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孩子都能哭一哭?「愛哭鬼」背後逃不出三個真相,父母要看到

2021-01-15 JOJO育兒說

在育兒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其實都很「害怕」孩子哭鬧,特別是碰到愛哭的孩子,他們似乎天生就很脆弱和敏感,但凡碰到一丁點不舒服的事情,或者不開心的因素,就開始哭鬧,甚至一時半會都哄不好,這種現象不僅會出現在早期教育階段,而且在孩子入學之後,依然存在。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位寶媽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家裡6歲的女兒丹丹是個「愛哭鬼」,平時如果家長沒有陪著孩子一起玩遊戲,她過一會便開始哭泣,覺得自己一個很孤單;平時也不願意和同齡小夥伴一起玩,當和大家在一塊的時候,總是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看到別人碰一下,就開始哇哇的哭。

等孩子到了學校之後,老師給孩子們發放了美味可口的午餐,丹丹有一次看到別人都吃完飯了,自己的碗裡還有很多食物,沒想到就因為這件事又一次開始哭鬧,也沒有別的小朋友嘲笑她,這使得丹丹媽媽去了學校一趟,以為自己的孩子除了事情,卻沒想到是因為這個。

還有就是孩子上次的畫筆丟了,在周末的時候一直找不到,隨即開始在家裡亂翻,一想到自己把東西丟了,就一個人坐在客廳的地板上放聲哭泣,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從廚房急忙出來的媽媽看到之後,急忙去安慰,但是沒有想到孩子越哭越厲害了,根本停不下來。

通過這個案例,看到孩子如此「愛哭」,真的讓很多家長感同身受,但是又無可奈何。如果家裡有一個「愛哭」的寶寶,那對於父母來說真的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不僅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還要無微不至的陪伴和照顧,相比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這是個很困難的事情。既然如此,孩子特別愛哭的背後,又隱藏了哪些真相呢?

首先,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特別愛哭,這是孩子本身釋放出的一種「信號」,而這個信號的目的是引起父母和周圍人的關注,讓大家能夠知道和了解孩子的狀況和現狀,這就說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缺少家長的關心和陪伴,沒有得到周圍的關注和疼愛,他們自身會變得極度緊張,內心會感到害怕和負面。

其次,孩子不會情緒管理。

「愛哭」和「愛笑」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和心態的表現。而「愛哭」的孩子他們對於情緒管理是完全陌生的東西,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和培養,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就會變得特別愛哭,從而打亂生活的節奏。

還有就是,有的孩子內心比較脆弱,思緒比較敏感,但凡一件小事情不合自己的心意,都會開始肆無忌憚的哭鬧。有可能是孩子經歷的事情比較少,還有可能是哈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陪伴,進而會用「哭泣」來保護自己。

無論如何,孩子「愛哭」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而這些原因其實和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父母對於孩子教育和陪伴能夠使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那麼,孩子「愛哭」的毛病也會得到糾正。但是,很多家長面對愛哭的孩子,其實做出了很多錯誤的舉動和行為,這非但沒有讓孩子停止哭鬧,反而孩子變本加厲,對於家庭失去信心,以下這些行為真的不應該出現。

1. 冷落孩子的情緒

當碰到「愛哭」的孩子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發洩情緒,正在哭,也不過去問問什麼原因,也不想去了解孩子的狀況,反而是裝作聽不見的樣子,對於孩子的感受和情緒,選擇冷落和漠不關心。這樣做的壞處是,讓孩子知道了父母並不關心和愛護自己所以他們漸漸地也會遠離家庭。

2. 看到孩子哭,就打罵

這其實也是不對的,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就開始斥責和打罵,用威脅和欺壓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害怕,從而不敢哭泣。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家長這樣的做法,給孩子的內心留下了陰影,他們會逐漸和家長唱反調,開始叛逆和無理取鬧,最終家庭變得不和諧。

3. 孩子哭,就滿足孩子的要求

有的家長遇到孩子哭泣,就想著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企圖通過「溺愛」的方式,來讓孩子安靜下來。比如:孩子哭鬧,家長會買些小玩具或者零食,來安慰孩子;可是下一次孩子哭了的時候,他們會提出更過分的要求,甚至孩子會覺得只要自己哭泣,家長就會無限制的妥協。

綜上所述,在面對「愛哭」的孩子時,家長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徹底解決這個育兒問題,如果像上面那些錯誤的行為一樣,導致孩子和父母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孩子的「愛哭」問題得不到根治,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引導孩子遠離哭鬧,爸媽該如何做呢?

1. 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和需求

當遇到孩子「愛哭」的時候,家長需要真正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需求,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哭?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孩子?還是孩子本身出現問題?只有明白這些關鍵點,家長才能對症下藥,引導和培養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如若不然,孩子和父母永遠存在隔閡。

2. 陪伴和照顧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不要離開他們,最好能夠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擁抱和安慰,讓孩子知道自己在脆弱的情況下,還有家庭和父母,自己並不是無依無靠,同時,加強孩子的心理建設,幫助孩子排解負面情緒。

3. 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反饋

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哭泣來解決。」通過言傳身教的引導,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反饋,從而讓孩子在下一次碰到類似事件時,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夠擁有美好的生活。

你覺得引導孩子遠離哭鬧,爸媽該如何做呢?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可以一起進行探討和交流。

相關焦點

  • 孩子是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一些父母面對嚎啕大哭的孩子,恨不得堵住自己的雙耳,來一個「耳不聽為靜」。當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要操的心可不比那些操心孩子調皮搗蛋的父母來得少,光是讓孩子停止哭泣,就感覺去了自己的半條命呢。不少父母發自內心地吶喊:有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不會養出一個「愛哭鬼」,逃離整天魔音灌耳的生活?不得不說,當孩子是一個愛哭鬼,父母的育兒之路真的很不容易。
  • 孩子愛哭怎麼辦,三招教你輕鬆搞定,孩子總算不愛哭鼻子了
    鄰居家的孩子經常愛哭鼻子,只要稍有不開心不滿意就哭,大家都給他取外號叫「愛哭鬼」,久而久之,鄰居也看不下去了,覺得是該管管這孩子了,於是孩子只要一哭鬧就他不問緣由就先制止孩子,孩子受委屈了也不敢說,慢慢地性格也變內向了,鄰居發現問題時,孩子的性格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時候鄰居再後悔孩子也已經受到了傷害
  • 被孩子「嫌棄」,是父母都逃不開的命運!
    她突然意識到,只要做了父母,擔心就成了一輩子的功課,無論孩子多大,總想離他的生活近一點,再近一點。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被嫌棄,是所有父母都逃不開的命運。孩子小的時候,覺得父母什麼都會,當有一天意識到父母並不是全知全能後,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覺得他們「啥也不能」。
  • 當媽後,我們都是「愛哭鬼」
    採血完,兒子抬頭問我:「媽媽,你剛才打針都不哭,為什麼現在哭了?」 是啊,為什麼針扎得再疼都沒哭,可看著孩子疼,我卻哭了? 也許,這就是媽媽吧,有了孩子,一個個都成了「愛哭鬼」。 還有很多講述親情的感人文章,我常常看一個標題就放下了手機,因為我知道,那些字字句句足以令我控制不住想哭的情緒。有了你之後,我終於知道:血濃於水是多麼震撼的一句話,每一個父母和孩子,都是生死之交。我們彼此相遇,也就交付了彼此生命的重量。
  • 受不了孩子總是哭,怎麼辦?
    當你給孩子立一個規矩,譬如說:「媽媽的手機你不可以看」,你能不能把這個規矩貫徹執行下去?會不會孩子哭一哭,就變成了「媽媽的手機你可以看半個小時」,然後再哭一哭,就變成了「好吧你再看十分鐘」,然後是2-3個「最後5分鐘」,直到你覺得實在不可以再繼續下去了,強行把手機奪走,孩子再大哭,你沒辦法只好用幾個甜食來哄他算完事。
  • 為啥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父母與孩子的信任關係是關鍵
    嘟嘟在他人眼裡絕對是個小小的男子漢,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和小朋友相處也很大方,甚至打預防針都只是哼哼兩聲而已,不哭不鬧。這讓他在小區裡非常受歡迎,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誰看到了都忍不住誇幾句。媽媽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稍微磕了碰了一點,就會不停的在媽媽懷裡撒嬌,真的是"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 96年女孩被父母榨乾「逼死」,遺言看哭了:我不敢逃,但我敢死
    別人家都是孩子淘汰了的手機父母用,在他們家,洛洛用iphone6s,媽媽用最新款。她每個月賺的錢,如數給家裡,這還不夠,有一次她只剩7000了,爸爸要她給1萬。「做了所有原本能讓我開心的事,可是我一點也不開心,一點也不。」
  • 我的媽媽是個「愛哭鬼」
    我的媽媽今年35歲了,她有個特點——愛哭!特別愛哭,但是媽媽的這個特點只有媽媽最親的人才知道。媽媽有個朋友開玩笑形容媽媽說:「你說你,人高馬大卻愛哭哭啼啼,不知道的以為你能打倒一頭牛,了解你的人知道你連個螞蟻都不忍心傷害。」
  • 「躺在地上」這個梗被團滅,90後父母太寂寞,都是當年玩剩下的
    3、關鍵是現在不流行用電風扇和鑰匙了。4、跑啥呀,給你一個完整的童年。哈哈,看見了嗎,做90後的子女,沒有點新花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第二代熊孩子,最搞笑的是,孩子們的殺手鐧「躺在地上」,在90後面前玩不下去了,這可咋整?父母們都開始寂寞了。
  • 愛「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幾乎逃不出這2種結局,父母要趁早知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擁有一些不良的壞習慣,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時不時就會用手指去挖一下鼻孔。從小愛"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幾乎逃不出這2種結局,父母要趁早知道。
  • 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父母,通常不明白事實真相,用這3步可破困局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在家上網課,沒有返校。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假期,所以,很多父母,也得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和孩子相處,輔導孩子讀書、寫作業。不過,在家宅了這麼久,不能出去不說,不少父母還不停地抱怨到底啥時候開學,心裡不停細數著和孩子在一起的各種恩愛、矛盾與傷感。
  • 第五人格愛哭鬼的頭被誰偷走了?新監管者愛哭鬼的頭去處分析
    在第五人格遊戲中最新上線的監管者愛哭鬼成了玩家熱議的話題,而愛哭鬼最明顯的特徵沒有頭,只有一個麻袋子套著,許多玩家好奇他的頭去哪裡了,一起去分析看看愛哭鬼的頭哪去了吧。第五人格愛哭鬼的頭去處分析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官方給出的內容猜測,愛哭鬼羅比的本來是一個家庭美滿生活幸福的小男孩,他有父母有姐姐。但是一場以外使得他失去了父母,和姐姐雙雙淪落到孤兒院,而這座孤兒院就是慈善家克利切開辦的。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愛哭鬼羅比對於慈善家的評價是冷漠的管理員,而無休止的勞作對於尚且年幼的羅比來說,這管理員是否有些殘忍?
  • 第五人格:孤兒院「被舉報」,愛哭鬼死因將被調查!
    就在這4月25日,迎來了愛哭鬼羅比的角色日,而且這也是角色日再次改版後的首個角色日。角色日的機制已經試行了半年至多,比起那些獎勵之外,對於玩家來說更重要的卻是那些隱藏的劇情。角色日的任務也已經進行改版,幾乎不需要當日角色參加,比如在線半小時,賽後點讚四次,祝羅比紀念日安康,有一個角色的情況下完成對戰以及完成兩場對戰,全部完成後成功解鎖信件,從信件中就能看出,孤兒院已經被「舉報」,愛哭鬼的死因或將被調查!
  • 韓昊霖: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個會聽話的父母
    1孩子的優秀,取決於背後的父母隨著《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那個聰明懂事的韓昊霖又一次的打動了觀眾,每看一次都會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同時也對這個小孩感到好奇。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育出這樣一個令人讚不絕口的孩子呢?
  • 那個不愛哭鬧的乖孩子,抑鬱了:允許孩子哭的父母,才是真愛
    大毛一度成為了街坊鄰居教導孩子時的模範孩子,誰家教訓孩子不乖不聽話時,就要拿出大毛「看看人家大毛,又聽話學習又好,還不讓爸媽操心。跟大毛好好學學。」但就是這麼一個別人眼裡的天之驕子,卻在大三快畢業時,非要退學,毛叔毛嬸自然不願意,但好說歹說,大毛就是不願意再去上學,熬到畢業都不願意。
  • 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日本小學:習慣從小養成
    今天要說的不是特殊案例,反而是非常普遍,無數的中國家長都為此感到頭疼。苗苗在上小學三年級,早上愛賴床,鬧鐘響了6次,但沒能起床。吃個早飯還拖拖拉拉,雞蛋剝了半天還掉在地上。一邊寫作業一邊玩,到了12點還沒寫完兩頁,幹什麼事都要別人推著去。
  • 孩子是個「愛哭鬼」?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前幾天,琪琪因為自己不小心,把姑姑給她新買的玩具摔壞了,哭得特別的傷心,媽媽說再給她買個一樣的也還是不聽,繼續哭。琪琪媽很發愁,孩子怎麼成了「愛哭鬼」,一丁點的事都會忍不住大哭一場。新買的裙子髒了一點點,哭;心愛的圖書弄破了一個角,哭;跟小朋友玩遊戲輸了,哭……在別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到了琪琪那裡就成了打擊她的大事。
  • 日本小學:最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習慣從小養成
    反觀日本同齡小學生妮妮,每天上學自己收拾好當天需要的書本文具,餐具盒,衣服鞋子;獨立吃飯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吃完還會垃圾分類,幹什麼事都非常有條理,自律到嚇人。日本小學生是天生就自律的嗎?才不是,在日本有句俚語,沒有天生自律的孩子,都是父母狠心培養來的。
  • 鍾南山自曝撒謊經歷,7歲女孩騙哭民警:孩子每個謊言背後,都是內心...
    新聞一出,網友們不淡定了聲稱,小小年紀就會撒謊,長大了還得了! 的確,孩子撒謊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父母及時教育引導。 但也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只看到了小女孩說謊,卻看不到她為什麼說謊?
  • 《第五人格》愛哭鬼怎麼玩 愛哭鬼玩法介紹
    導 讀   第五人格愛哭鬼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監管者角色,這個角色的背景故事比較特殊,在背景故事中愛哭鬼是一個求生者角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