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一大早就被女兒氣到吐血,她總能把所有預留的時間耗盡,最終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
起床的時候,怎麼都叫不醒,叫起來了也要坐著發呆;
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則她就拿著牙刷東搖西晃,永遠莫名的拖延。
每天追在屁股後面,搶時間的感覺太糟糕了,不止一次,我煩躁地質問:
「你就不能按我說的做嗎?」
可當我喊出口的那刻,我忽然意識到了一點不對,我到底在期望什麼?
我希望她能夠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地出門道別——扮演一個不屬於孩子的角色。
給她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時,我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我希望自己能省點心。
是的,我在期待一個省心的、乖巧的、遠超過她年齡表現的孩子。
原來,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只是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看見孩子,還拼命想抹掉他們本應扮演的角色。
孩子和我們,天然就是衝突的
我們和孩子的世界從來不同,我們的需求也並不一致。事實上,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完全相反。
我們喜歡整潔的環境,安靜地休息,工作日井井有條,周末可以安心睡個懶覺。
可孩子呢,他們喜歡把地上弄得亂糟糟,總是大聲尖叫,周末的早上一定會起得格外早。
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天然就是衝突的。可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可以享受這些讓人抓狂的處境。
看過一個視頻,爸爸下班回家後,問媽媽這一天過得怎麼樣?
媽媽回想起一天的經歷:
一大早被孩子吵醒,他們聲稱床下有怪獸;
帶著兩個孩子採購日用品,他們調皮地推倒貨品,讓媽媽手忙腳亂;
精心準備好的蛋糕,孩子反手就摔在了地上。
媽媽頹然地閉上眼睛,這一切都太糟糕了,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可在孩子的眼裡,所有的糟糕,卻有著不同的模樣。
姐妹倆的玩耍很有趣,在超市坐購物車很開心,那個摔爛的蛋糕,是最棒的食物大戰遊戲。
當孩子看起來不乖,製造出很多的麻煩時,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看不到那個有趣的世界。
因為這種差異,接納這樣的「不省心」,也許會讓我們很累,但這才是他們最純真的本性。
當我們扣上一頂「不乖」的帽子,遠離孩子的世界,否認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許很聽話,但他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
如果看不到這些差異,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我們也會難以容忍,甚至責怪孩子為何總要作對。
接納孩子的需求差異,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最生動的模樣。
被看見的孩子,才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發現和孩子的溝通似乎是無效的,一不小心,雙方就會僵持不下。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孩子才願意信任和傾聽我們。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他才會有力量關注別人的感受。
電影《布拉姆的異想世界》中,男孩布拉姆是典型的「熊孩子」,他上課開小差,課桌下的腿抖個不停,被罰面壁思過也毫不悔改。
好在,新來的代課老師看到了布拉姆的不同,他沒有對抗,而是滿足布拉姆的需求。
走進布拉姆的世界,才發現有多奇妙:他開小差,因為看到百葉窗上舞動的灰塵;他晃動腿,認為腳生來就是要動。
被理解和關注的布拉姆,開始懂得對別人說抱歉,也開始察覺自己對他人帶來的傷害。
我們希望孩子是有規矩可循的,可孩子卻希望自己是無拘無束的。
面對衝突,合作才是雙贏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需求,會給予孩子信任和力量感。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需求,完全滿足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逐漸長大,孩子需要懂得,我們彼此的需求同時存在。當需求發生衝突時,我們不妨這樣做:
接納孩子的感受,界定彼此的需求
衝突發生時,我們常常會被情緒左右,忽視孩子真正的感受。
弄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關鍵的第一步。
比如,一個吵鬧不願意上學的孩子,也許是沒有勇氣面對昨天老師的批評,也許是想要媽媽更多的陪伴。
了解孩子的需求,再表達我們的感受,界定好問題,才能得到孩子的共識。
和孩子找出共同的解決方案
針對需求衝突點,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法,也許他們的辦法看著很天真,但是不要評判他們積極的嘗試。
當然,我們也可以稍微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
商討的過程,會教會孩子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他們也會懂得關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確定合適的方案並執行
探討這些方案,排除掉我們和孩子都不喜歡的,留下少數可以嘗試的。
衝突來臨時,我們不是要立刻找到一個完美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將積極面對差異的存在。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懂得理解和包容。
最初的溝通過程,也許不會那麼愉快。對一個孩子而言,控制需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這樣的衝突裡,我們會和孩子更親密,因為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
多一點耐心,教給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的能力,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本文轉自 | 知名母嬰育兒領域媒體「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