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問簡單心理小夥伴們關於他們童年被忽視的經歷時,有一個小夥伴給我描述了她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
「我和你媽在外面這麼忙,不就是為了給你個好點兒的生活嗎?我們怎麼不在乎你了?!」父親用失望的眼神看著我。
他覺得我根本不懂他們的苦心,不懂他們這麼奔波是為了給我更好的生活,讓我上更好的學校,讓我可以好像能有個美好的未來,但我想要的只是他們和我相處的時間能多一點,能在我向他們伸出雙手想要個擁抱時給我一點回應。
同樣類似的經歷還有很多,想和爸媽多呆在一起,但爸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有了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總覺得爸媽對自己的愛少了一點。手磕破了委屈的想跟他們撒嬌,卻只有一句冷冰冰的「怎麼這麼笨」。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童年期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是什麼?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你有過那種很努力的考到了全班前幾名,興衝衝的和父母講,得到的回覆只是「又不是考了第一,這你就驕傲了?」的經歷嗎,儘管我們的父母可能並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這種忽視性的回應確實會給我們造成創傷。
和家庭暴力或是兒童虐待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形式極其隱秘。Dr. Jonice 總結情感忽視的表現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找得到回應和反饋。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和反饋,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深不可見的海底,沒有回音。我們看到過最難過的一句話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什麼樣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
在研究者看來,有一些典型特質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於),他們會有更大的可能在養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前些日子看到《人物》雜誌對沉珂的採訪——這位曾經被稱為中國網紅第一人的女孩。她的經歷完全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典型。
沉珂自己回憶,她的家境很好,爸爸是上市藥企的老闆,卻很少願意花時間跟孩子打交道。媽媽常年在國外度假。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爸爸將她轉至貴族學校。至此,父母幾乎從她的成長途中退場。
「29歲了,我在現實生活中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這是我對那篇報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被忽視的我們會是什麼樣?
很多人的童年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但問題是,這樣的童年在外人看來說不上有多麼糟糕。他們認為童年的創傷應該來自於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拋棄這類非常嚴重的事情。
那麼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哪些痕跡呢,研究者總結了一些典型性情況(包括但不局限於):
1.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低自尊」,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關。我們在家庭中成長,觀察,反饋,被愛,被讚揚,被指引和鼓勵。
但當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提供這些時,自我價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氣餒,孤獨,喪失歸屬感。
2. 表達障礙
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更無法對外界表達出來。在意識到自己有對於愛、關懷和讚揚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隱藏的。
3. 感覺被剝奪,普遍的缺失感
在潛意識裡,你總覺得自己缺乏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你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愛,樂趣,金錢等等。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
4.抑鬱
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喪失、剝奪感、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明確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關。因此,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5.成癮行為
童年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對生活喪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籍,重獲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癮、進食障礙、愛情成癮、性成癮等。
如何擺脫「童年期」情感忽視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有可能會喪失掉自我的確定性,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這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但經歷了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則可能不能或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不應該談論消極的事,我不該給別人添麻煩,我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重建「確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幫助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方法,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並不為之感到羞恥。
需要我們反覆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舊體驗和創傷的行為,都應該在「安全的環境或關係」中來進行。否則是有潛在危險的,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變成一遍一遍的撕開自己的傷疤,但又無法將它癒合。
還需要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都期待一個「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實「完美」並不存在。
「父母」、「養育者」或者「童年」,他們都僅僅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他們也各有各的局限。我們去了解自己的「傷疤」,目的並不是要去指責他人的過錯——真正的修復是從更深刻的理解中而來,也許現實並不能帶來原諒,但是終於有機會表達、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視,你依舊可以做出改變,去需要,去渴望,去堅定的擁有某些事物與情感。
我們在閱讀原文裡,為你篩選出了6位擅長原生家庭問題的心理諮詢師,如果你也被童年情感忽視的經歷所困擾,他們能夠幫到你。
參考資料: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Enemy of Assertiveness;Jonice Webb,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Neglect:Jasmin Cori;2016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Dhyan Summers;2016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Fatal Flaw; Jonice Webb,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