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2020-12-13 合肥網

  ·編者按 ·

  我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

  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這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防患於未然,為兒童青少年創造一個寬鬆、溫馨、快樂的成長空間,孩子們才能遠離心結,向陽而生。

  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在一片稱讚聲中,眾多網友提出,不僅要關注高中以上青少年,初中甚至更小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樣值得關注。

  近年來,一些數字和實例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而家庭因素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

  抑鬱症低齡化已成趨勢

  佑佑(化名)被確診為抑鬱症的那一刻,她既開心又難過。開心是因為終於可以收到家人的關注,難過是因為發病時好痛苦。

  佑佑初一時,媽媽生了妹妹,從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別是媽媽。雖然佑佑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別照顧,但心裡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本就性格內向的她變得更不愛說話,但這些並沒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學校,佑佑也不開心,班裡的男生經常搞惡作劇,弄壞她的書本和文具,有時告訴老師,老師也只是簡單地訓斥對方幾句,並不起什麼作用。佑佑本打算跟媽媽說說這事,可每次看著媽媽忙裡忙外,感覺並沒給自己說話的機會。

  有段時間,佑佑常常躲在被子裡哭,情緒非常低落。一段時間後又出現了新症狀:有時昏昏沉沉睡不醒,有時整夜睡不著,感覺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是個多餘的人,經常會莫名地心煩意亂、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

  情緒上的極度異常終於引起媽媽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訴媽媽「自己好像病了。」於是,她帶到醫院,「中度抑鬱症」的診斷令媽媽難以相信。

  近年來,像佑佑一樣有情緒問題的中學生、大學生不在少數,「抑鬱」也悄然降臨在眾多花季少年身上。2017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的困擾,抑鬱症發病率呈現低齡化趨勢,且抑鬱症已成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是一所專門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的醫院,其兒童病房主任、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曹慶久給出的一組數字更具說服力:2010年12月,住該院兒童病房的病人中抑鬱症的比例是23%,平均年齡14.3歲;2015年12月,這兩個數字分別是45.7%,平均年齡13.8歲;2019年12月,這兩個數字為66.7%和13.6歲。

  「住院的孩子都有比較重的精神心理方面障礙,從粗略統計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第一,在住院的孩子中,抑鬱症的比例有所提高。第二,患有抑鬱症孩子的年齡有所降低,10年間降了近1歲。」曹慶久表示,「近年來,在門診中,經常有小學五六年級甚至更小的孩子來看抑鬱症。

  家庭是影響病情走向的重要因素

  我們不禁要問,原本天真爛漫的孩子,因何會抑鬱?

  抑鬱研究所創始人、曾經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任可分析認為,一是因為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二是緣於社會精神醫療資源得到極大普及,青少年的厭學、叛逆、自殘等行為,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診斷為抑鬱症或焦慮症。「這兩點體現出社會的進步。」

  從青少年抑鬱的主體分析,除遺傳基因外,原生家庭帶來的極端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家暴,以及求學過程中的校園霸凌事件,都會引起青少年心理的極大波動。同時,網絡上充斥的負面內容也會對青少年心理造成影響。而更為關鍵的,「當出現問題後,孩子不能從家庭或學校獲得及時、有效的幫助。抑鬱情緒長期積累,就會演變為抑鬱症。」

  長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康成從事心理諮詢工作20餘年,他表示,從近年來諮詢者的情況看,導致青少年抑鬱前三位的因素是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和情緒困擾。「這三方面是問題表象,追溯根源,家庭中親子關係的疏離是導致孩子情緒抑鬱的根本原因。」

  他進一步分析,一種情況是家長對孩子過於苛責,稍有不如意就指責謾罵,甚至體罰。這種苛責會給孩子帶來壓抑和焦慮情緒。另一個情況是家長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除了保障物質生活外沒有任何陪伴和溝通,比如常年把孩子放在老人家裡、平時工作特別忙或父母離婚後再婚,孩子在心裡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對家庭的關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導致孤獨感、消極情緒產生。

  「孩子的抑鬱情緒跟家庭緊密相關,家庭氛圍、家庭關係、家庭教育觀念等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康成肯定地說。

  幾位專家同時將青少年抑鬱的病因指向了家庭。抑鬱研究所發布的《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藍皮書》顯示,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同時,家人支持是患者保持良好心態和病情得以好轉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家人影響著抑鬱症患者病情的走向。

  當下是家長再學習的最好契機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在一個青少年抑鬱症微信群裡,看到了孩子們對家長的抱怨與指責:「我媽在我包裡發現了治療(抑鬱症)的藥,直接給扔了。」「確診當天我媽哭了,但過後對我還是老樣子。」「在這個世界上,帶給我痛苦最多的人就是我父母。」「我媽帶我去看心理醫生,我覺得最應該去的是她。」

  而在這些孩子指責的對象——患病孩子家長群裡,記者感受到的是家長的無奈、無措和無知。「我家孩子把自己關在屋裡不說話,怎麼辦?」「我的孩子吃藥快一年了,最近又犯了,是有什麼地方我們沒注意到嗎?」「孩子已休學一年,有時候真感覺堅持不下來了。」「500塊錢50分鐘,一個月掙的錢不夠心理諮詢的。」「現在孩子動不動就語言暴力,我們整天心驚膽戰。」一面是在創傷中掙扎的孩子,一面是在陪伴中無奈的家長。

  「在病例中,幾乎所有抑鬱的孩子都和家長的關係不融洽。一個溫暖包容、理解支持的家庭,很少會出現抑鬱的孩子。」曹慶久表示,「正如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終生去治癒。」

  「這些『70後』『80後』家長,他們大多數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也沒有接受過什麼精神心理教育,面對不知所措的病情,可能會採取逃避、漠然、冷處理的方式,其實也可以理解。」任可對此表示,「但不可行。」

  康成經常接觸到這樣的案例:明明醫院都確診了,家長卻說孩子沒病。「一方面反映出家長沒能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家長也不願意承擔責任,不願意面對家庭教育有了問題的現實,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異樣的目光,害怕學校不讓孩子上學……」

  讓曹慶久感觸比較深的是,當問家長為什麼要帶孩子來看病時,一般回答都是「孩子上不了學了」。他說:「只要孩子還能上學,哪怕她真的抑鬱了,真的很痛苦,很多家長也會選擇繼續讓孩子上學,而不去接受治療。」他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家長不了解抑鬱症,二是很多家長會有病恥感,還有一點,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而不關注孩子的感受。

  「對於一個想要改變的家長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任可說,雖然孩子不幸得病,但這時候能夠引發家長對家庭環境、親子關係、孩子個人發展的反思和探討,「這是一個家庭再學習的好機會。」

  藥物治標 家長才治本

  如何幫助孩子快速走出抑鬱陰影,讓家庭回歸正常?眾多家長苦苦尋覓著答案。

  任可的建議是,第一,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要簡單地認為讓孩子堅強一點就可以對抗疾病,要讓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去解決。第二,家長要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陪伴。「在漫長的精神心理康復期,藥物只治標,家長才是治本的那一劑『中成藥』。」

  康成表示,除了立刻就醫外,家長的支持陪伴、家庭氛圍的創設,至關重要。

  康成說,家長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管是因為家長自身情緒有問題,還是因孩子得病導致心裡有波動,都要努力改變、積極調整。第二要盡力打造比較好的、有建設性的親子關係。不管孩子有沒有抑鬱,在日常交流中,家長要努力去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感受,並用肢體語言或口頭語言表達出來,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接納、被愛、被認同、被理解。第三,家長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去探討遇到的問題,要有意識做一些積極、正向的引導。

  曹慶久總結道,一,青少年抑鬱症的患病率確實在逐年增高,需要引起整個社會關注。二,家長在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的識別中起到關鍵作用,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三,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對青少年抑鬱症治療給予支持和重視,吸引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工作之中來。

  康成則從學校的角度呼籲,教育相關部門統籌社會資源,建立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職能機制,加強對學生、教師、家長的心理健康培訓。防患於未然。

  任可最近出版了《你的第一本抑鬱自救指南》一書,她希望通過近兩年對抑鬱症患者和治療現狀的調查和研究結果,幫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屬。(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富東燕)


相關焦點

  • 青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常德一醫專家:警惕青少年抑鬱!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大約有 3.5 億抑鬱症患者,而中國泛抑鬱人群約有9500萬,其中,只有不到10% 的患者在接受專業的救助和治療。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有抑鬱症呢?抑鬱症到底有多可怕?難道只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嗎?鍾怡介紹道,「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是一種患病率高、治療率低且復發率高的精神障礙。
  • 莫把抑鬱當「逆反」 孩子抑鬱非小事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疾病之一。2017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困擾,抑鬱症發病率呈低齡化趨勢,抑鬱症已成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
  • 莫把抑鬱當「逆反」 孩子抑鬱非小事-未成年人網-全國未成年人第一...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要疾病之一。2017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困擾,抑鬱症發病率呈低齡化趨勢,抑鬱症已成為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升學壓力大、課外輔導班各式各樣……近年來,越來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陰影和壓力下成長,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據有關調查顯示,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抑鬱症也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維特的煩惱也像屈原一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抑鬱。抑鬱的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1)02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的煩惱。他喜歡地那些善良的村民,又遭遇了各種不幸,接二連三的打擊,使維特陷入深深的絕望,在極重度的抑鬱下,他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痛苦。維特的煩惱,也是當時歐洲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心聲,而歌德就是他們的代表,所以維特的故事一出版就引起了熱烈的共鳴。
  •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更隱蔽,煩躁、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家長一定要有意識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交流關係。案例: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15歲少年靠自殘緩解內心痛苦!抑鬱症為何盯上孩子?
    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披露,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要注意的是,不只成年人會得抑鬱症,青少年、兒童都有患病機率。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四分之一。
  • 電影《少年的你》,該如何保護孩子遠離校園霸凌的負面影響
    作為青少年家長,應該關注孩子內心的健康成長。其中,保護孩子遠離校園霸凌也非常重要。但我們的確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受到欺凌的孩子,TA們過著怎麼樣的生活,TA們正經歷著怎樣的內心煎熬與折磨,校園霸凌如何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 一名15歲抑鬱孩子的哭訴:我好想去一個快樂島,沒有煩惱、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近年來,中國的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   像我們鬱金香的公眾號,就越來越多地收到孩子們的來稿,他們被抑鬱纏身,只能偷偷地通過文字來抒發自己內心的痛苦。每每閱讀到這些讓人心痛的文字,我都不禁想質問:家長在哪裡?學校在哪裡?為什麼孩子已然這麼絕望,卻依然無路可走。
  • 衛健委建議將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網友炸鍋:批量測試抑鬱太形式
    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超3.5億,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近年來,抑鬱症開始呈現低齡化趨勢,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數量逐年上升,2017年的相關數據顯示,青少年的患病率已經達到了4%~8%。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活潑開朗,越長大反而抑鬱的多了
    為啥小時候好好的孩子,長大後卻抑鬱了其實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有過抑鬱情緒。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不同。現代社會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比例越來越高,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年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為青少年。所以說,抑鬱人群越來越低齡化。很多家長都弄不懂,為啥小時候好好的孩子,長大後卻抑鬱了?01.學習競爭激烈,壓力大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近20% 的患病率,被醫生和家長忽視了的兒童青少年高血壓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兒童高血壓,關注孩子的健康。 李軍 副主任醫師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高血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以及高血壓導致的併發症,也是嚴重危害我國居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關於高血壓的知識始終是關注健康民眾的熱點之一。
  • 青少年如何快速減肥 青少年減肥的方法有哪些
    核心提示:青少年的茁壯成長是每個家長尤為重視的,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的問題也越發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和傾向,肥胖的問題也開始逐漸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了。 青少年的茁壯成長是每個家長尤為重視的,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的問題也越發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和傾向,肥胖的問題也開始逐漸危害到青少年的健康了。那青少年如何快速減肥?青少年減肥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青少年如何快速減肥?
  • 記者走訪衡水心理門診:青少年接診量逐年增加 多數為抑鬱厭學
    「她這麼小,為什麼會輕微抑鬱呢?」近來,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的心理問題困擾著他們的家庭。記者通過走訪我市多家醫院的心理門診也發現,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量逐年增加,專家提醒家長多注意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做到多溝通、多關注、早就醫。
  • 冬天,為什麼我的孩子突然抑鬱了|| 瑞即心理
    近日來,瑞即心理的心理諮詢老師們接待了很多跟爸爸媽媽一起過來的「小訪客」,「小訪客」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檢查出或輕或重的抑鬱傾向。  而他們的爸爸媽媽想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小小年紀,突然就抑鬱了?  家長1:老師,我家孩子才九歲怎麼就突然抑鬱了?
  • 丨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
    第一次就診,趙松被診斷為輕度抑鬱,「我爸媽還是不能理解我為什麼會患病。在他們眼中,我就脾氣犟了點,不愛說話、性格孤僻了一點,其他的和正常的孩子也沒有區別。」第一學期寒假回家,周松的生活很不規律,成天打遊戲,不願出門,同學聚會也沒有去,但他媽媽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少年為何不快樂?
    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突顯,關於青少年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惋惜,快速發展的城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WHO數據顯示,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這些人中近90%的青少年生活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引起這些心理疾病的根源來自哪裡呢?顯然,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不會是天生的「抑鬱王子」,遺傳基因和成長環境(家庭、學校、社會)是決定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 專業|兒童抑鬱的12個信號
    雖然兒童抑鬱症最有可能發生在青少年中期,但它可以從任何年齡開始。你的孩子可能沒有語言來理解或解釋抑鬱,如果你看到這些症狀,請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的時候需要心理醫生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