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所有的愛都像投入了深海 | 好文回顧

2021-02-19 簡單心理

前幾天我在問簡單心理小夥伴們關於他們童年被忽視的經歷時,有一個小夥伴給我描述了她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

「我和你媽在外面這麼忙,不就是為了給你個好點兒的生活嗎?我們怎麼不在乎你了?!」父親用失望的眼神看著我。

他覺得我根本不懂他們的苦心,不懂他們這麼奔波是為了給我更好的生活,讓我上更好的學校,讓我可以好像能有個美好的未來,但我想要的只是他們和我相處的時間能多一點,能在我向他們伸出雙手想要個擁抱時給我一點回應。

同樣類似的經歷還有很多,想和爸媽多呆在一起,但爸媽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有了一個弟弟或者妹妹,總覺得爸媽對自己的愛少了一點。手磕破了委屈的想跟他們撒嬌,卻只有一句冷冰冰的「怎麼這麼笨」。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童年期情感忽視


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是什麼?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創傷。

你有過那種很努力的考到了全班前幾名,興衝衝的和父母講,得到的回覆只是「又不是考了第一,這你就驕傲了?」的經歷嗎,儘管我們的父母可能並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這種忽視性的回應確實會給我們造成創傷。

和家庭暴力或是兒童虐待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形式極其隱秘。Dr. Jonice 總結情感忽視的表現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指榜樣作用,亦是指孩子能從父母那裡找得到回應和反饋。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和反饋,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深不可見的海底,沒有回音。我們看到過最難過的一句話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什麼樣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

在研究者看來,有一些典型特質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於),他們會有更大的可能在養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前些日子看到《人物》雜誌對沉珂的採訪——這位曾經被稱為中國網紅第一人的女孩。她的經歷完全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典型。

沉珂自己回憶,她的家境很好,爸爸是上市藥企的老闆,卻很少願意花時間跟孩子打交道。媽媽常年在國外度假。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爸爸將她轉至貴族學校。至此,父母幾乎從她的成長途中退場。

 

「29歲了,我在現實生活中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這是我對那篇報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被忽視的我們會是什麼樣?

很多人的童年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但問題是,這樣的童年在外人看來說不上有多麼糟糕。他們認為童年的創傷應該來自於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拋棄這類非常嚴重的事情。

那麼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哪些痕跡呢,研究者總結了一些典型性情況(包括但不局限於):

1.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通常會表現出「低自尊」,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關。我們在家庭中成長,觀察,反饋,被愛,被讚揚,被指引和鼓勵。

但當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提供這些時,自我價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氣餒,孤獨,喪失歸屬感。

2. 表達障礙

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更無法對外界表達出來。在意識到自己有對於愛、關懷和讚揚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隱藏的。

3. 感覺被剝奪,普遍的缺失感

在潛意識裡,你總覺得自己缺乏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你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愛,樂趣,金錢等等。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



4.抑鬱

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喪失、剝奪感、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明確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關。因此,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5.成癮行為

童年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對生活喪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籍,重獲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癮、進食障礙、愛情成癮、性成癮等。



如何擺脫「童年期」情感忽視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有可能會喪失掉自我的確定性,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這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但經歷了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則可能不能或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我不應該談論消極的事,我不該給別人添麻煩,我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以重建「確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幫助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方法,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並不為之感到羞恥。

需要我們反覆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舊體驗和創傷的行為,都應該在「安全的環境或關係」中來進行。否則是有潛在危險的,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變成一遍一遍的撕開自己的傷疤,但又無法將它癒合。


還需要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我們都期待一個「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實「完美」並不存在。

「父母」、「養育者」或者「童年」,他們都僅僅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他們也各有各的局限。我們去了解自己的「傷疤」,目的並不是要去指責他人的過錯——真正的修復是從更深刻的理解中而來,也許現實並不能帶來原諒,但是終於有機會表達、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視,你依舊可以做出改變,去需要,去渴望,去堅定的擁有某些事物與情感。

我們在閱讀原文裡,為你篩選出了6位擅長原生家庭問題的心理諮詢師,如果你也被童年情感忽視的經歷所困擾,他們能夠幫到你。

參考資料: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Enemy of Assertiveness;Jonice Webb,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Neglect:Jasmin Cori;2016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Dhyan Summers;2016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Fatal Flaw; Jonice Webb,2014

相關焦點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那麼,對於小時候被情感忽視的成人,他們該怎樣擺脫困境呢?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個女生的經歷來說說。1.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講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 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每7個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被父母忽視。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視監督是最常見的忽視形式。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
  • 如果你愛的人是童年情感忽視
    其實他們瞥見的是某個人的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在一個貶低或壓抑你情感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會讓你缺失某些能夠讓你成年後情感豐富的重要因素。簡而言之,你各方面看起來都很正常,其他人看你也很好很正常。但是其實你並不好,你的「地基」在童年生活中妥協了。
  •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長大後怎麼辦?
    情感忽視這個概念是由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Dr. Jonice Webb)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中提出的,指的是由於父母沒能夠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情感忽視因它的隱蔽性,而常常形成看不見的「傷口」,它通常是微妙的,不留痕跡的,但是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往往承受著痛苦,他們無法表達,也找不到解釋。當他們試圖和忽視他們情感需求的照顧者——父母或是其他周圍的人流露出一些自己被忽視的想法時,也許得到的回應會是這樣的:「你吃得好,穿得好,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 你是否也深受「童年情感忽視」所害
    如果以上比較多,預示著你可能經歷過童年情感忽視。著名兒童精神病學家溫尼科特創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術語"足夠好的媽媽","足夠好的"育兒之道可以多種多樣,然而核心是需要為人父母者識別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質需求,並滿足孩子的需求。
  • 《執迷》:童年缺愛的你,才會對愛執迷
    文/學乃身之寶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家暴男安嘉和,相信很多人都清晰記得。他因為性格扭曲,懷疑妻子與人有外遇,長期毆打妻子,製造家庭暴力,這一角色也被評為「90後童年陰影」第一位。但從安嘉和這個人物本身來說,他又是一個可憐的人,因為他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 《懸崖上的金魚姬》最純真的情感源自你的童年!
    最近有一個關於宮崎駿先生的消息登上了熱搜,那就是《懸崖上的金魚姬》將要登陸內地電影院線,正式定檔2020年12月31日上映,同一時間宮崎駿先生也親手寫下來手書發給所有的中國觀眾!這裡面還是有很多的小心思的,比如《紅豬》這部動漫電影一直被業界認為是宮崎駿先生有些自傳性質的作品,那麼自然其中的男主角形象也就相當於代表著宮崎駿先生自己的形象,而《龍貓》是一部有關於宮崎駿先生對於自己童年的幻想與回顧,他使用這個有些複合的形象來進行提前慶賀就顯得非常有誠意了!
  • 情感|童年的味道:留點白吧!給孩子一枚可以品咂的「橄欖果」
    文/林靜如果讓我回憶童年的味道,那真是一枚品咂不盡的小小橄欖。一個人該有多少時間沉浸在童年?童年的心靈又更適合安頓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這些問題雖不可妄下定論,但不管什麼時候,成長總需要時間,我們該讓孩子的生活更像是孩子般地有滋有味兒。童年的感知和體驗,是重要的「起筆」 童年的感知和體驗,沒有知識的灌輸來得立竿見影,所以常被當作無所謂的事。
  • 揭秘《理智與情感》,為什麼好女人都愛渣男?
    各位親愛的文友,今天我們將繼續共讀《理智與情感》一書,這本書一共是690頁,大家可以根據我所拆的4個主題點,每天共讀一部分。建議今日閱讀完第45-51章第556—672頁。第四個主題:為什麼好女人都愛渣男?現在,如果有這麼兩個男人,讓你從中選擇一位作為終身伴侶。
  • 經典遊戲《雙截龍》全回顧——童年FC紅白機篇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魂鬥嘴。今天我們書接上文,繼續回顧上世紀經典清版遊戲——《雙截龍》FC紅白機篇。
  • 處理好這幾點,男人會越來越愛你
    在男女的交往中,在兩性的日常相處中,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曾經我們兩個人的情感很好,但現在卻出現了裂痕,難道熱戀期都是假象,兩人的情感就不復存在了嗎?」「我明明掏空心思的對他好,但現在換來的結局卻是更大的失望。」甚至有的女性會這樣想,當兩人的情感出現裂痕,當彼此之間的爭吵越來越大,是不是就代表他不愛自己了呢?情感出現問題,兩人之間的供需不對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你對他的要求太高了呢?
  • 精神分析學習筆記|李鳴教授之認同及情感的評估知識
    簡單回顧和了解認同和情感的評估~歡迎來到李鳴的課堂上,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學習精分哦~01.認同的評估同樣的客觀行為也許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含義這取決於個體的行為在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來源於他/她生活中的某一人物個體的行為和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認同的影響而認同的內容可能變幻多端
  • 《蔚藍深海》:櫥櫃內的吶喊
    如果你是一名細心而敏感的觀眾,我相信你會對這部戲的舞美留下深刻的印象,舞美設計湯姆·斯卡特將女主角海斯特的內心世界進行了外化——在這個破敗的公寓內,舞臺後區的空間卻是開放的,薄如蟬翼的牆紙,就像海斯特內心藏不住的秘密,這個公寓中的所有人,或者走過這個街區的任何人,都能看見這場即將發生的奔潰和心碎。
  • 金星順行,12星座這些愛與價值的功課,你都完結了嗎?超全回顧
    金逆佔金星行運時間是所有行星逆行佔比最少的,但逆行期間,金星陰影能量的增強,仍會引發人們對各種關係的焦慮及價值上的匱乏感。金星是美學、藝術、享樂的代言人。羅馬神話中,金星是愛與美的化身——維納斯女神。她象徵著所有人對於結盟和關係的渴望,代表著一種平衡、協調、融合與真愛的隱性法則。
  • 達叔吳孟達和童星合作的經典喜劇,承包了我們童年的所有笑點
    達叔吳孟達,香港老牌男演員,他在電影中多數是飾演配角,但是這個金牌配角卻往往能讓人印象深刻到不行,他飾演的喜劇我們都喜歡看,而九十年代起,他與幾個童星合作的一些喜劇電影,是我們小時候看電視時的最愛,每次看都是那麼搞笑,其中的一些笑點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 情感語錄:所有的遇見,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遇的日子裡,他教會你愛,帶給你溫暖,讓你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喜悅。你曾經不相信永遠,卻在遇到他之後,渴望餘生的每一天都有他。可是有的時候,離別和遇見一樣,來得猝不及防。你們之間,可能因為一場誤會,一次錯過,一個無可奈何的理由,甚至毫無徵兆地,就各自走散在人海,失去了聯繫。2、有一段話說:「我們都曾遇到過那樣一個人,本以為會與之同行一生,最終卻失散於時光的拐角。
  • 冰上的尤裡:回顧那些情感升華的瞬間
    on ICE》到今天依然被人稱讚,它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精美流暢的冰上舞蹈,不僅在於優美的音樂和豐滿的人設,更在於它對情感的把控與升華,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今年劇場版上映之前(雖然不知道具體時間),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些情感升華的瞬間吧。*以下按心理變化階段劃分第一階段:AGAPE&EROS「AGAPE」代表無償之愛,而「EROS」代表欲望之愛。
  • 愛有道 育有方 | 建立家庭情感帳戶的秘訣
    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抱怨,自己把所有的時間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吃喝拉撒睡都操心,學習興趣班樣樣不落下,可是現在的狀況已經到了和孩子無法溝通的地步,每次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要麼反駁,要麼不聽直接回到自己房間關上門。媽媽為此很是煩惱,為什麼自己如此的付出,竟然是這樣的回報呢?
  • 從《天才少女》中反思教育:孩子的童年與天賦的兌現,哪更重要?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前言當一對父母發現孩子的天賦時,會產生兩種情感,一種是欣喜若狂,另一種卻是擔憂。3、 孩子的童年和天賦都不可鬆懈孩子的童年和天賦,到底誰更重要?至今我們不可以如此草率地得出結論,不過我們至少要知道兩者都不應該鬆懈。
  • 愛有道,育有方——建立家庭情感帳戶的秘訣
    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抱怨,自己把所有的時間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吃喝拉撒睡都操心,學習興趣班樣樣不落下,可是現在的狀況已經到了和孩子無法溝通的地步,每次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要麼反駁,要麼不聽直接回到自己房間關上門。媽媽為此很是煩惱,為什麼自己如此的付出,竟然是這樣的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