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而美麗的四川藏區,得榮縣是一個常常被人忽視的存在。
它地處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角,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從地圖上看,得榮縣像一個嵌入到雲南省境內的楔子,東、南、西三面被雲南省迪慶州包圍。這種地處邊角的位置,讓得榮常常游離於一般人的視線之外。
甘孜州地圖,左下角便是得榮縣,圖片來自民政部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臺
雖然得榮南有迪慶,北有稻城,都是名聲在外的旅遊熱點地區,遊客紛至沓來。可惜得榮自身雖然也有一些不錯的風景區,近來年當地政府也圍繞「西部太陽穀」的品牌搞了不少宣傳。但終歸缺少梅裡雪山、亞丁這樣極致的自然風光,加之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很少有遊客願意長途跋涉前來。所以得榮雖然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卻難以從中分得一杯羹,可謂默默無聞。
得榮的偏遠,從地圖上便一望而知:以到省會成都的距離計算,得榮縣是四川省第二偏遠的縣——距離成都1016公裡,僅次於距離成都1200多公裡的石渠縣。
(一)焚風河谷
由於鄰近著名旅遊城市香格裡拉(中甸),所以從成都到得榮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坐飛機先到香格裡拉,再轉乘150多公裡汽車,便可到達得榮縣城松麥鎮。而如果乘坐汽車的話,就算一路順利,也得兩天以上。
車子從香格裡拉出發,沒過多久便駛入了金沙江河谷。行走在這條路上,很容易便能感覺到風景的變化:高大的山體上,鬱鬱蔥蔥的樹木逐漸消失了,山上生長的除了枯黃的灌木和雜草,就是巨大的仙人掌,有些地方完全是荒漠景象。只有一些極高的山體頂部才生長著林木,形成了一道明顯的綠色界線。一望而知,這裡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地方。
這便是得榮縣的典型自然風貌,這也讓得榮成為四川藏區的一個「異數」。
說得榮是一個「異數」,不僅僅因為它面積小,只有2916平方公裡,在一個縣幅員面積動輒幾萬平方的藏區顯得十分「迷你」;也不僅僅因為它海拔低,縣城海拔只有2400多米,在甘孜州僅高於瀘定縣和丹巴縣,犛牛、青稞等藏區標誌物很少在得榮見到,內地人來到得榮也基本上不會有高原反應的困擾。最重要的是,得榮縣大部分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乾旱少雨,植被稀少,有些地方幾乎是荒漠的感覺,自然風貌與人們心目中的青藏高原迥異。
來得榮之前,便曾聽一位當地領導用八個字概括得榮的現狀:窮在水上、困在路上。乘車行進在通往得榮的路上,對這八個字有了更深的體會。
所謂「窮在水上」,就是指得榮的乾旱少雨。同行的一位當地幹部說,從這裡北上鄉城,南下迪慶,山上都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樹木,但是一進得榮,風景便變得蒼涼起來。
典型的乾熱河谷風貌,山上的林木有一道明顯的界線
為什麼得榮如此乾旱?主要是由於得榮縣大部分處於背風坡,西南季風所攜帶的水汽在到達金沙江之前,先要越過高黎貢山和雲嶺,到達背風坡時,水汽基本上已經在迎風坡化作降水了,溫度則隨著海拔的降低而升高,下降到河谷時已經變成了又幹又熱的「焚風」。這種風不但不會帶來降水,還會吸收植物的水分,導致只有極度耐乾旱的植物才能生長。所以,得榮段的金沙江河谷被稱為「西南乾旱中心」,得榮年平均降水總量為347.1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 2368.8毫米,其乾旱程度和西北荒漠地帶不相上下。這也造就了得榮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充沛、蒸發旺盛、降水稀少、空氣乾燥的氣候特點。
雄渾、壯麗卻乾旱少雨的金沙江大峽谷
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自然也給居住在這裡的人民帶來了生產和生活上的諸多困難。在得榮,我發現很多居民都選擇在交通極其不便的山腰以上居住,因為海拔較高的地帶才會有降水可以利用。儘管山下就是奔騰的江河,可是河谷幾乎沒有平地,複雜的地質條件也不適合建設水利設施,充沛的水量難以利用。千百年來,當地人民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求生,直到現在,得榮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
(二)新鎮瓦卡
從成都到香格裡拉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我們晚上8點到達香格裡拉機場,由於香格裡拉海拔較高(3300)米左右,我們決定趕往得榮縣卡瓦鎮住宿。
我們沿214國道一路前行,214國道是前往梅裡雪山的必經之路,路況非常好,一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雲南省德欽縣奔子欄鎮。奔子欄鎮是214國道上重要的驛站,很多前往梅裡雪山的遊客都選擇在這裡休整,所以鎮子不大,各種酒店、飯館卻鱗次櫛比,十分熱鬧。
從瓦卡鎮遙望奔子欄鎮
瓦卡鎮位於得榮縣最南端,原名子庚鄉,與奔子欄鎮隔金沙江相望,由一座吊橋相連。「瓦卡」是藏語「渡口」的意思,滇藏茶馬古道在四川境內的唯一一段便經過這裡。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勢平緩流速緩慢,非常適宜擺渡過河,因此成為茶馬古道上馬幫駝隊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馬古道第一渡」的美譽。
2013年8月28日和8月31日,瓦卡鎮先後發生了5.1級和5.8級地震,雖然幸無人員傷亡,但鎮上的房屋毀損嚴重。現在我們看到的瓦卡鎮,經過災後重建,已經是一個漂亮、整潔、帶有濃鬱藏區風格的新鎮了。
藏區風格濃鬱的瓦卡鎮
瓦卡鎮在得榮縣算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海拔最低(不到2000米),而且地處金沙江河床變異、山洪衝積形成的平灘上,水資源豐富,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都十分便利,但過去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水資源很難利用,導致這塊平壩上竟然少有人居住。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才在政府的主導下,實施有計劃的生態移民,經過30多年的開發,現在鎮區居民已達1200餘人,堪稱金沙江乾熱河谷中的一片「綠洲」。
瓦卡鎮有全縣唯一的博物館——得榮縣地震紀念館,裡面介紹了全縣人民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情況,同時還闢有「得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得榮旅遊」兩個展廳,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得榮的旅遊資源。在這裡我們還看到瓦卡鎮是久負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藝術之鄉,全鎮共擁有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榮學羌」,又叫得榮情舞,已經成為得榮縣的一張名片了。
在災後重建中,瓦卡鎮很多居民都將自己的住房改建成了兼有遊客接待功能的民宿,不僅條件不錯,而且價格比一江之隔的奔子欄鎮便宜得多,到梅裡雪山的遊客,完全可以選擇在瓦卡鎮住宿。
回成都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又到瓦卡鎮住宿,晚飯後,我們穿過整個鎮區回賓館。當天正好是農曆十四,月光十分明亮,而且大概是由於海拔的關係,月亮比平時我們所見的更大更圓,只見群山環抱下的瓦卡鎮沐浴在一片清輝之中,街上人跡寥寥,四周萬籟俱寂,只有偶爾遠遠傳來幾聲汽車喇叭聲,悠遠而綿長,仿佛身處另一個世界。
第二天清晨,我們在金沙江邊漫步。熾烈的陽光照射在金沙江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仿佛給滿面鍍上了無數金色斑點,讓人忽然覺得「金沙江」這個名字真是太貼切了。
(三)夾縫松麥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乘車前往得榮縣城——松麥鎮(現已更名為太陽穀鎮)。
如果說一進得榮縣境,便能讓人感到「窮在水上」,那麼車行在通往縣城的路上,便讓人對 「困在路上」有了更多的體會。
得榮地處偏僻,且山高谷深,地形複雜,直到1979年才通公路,是全省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由於到大城市路途遙遠,導致交通成本、物流成本極高。全縣的交通幹線只有一條剛剛升級為國道215線的鄉得路(鄉城至得榮)。
在前往松麥鎮的路上,我們經過了著名的「金沙江第一彎」,金沙江在這裡圍繞圓錐形的山峰,畫出了一個完美的「Ω」形,形成「三壁夾兩江」的奇景。然而要觀賞這一地質奇觀,最好的角度是在對面的雲南省境內,我們穿其行其中,反而感覺不到大自然的神妙造化,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慨。
通往松麥鎮的國道215線修築於金沙江和定曲河峽谷之中,這一帶峽谷深邃,河流狹窄,兩壁危巖峭立,露出大片大片的紅色砂巖,聳立在渾黃的金沙江上,有一種別樣的雄渾壯闊之美。
到達松麥鎮時,天空竟然落下了小雨,雖然只是毛毛細雨,但得榮縣已經進入旱季,再小的雨也是極其難得的。得榮縣境內有四條金沙江的支流,分別是定曲河、瑪依河、碩曲河、崗曲河,從松麥鎮中穿過的便是定曲河。定曲河不寬,但水量不小,從河岸上看去,河水奔騰翻湧,白沫飛濺,頗有氣勢。
奔騰的定曲河
和很多青藏高原上的城鎮一樣,松麥鎮也位於山間河谷裡,可以利用的平地不多,整個縣城基本上就是由定曲河畔的兩條街組成,狹長而逼仄。這種地形也限制了松麥鎮的發展,整個縣城根本找不到足夠的地方來修建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只有河邊有一個小小的廣場算是公共場所。要想擴大縣城規模,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兩側都是險峻的大山,挖山造地不僅成本高昂,還極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論地形,縣內的瓦卡鎮和白松鄉都比松麥鎮優越得多,但松麥鎮的優勢在於它是全縣的地理中心,到達各個鄉鎮都比較方便。
夾縫中的松麥鎮
得榮全縣只有26000多人,縣城只有4000多常住人口,除了在縣城做生意的以外,居民大多都是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家屬,所以在松麥鎮住久了,走在街頭遇到的幾乎全是熟人。
我們沿著剛建好的通村道路登上縣城後山的半山腰,放眼望去,在高大的山體映襯之下,縣城格局越發顯得狹小,仿佛孩童的玩具隨意堆砌而成。近處緩坡上藏式民房和梯田層層鋪開,遠處翁甲神山白雪皚皚,雲遮霧繞,聖潔而神秘,構成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織的壯麗畫卷。
(四)桃源白松
第三天,我們前往得榮縣白松鄉。白松鄉距縣城38公裡,得榮縣的集中辦學區就建在這裡。由於縣城松麥鎮連找一塊平地建中學都找不到,只好把全縣唯一的中學建在了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白松鄉。除了得榮縣中學,縣第二完小、松麥鎮幼兒園都位於這個集中辦學區。
在前往白松鄉的路上,我們參觀了一個叫卡龔村的村子。這個村子原本位於高山之上,村民上山下山極其不便。當地村幹部向我們解釋,得榮很多村子都建在山上,一是因為河谷裡平地太少,耕地不足,二是由於山上降水較多,而且有泉水可供飲用,地勢也相對平緩。現在國家正在實施遷居工程,將山上的村民遷到離公路較近的地方,而且開墾土地,建設提灌站,不僅解決村民們出行難的問題,也使他們沒有了謀生的後顧之憂。眼前的山腰處已經開闢出了一片平地,幾十套房屋正在修建之中,待竣工後,山上的村民們便可以遷入新居了。
穿行在通往白松鄉的公路上,這裡的定曲河谷風景和金沙江河谷又不一樣,兩側的山體大多是巨大的巖石構成,斷層處如刀砍斧劈,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巖層裸露在外,而流經其間的定曲河雖然比金沙江清澈得多,卻奔騰咆哮,水聲如雷,形成一種粗獷而蒼涼的氣象。
穿過一個埡口進入白松鄉,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塊面積頗大的山間盆地,緩坡上開墾出了幾十級梯田,隨地勢一直蔓延到半山間,田坎上則栽滿了桃樹。我看過一張春天拍攝於此的照片,層層梯田裡綠意盎然,田坎上桃花盛放,如同一團團粉紅的雲點綴其間,再襯以高原標配的藍天白雲,一派世外桃源風光。現在梯田裡的作物已經收割了,地裡一片枯黃,但仍然可以想見這片土地最美時的風致。
地形勢相對平緩的白松鄉
集中辦學區也位於這個盆地間的緩坡上,園區面積頗大,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食堂、教師周轉房一應俱全,全部按藏式風格修建,內部環境和硬體設施都是一流的,學生不但不收任何費用,連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都由學校配備,可以看出國家對藏區教育事業的投入之巨大。這裡的中學生來自全縣,小學生則來自縣域北部7個鄉鎮。
由於鄉下交通極其不便——據說離家最遠的學生,回家需要兩天時間。所以這裡的中學不但實行寄宿制,還實行一種特殊的學制:連續上三個月課,周末節假日也不休息,然後又連放三個月假。雖然這種學制肯定有一些弊端,但也是特殊條件下的無奈之舉。
硬體一流的集中辦學區
白松鄉還是四川省唯一的納西族聚居地,這裡的納西族是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徵服康南後,從麗江、鶴慶等地移民過來的。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時汗攻佔康區,木氏土司的統治結束,一部分納西族逃回麗江,還有一部分則留在當地繼續敷衍生息,現在白松鄉還有納西族人口800餘人。白松納西族在當地繁衍四百多年,竟然還沒有被藏族同化,而是至今保留著納西族的習俗。在每年「白松納西年「的初一,當天所有納西人只能講納西話,並有一套複雜而莊重的年節儀式。
也許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堅守,讓他們在藏族的汪洋大海中依然頑強地保留著自己的民族傳統。
得榮名片
得榮縣位於甘孜州西南部,地處川滇交界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中部。區域面積2916平方千米,轄3鎮9鄉共127個村,2個社區,245個自然村。年末常住人口2837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納西族村是甘孜州唯一的一個納西族聚居地。主要旅遊景點有莫木大峽谷、毛屋大峽谷、下擁景區、金沙江第一彎、翁甲聖地等,主要特產有樹椒、松茸、蟲草、蜂蜜、核桃、蕎面等。
說明:本文作者 聽風聽雨,由作者授權在本頭條號和同名公眾號發布,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