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我在家裡加班,小傢伙就總是故意從我身邊「路過」,不是說自己餓了,就是讓我給她講故事、陪她玩
由於家裡小朋友不停的打擾,工作根本無法順利進行,所以我只能將這個「小尾巴」轟出房間。
後來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女兒嘟著嘴巴對我說:「媽媽,我其實不是想惹你生氣,就是想讓你多陪陪我。」聽到孩子這麼說,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難受了。
不過我卻發現,這種「小孩子看到娘,無事就哭一場」的情況似乎在不少家庭都出現過。
因為閨蜜也跟我抱怨說,明明在姥姥眼中非常懂事乖巧的兒子,但到了自己手裡就像是換了個人一樣,孩子不僅表現得一點也不乖,還總是在家裡惹禍。
不是將玩具扔了滿屋子,就是各種做鬼臉,明明早已經學會自己上廁所,但還是需要媽媽陪,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媽媽走哪孩子就跟哪,活像個摘不掉的「橡皮糖」。
而面對孩子的不自立與不乖巧,閨蜜也是十分著急。
為什麼媽媽在家時寶寶反而變得不乖了?
其實對於一些職場媽媽來說,這種情況就顯得更加普遍一些。此時媽媽們不禁要問,孩子這是怎麼了?
事實上,出現這種行為是寶寶成長的必要過程,尤其對於3歲前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寶媽們先別著急。
① 通過哭鬧反覆確認媽媽是不是在自己身邊
有些孩子「不乖」的表現形式是黏著媽媽,而有些孩子「不乖」的表現方式則是變得特別愛哭或是故意胡鬧。
其實,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只是為了確認媽媽是否在自己身邊,而且他們為了反覆確認,就會出現反覆哭鬧等情況,以引起媽媽注意。
② 媽媽是孩子心中的「避風港」
除此之外,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得不乖,是因為他們心裡最深愛的或是最信任的就是媽媽。
當孩子面對其他家長時,心裡受了委屈,可能會出現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釋放出來,但是面對媽媽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最真實、輕鬆的自己,將母親當成自己的「避風港」,所以這背後的原因還是有點暖心的。
③ 很多情緒只敢和媽媽發洩
當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更會如此,這種膽怯、孤獨、緊張、焦慮等情緒,他們不會,也不敢向陌生人發洩,此時,他們只能向熟悉的人求助。
所以當母親在身邊時,他們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行為表現向媽媽發洩情緒,比如特別喜歡粘著媽媽。
在面對這類「黏人娃」時,家長要掌握特殊的溝通技巧
安全感對於孩子來說尤其重要,當孩子出現「黏人」的表現時,媽媽要通過正確的引導方式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建立自信心。
首先,語言要以積極鼓勵為主
如果媽媽判斷出孩子是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而表現不乖時,媽媽首先要予以孩子語言上的鼓勵和支持,切記批評指責孩子,更不能言語打擊孩子。
其次,明確告訴孩子我在這裡
當孩子需要媽媽時,媽媽不能以鍛鍊孩子為名義,對孩子不理不睬,更不能粗暴地推開孩子。
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就在這裡,還要適時給予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最後,在離開時要跟孩子說清楚或者做好約定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他們缺乏安全感,所以就更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確定性回應。
所以,建議家長離開的時候,要跟孩子說清楚去哪裡、做什麼,並與約定好回來的時間,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夠理解家長是暫時性離開。
【媽咪多嘮叨一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除了耐心應對,還要細心觀察,發現孩子行為表現背後的含義哦。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會出現媽媽在家就不乖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