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乖」讓你崩潰?其實,這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 伴讀

2021-03-01 中國教育報


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一大早就被女兒氣到吐血,她總能把所有預留的時間耗盡,最終在一片兵荒馬亂中出門。

 

起床的時候,怎麼都叫不醒,叫起來了也要坐著發呆;

 

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則她就拿著牙刷東搖西晃,永遠莫名的拖延。

 

每天追在屁股後面,搶時間的感覺太糟糕了,不止一次,我煩躁地質問:

「你就不能按我說的做嗎?」

 

可當我喊出口的那刻,我忽然意識到了一點不對,我到底在期望什麼?

 

我希望她能夠聽話,舉止得體,不要吵鬧,安靜地吃完早餐,乖巧地出門道別——扮演一個不屬於孩子的角色。

 

給她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時,我被一個強大的動機驅使著:我希望自己能省點心。

 

是的,我在期待一個省心的、乖巧的、遠超過她年齡表現的孩子。

 

原來,我們眼中的「不乖」,並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只是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看見孩子,還拼命想抹掉他們本應扮演的角色。


孩子和我們,天然就是衝突的


 

我們和孩子的世界從來不同,我們的需求也並不一致。事實上,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完全相反。

 

我們喜歡整潔的環境,安靜地休息,工作日井井有條,周末可以安心睡個懶覺。

 

可孩子呢,他們喜歡把地上弄得亂糟糟,總是大聲尖叫,周末的早上一定會起得格外早。

 

我們和孩子的需求,天然就是衝突的。可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可以享受這些讓人抓狂的處境。

 

看過一個視頻,爸爸下班回家後,問媽媽這一天過得怎麼樣?

 

媽媽回想起一天的經歷:

 

一大早被孩子吵醒,他們聲稱床下有怪獸;

 

帶著兩個孩子採購日用品,他們調皮地推倒貨品,讓媽媽手忙腳亂;

 

精心準備好的蛋糕,孩子反手就摔在了地上。

 

媽媽頹然地閉上眼睛,這一切都太糟糕了,沒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可在孩子的眼裡,所有的糟糕,卻有著不同的模樣。

 

姐妹倆的玩耍很有趣,在超市坐購物車很開心,那個摔爛的蛋糕,是最棒的食物大戰遊戲。

 

當孩子看起來不乖,製造出很多的麻煩時,孩子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看不到那個有趣的世界。

 

因為這種差異,接納這樣的「不省心」,也許會讓我們很累,但這才是他們最純真的本性。

 

當我們扣上一頂「不乖」的帽子,遠離孩子的世界,否認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許很聽話,但他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

 

如果看不到這些差異,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我們也會難以容忍,甚至責怪孩子為何總要作對。

 

接納孩子的需求差異,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最生動的模樣。

 

被看見的孩子,才會關注他人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發現和孩子的溝通似乎是無效的,一不小心,雙方就會僵持不下。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孩子才願意信任和傾聽我們。孩子只有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他才會有力量關注別人的感受。

 

電影《布拉姆的異想世界》中,男孩布拉姆是典型的「熊孩子」,他上課開小差,課桌下的腿抖個不停,被罰面壁思過也毫不悔改。

 

好在,新來的代課老師看到了布拉姆的不同,他沒有對抗,而是滿足布拉姆的需求。

 

走進布拉姆的世界,才發現有多奇妙:他開小差,因為看到百葉窗上舞動的灰塵;他晃動腿,認為腳生來就是要動。

 

被理解和關注的布拉姆,開始懂得對別人說抱歉,也開始察覺自己對他人帶來的傷害。

 

我們希望孩子是有規矩可循的,可孩子卻希望自己是無拘無束的。

 

面對衝突,合作才是雙贏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需求,會給予孩子信任和力量感。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需求,完全滿足孩子。

 

特別是當孩子逐漸長大,孩子需要懂得,我們彼此的需求同時存在。當需求發生衝突時,我們不妨這樣做:

 

接納孩子的感受,界定彼此的需求

 

衝突發生時,我們常常會被情緒左右,忽視孩子真正的感受。

 

弄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關鍵的第一步。

 

比如,一個吵鬧不願意上學的孩子,也許是沒有勇氣面對昨天老師的批評,也許是想要媽媽更多的陪伴。

 

了解孩子的需求,再表達我們的感受,界定好問題,才能得到孩子的共識。

 

和孩子找出共同的解決方案

 

針對需求衝突點,鼓勵孩子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法,也許他們的辦法看著很天真,但是不要評判他們積極的嘗試。

 

當然,我們也可以稍微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

 

商討的過程,會教會孩子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他們也會懂得關注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確定合適的方案並執行

 

探討這些方案,排除掉我們和孩子都不喜歡的,留下少數可以嘗試的。

 

衝突來臨時,我們不是要立刻找到一個完美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將積極面對差異的存在。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更懂得理解和包容。

 

最初的溝通過程,也許不會那麼愉快。對一個孩子而言,控制需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在這樣的衝突裡,我們會和孩子更親密,因為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戰爭。

 

多一點耐心,教給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的能力,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愛。

本文轉自 | 知名母嬰育兒領域媒體「超級育兒師」(ID:supernanny-ipcn)。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相關焦點

  • 阿爾法蛋大蛋2.0繪本伴讀,給孩子不一樣的英語啟蒙
    阿爾法蛋大蛋2.0繪本伴讀,給孩子不一樣的英語啟蒙 2020-05-07 09:51:08   來源:網絡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後的答案有點心疼,有點暖......
    而且,這絕對不是個例,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種難題。孩子看見娘,無事哭一場,到底是他不乖還是我們太溺愛?其實,都不是!出現這種看似不乖的行為,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其實她就是在反覆地確定,媽媽在不在身邊。只要我在她能一眼看到的地方,她就可以很安心地玩,她既想玩心愛的玩具,又渴望得到我的關注。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過程,說明他們正在長大。心理學家用依戀來表示寶寶和媽媽之間的一種積極、充滿深情的情感聯繫,媽媽就像一個「安全島」,因為你的存在,他們才會自信地、大膽地去試探周圍陌生的環境和人。
  •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愛繪本?那是因為你沒有遇到大塘小魚繪本課!
    各位媽媽對兒童繪本一定不陌生,問到給孩子買繪本的原因,大家回答的表達不盡一致,但結論都是:繪本肯定是要買的。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給孩子買繪本?下面是我能給出最好的答案。著名的臺灣繪本作家方素珍說,自己在35歲以後,人生的所有養分幾乎都來自繪本。
  • 孩子不乖責罰一頓就好?3個小方法疏情志
    不知何時,原本溫順乖巧的天使寶寶,突然開始和你唱反調?家有鬧騰的寶寶,看看下面這幾個典型行為,不知多少家長會感同身受:別問,問就是「我不」,再問就是「我就不」;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打人、咬人;一言不合,當街倒地撒潑;經常搶玩具,拿到就不撒手;「強迫症」,玩具不能放錯位置;不聽話,跟家長對著幹,叫TA往東非要往西;領地意識超級強烈,自己的玩具、食物都不能讓別人碰。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為什麼媽媽在家,寶寶反而不乖了?
    後來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女兒嘟著嘴巴對我說:「媽媽,我其實不是想惹你生氣,就是想讓你多陪陪我。」聽到孩子這麼說,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難受了。不過我卻發現,這種「小孩子看到娘,無事就哭一場」的情況似乎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因為閨蜜也跟我抱怨說,明明在姥姥眼中非常懂事乖巧的兒子,但到了自己手裡就像是換了個人一樣,孩子不僅表現得一點也不乖,還總是在家裡惹禍。
  • 不乖
    你今天乖嗎?功課寫完了嗎?沒有寫完功課怎麼可以聽廣播呢?如果你很乖,那麼請問你是心甘情願的乖嗎?是毫無懷疑的乖嗎?乖就能夠成功、乖就能夠快樂嗎?    在一個今天的標準答案很快就會被明天淘汰的、巨變的時代中,只有「不乖」才能夠確保你永遠不過時嗎?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乖」,指的是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淘氣,換句話說,乖指的就是順服,順從,服從。也許有人要問了,這樣的乖有什麼不好呢?
  • 科普|孩子不乖責罰一頓就好?3個小方法疏情志
    家有鬧騰的寶寶,看看下面這幾個典型行為,不知多少家長會感同身受:別問,問就是「我不」,再問就是「我就不」;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打人、咬人;一言不合,當街倒地撒潑;經常搶玩具,拿到就不撒手;「強迫症」,玩具不能放錯位置;不聽話,跟家長對著幹,叫TA往東非要往西;領地意識超級強烈,自己的玩具、食物都不能讓別人碰。帶娃累,帶自我意識覺醒的娃更累!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原標題: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了!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 情緒溫度計:讓孩子的情緒不發燒!
    熾熱的太陽無時無刻不在釋放它的能量。空氣似乎都凝固了,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偶爾落下的幾粒雨滴非但沒能緩解燥熱,反而弄得全身彆扭不堪。敢問在這樣的令人崩潰的氣候裡,你的火氣是不是也不知不覺地變大了呢?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也許你會覺得有時候發發脾氣,鬧鬧情緒,是非常正常的。畢竟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對不對?對不對?對不對?
  • 1歲寶寶不哭不鬧,婆婆誇孫子「真乖」,醫生怒斥家長:太無知
    當時他的老婆休完產假之後,就選擇去公司賺錢了,因為現在養一個孩子的壓力也比較大,所以他老婆也想多補貼一些家用。那麼照顧孩子的責任就落在了小剛媽媽的身上。小剛媽媽帶孩子時,發現孩子很安靜,平時不哭不鬧,還讓他定時吃飯,就覺得孩子這麼乖,很好帶。但時間一長,孩子一歲多了,還是不說話。
  • 孩子動不動就哭?親子情感連結缺失,孩子容易情緒崩潰
    在我們看來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就是失去控制的的孩子,並且很多孩子不會出現自閉症的行為,反而出現了一種更加反常的行為去引起家長的注意。所以當很多孩子發洩情緒的時候,這是正常的現在,是因為家裡有家長在與孩子進行了情感的連結,可是當孩子的情緒崩潰,遊走在自閉症邊緣的時候,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維護這段親子關係。
  • 世上哪有「完美」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有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以此為基礎,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價值觀念的種種變式:「我自己的孩子,我怎麼教育別人管不著」……而這首詩的出現,產生了一股力量,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反思。
  • 孩子「玻璃心」,其實是家長一手造成的,不趁早糾正,將來必吃虧
    玻璃心的孩子受不了一點挫折,希望自己隨時隨地的收到他人的關注;如果自己沒有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認同,或者沒有及時滿足他,就會感覺到被傷害,情緒低落,陷入悲傷中。其實這都是家長一手造成的,不趁早糾正,將來必吃虧!
  • 寧要一個真實的「壞「孩子,也不要一個偽裝的「乖」孩子!
    我摸摸孩子的頭說:「爸爸剛才生氣與ˊ仇人ˊ這句話無關,我知道你寫那句話是想表達自己的不滿(以前也說過),希望你以後在家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不必掩飾自己。」 那天晚上孩子為什麼表現得很」乖「,很「懂事」呢?因為孩子感到我真的生氣,而且時間也比較長,他感到壓抑、不安。或許他彈琴時根本就沒有認真,而是在想,我為什麼那麼生氣,並胡亂歸因,比如認為是「爸爸是我的仇人」這句話惹的禍。 孩子學會了「討好」家長,這樣到底好不好呢?有些家長可能覺得沒什麼,甚至還為此得意。
  • 14歲李嫣染頭髮像「問題少女」,天后王菲:孩子你不需要太乖!
    住在太平洋的一些網友指責孩子「太成熟」、「不乖」,王菲也沒阻止過李嫣的這個愛好。「我都是為你好」這是一種很多人無法擺脫的道德綁架。 不接受這種好,會被人冠上不懂事、不體貼、不孝順的大帽子。 但這個「好」是不是真的好,只有遭受過的人才知道。 王爾德曾說:「愛自己是終生浪漫的開始。」
  • 沉默的家庭,孩子容易不快樂 | 伴讀
    「爸爸,今天我回答問題答對了,老師表揚了我呢!」「這排骨真好吃,媽媽下次你在家裡也燒給我吃行嗎?」 小男孩說得興致勃勃,但他的父母,從落座開始,一直板著臉,各自一聲不吭地刷著手機,最多偶爾「嗯」「哈哈哈」敷衍一下,算是給兒子的回應。 孩子憋紅了臉尋找話題,想讓爸爸媽媽開心。
  • 「不洗襪子,那你就把臭襪子吃了!」:父母的隱形暴力,正親手毀掉孩子
    從沒見過爸爸如此暴躁的孩子,瞬間情緒崩潰,哇哇大哭起來。其實,爸爸氣孩子上課走神,摔壞小汽車看似是對孩子的警告,實際上傳遞給孩子的只有恐懼的信號。爸爸一言不發,就處置了玩具車,孩子只會覺得這是「無緣無故」的暴風雨,全然想不到是因為自己這隻小蝴蝶扇動了翅膀所引起的。
  • 真正優秀的女孩其實是「不乖」的,她們身上應該有兩大特質!
    律師繼續尋問:「你是不是很想當律師?」大家都在疑惑,這個孩子心裡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是自己想,還是父母的要求?女孩回答:「我很糾結、矛盾!」面試管試探性再尋問:「你選擇公務員是父母的期待,還是你自己想當?
  • 「乖,媽媽給你看動畫片」,用手機應付孩子,長大後危害就顯現了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生活中隨處可見用手機哄孩子的家長,孩子一哭鬧就會說:「,乖媽媽給你看動畫片。」正如閨蜜所說:手機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自從有了它之後,給孩子看動畫片,一個小時都不帶鬧的,比任何玩具都有效。
  • 孩子一不滿足就瞬間大哭無法溝通,一定是被慣壞了嗎?
    這位媽媽說,其實這個東西也不是非不能買,如果孩子好好和她商量,還是有可能會買,但是孩子這樣什麼解釋都不聽,突然崩潰的樣子,真是接受不了,也很頭痛。很多孩子,其實平時規矩做得挺好,很多時候也能懂道理,不任性,但也總是有那麼一些時刻,突然就什麼都聽不進去了,直接就地崩潰,讓人猝不及防。你說慣壞了嘛?平時也根本沒慣著他啊!你說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