讀《美味的朋友》、《第一次做麵包》。如果孩子熱愛迪士尼,你可以陪他一起讀《迪士尼大師繪本》。如果孩子喜歡天馬行空地想像,你可以陪他一起讀《神奇的馬桶》、《月亮的味道》。即使是愛調皮的孩子,也不缺乏對應的繪本,《大衛不可以》系列和《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都可以成為他親切的夥伴。
找到了孩子熱愛的主題,在書的樣式選擇上還可以儘量增添樂趣,比如洞洞書、機關書、點讀書……都能讓孩子在親自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興趣。
接下來,就是媽媽們如何給孩子讀繪本的環節了。親子閱讀時,一定要充分發揮繪本的演繹功能,我們要儘可能地利用誇張的聲音、表情和動作去吸引孩子。表現得越誇張越會有代入感,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放棄這種生動的共讀形式,因為孩子是不會嘲笑的。
關於習慣:
任何的好習慣,最佳養成時期一定是年幼時,正如在白紙上作畫要比在一張塗抹過的紙上作畫要容易。為人父母當以身作則,因為孩子的好習慣不可能是在喋喋不休的說教下養成的。如果你本就是一個愛看書的人,那恭喜你,你的孩子幸運地擁有了一份難得的財富。如果你愛追劇,愛刷視頻,那就應該考慮一下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試著和他一起成長。
倘若要給閱讀配上一副背景圖,那它一定安靜的。孩子的閱讀區設置必須遵循這個原則,可以沒有獨立的書房,也可以沒有精緻的書架,但一定要安靜。關於書籍的擺放,美觀,方便孩子拿取即可。
任何一件事,只有不斷地去做才能形成習慣。在孩子還無法自主閱讀的時候,我們應該不間斷地每天陪他閱讀,孩子的堅持源於家長的堅持。年幼時,對他耐心的陪伴,是為了將來更省心。
大語文時代,若說「得閱讀者得天下」,是毫不誇張的。爸爸媽媽們,趕緊行動起來吧,說不定你家就藏著一隻未被發現的小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