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些孩子「不乖」,其實是抑鬱了!
9月11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近三成青少年
有抑鬱風險
升學壓力大、課外輔導班各式各樣……近年來,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陰影和壓力下成長,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據有關調查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抑鬱症也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十年前,在我們心理精神科的門診上,一天只會碰到2-3個青少年,但現在一天的門診病例有三分之一都是青少年抑鬱問題。」袁勇貴主任表示,青少年抑鬱離我們並不遙遠。在門診常見的青少年抑鬱症,表現形式各種各樣,主要包括:容易與他人起爭執、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還有嚴重的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
專家介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確的目標,易出現低落情緒,面對學業壓力、情感傷害時又欠缺較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這些都是孩子處於青少年這個特殊的成長階段容易引發抑鬱症的原因。
提醒
家庭問題和家長的輕視是「導火索」
在很多家長的固有觀念裡,孩子不用承擔生活上的重任,衣食住行還有父母負擔,校園裡有較為純粹的友情,他們有什麼想不開的,還患上了抑鬱症,是不是太閒了?
對此,袁勇貴主任強調,家庭問題和家長的輕視是引起孩子抑鬱的重要「導火索」。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將孩子丟給老年人帶;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讓孩子長期活在巨大壓力中;有些家長工作變動導致孩子上學、生活環境突然發生變化……這些都成為了孩子不良情緒生長的溫床,在不經意間,「心靈的感冒」——抑鬱症就找上門了。
袁勇貴主任說,常常遇到有的孩子自己跑來門診就醫了,家長還不重視;有些父母還會有「病恥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這是種嚴重錯誤的觀念,是導致耽誤防治青少年抑鬱的重要原因。
支招
提高重視度,及早幹預治療
專家提醒,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慾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兩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鬱症的可能,及早找專業的醫生問診。
要警惕抑鬱症的認知症狀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比如:記憶力下降:記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課時總是走神;執行功能受損:猶豫不決、難做決定;精神運動速度減慢:反應慢,總是跟不上別人的思路;軀體症狀:身體部位疼痛,找不到原因等。
這些青少年的身體或不當行為狀態,在很多家長、老師眼中,很容易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但對於心理精神科醫生來說,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鬱情緒或疾病的表現,需要得到專業的治療與支持。
袁勇貴主任介紹,常見的青少年抑鬱症是可以治療和治癒的,主要治療手段為:病情嚴重時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待病情好轉後,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專家提醒:青少年抑鬱,只要在專業的心理精神科醫師的指導下,遵醫囑展開治療,不會對孩子的身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家長不可諱疾忌醫,耽誤孩子的治療。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