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位於甘孜州角落裡的小縣,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美?

2020-12-15 巴蜀風物誌

在廣袤而美麗的四川藏區,得榮縣是一個常常被人忽視的存在。

它地處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角,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從地圖上看,得榮縣像一個嵌入到雲南省境內的楔子,東、南、西三面被雲南省迪慶州包圍。這種地處邊角的位置,讓得榮常常游離於一般人的視線之外。

甘孜州地圖,左下角便是得榮縣,圖片來自民政部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平臺

雖然得榮南有迪慶,北有稻城,都是名聲在外的旅遊熱點地區,遊客紛至沓來。可惜得榮自身雖然也有一些不錯的風景區,近來年當地政府也圍繞「西部太陽穀」的品牌搞了不少宣傳。但終歸缺少梅裡雪山、亞丁這樣極致的自然風光,加之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很少有遊客願意長途跋涉前來。所以得榮雖然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卻難以從中分得一杯羹,可謂默默無聞。

得榮的偏遠,從地圖上便一望而知:以到省會成都的距離計算,得榮縣是四川省第二偏遠的縣——距離成都1016公裡,僅次於距離成都1200多公裡的石渠縣。

(一)焚風河谷

由於鄰近著名旅遊城市香格裡拉(中甸),所以從成都到得榮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坐飛機先到香格裡拉,再轉乘150多公裡汽車,便可到達得榮縣城松麥鎮。而如果乘坐汽車的話,就算一路順利,也得兩天以上。

車子從香格裡拉出發,沒過多久便駛入了金沙江河谷。行走在這條路上,很容易便能感覺到風景的變化:高大的山體上,鬱鬱蔥蔥的樹木逐漸消失了,山上生長的除了枯黃的灌木和雜草,就是巨大的仙人掌,有些地方完全是荒漠景象。只有一些極高的山體頂部才生長著林木,形成了一道明顯的綠色界線。一望而知,這裡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地方。

這便是得榮縣的典型自然風貌,這也讓得榮成為四川藏區的一個「異數」。

說得榮是一個「異數」,不僅僅因為它面積小,只有2916平方公裡,在一個縣幅員面積動輒幾萬平方的藏區顯得十分「迷你」;也不僅僅因為它海拔低,縣城海拔只有2400多米,在甘孜州僅高於瀘定縣和丹巴縣,犛牛、青稞等藏區標誌物很少在得榮見到,內地人來到得榮也基本上不會有高原反應的困擾。最重要的是,得榮縣大部分地處金沙江乾熱河谷,乾旱少雨,植被稀少,有些地方幾乎是荒漠的感覺,自然風貌與人們心目中的青藏高原迥異。

來得榮之前,便曾聽一位當地領導用八個字概括得榮的現狀:窮在水上、困在路上。乘車行進在通往得榮的路上,對這八個字有了更深的體會。

所謂「窮在水上」,就是指得榮的乾旱少雨。同行的一位當地幹部說,從這裡北上鄉城,南下迪慶,山上都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樹木,但是一進得榮,風景便變得蒼涼起來。

典型的乾熱河谷風貌,山上的林木有一道明顯的界線

為什麼得榮如此乾旱?主要是由於得榮縣大部分處於背風坡,西南季風所攜帶的水汽在到達金沙江之前,先要越過高黎貢山和雲嶺,到達背風坡時,水汽基本上已經在迎風坡化作降水了,溫度則隨著海拔的降低而升高,下降到河谷時已經變成了又幹又熱的「焚風」。這種風不但不會帶來降水,還會吸收植物的水分,導致只有極度耐乾旱的植物才能生長。所以,得榮段的金沙江河谷被稱為「西南乾旱中心」,得榮年平均降水總量為347.1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 2368.8毫米,其乾旱程度和西北荒漠地帶不相上下。這也造就了得榮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充沛、蒸發旺盛、降水稀少、空氣乾燥的氣候特點。

雄渾、壯麗卻乾旱少雨的金沙江大峽谷

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自然也給居住在這裡的人民帶來了生產和生活上的諸多困難。在得榮,我發現很多居民都選擇在交通極其不便的山腰以上居住,因為海拔較高的地帶才會有降水可以利用。儘管山下就是奔騰的江河,可是河谷幾乎沒有平地,複雜的地質條件也不適合建設水利設施,充沛的水量難以利用。千百年來,當地人民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求生,直到現在,得榮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

(二)新鎮瓦卡

從成都到香格裡拉的航班每天只有一班,我們晚上8點到達香格裡拉機場,由於香格裡拉海拔較高(3300)米左右,我們決定趕往得榮縣卡瓦鎮住宿。

我們沿214國道一路前行,214國道是前往梅裡雪山的必經之路,路況非常好,一個小時左右便可抵達雲南省德欽縣奔子欄鎮。奔子欄鎮是214國道上重要的驛站,很多前往梅裡雪山的遊客都選擇在這裡休整,所以鎮子不大,各種酒店、飯館卻鱗次櫛比,十分熱鬧。

從瓦卡鎮遙望奔子欄鎮

瓦卡鎮位於得榮縣最南端,原名子庚鄉,與奔子欄鎮隔金沙江相望,由一座吊橋相連。「瓦卡」是藏語「渡口」的意思,滇藏茶馬古道在四川境內的唯一一段便經過這裡。金沙江瓦卡江段地勢平緩流速緩慢,非常適宜擺渡過河,因此成為茶馬古道上馬幫駝隊跨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素有「茶馬古道第一渡」的美譽。

2013年8月28日和8月31日,瓦卡鎮先後發生了5.1級和5.8級地震,雖然幸無人員傷亡,但鎮上的房屋毀損嚴重。現在我們看到的瓦卡鎮,經過災後重建,已經是一個漂亮、整潔、帶有濃鬱藏區風格的新鎮了。

藏區風格濃鬱的瓦卡鎮

瓦卡鎮在得榮縣算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海拔最低(不到2000米),而且地處金沙江河床變異、山洪衝積形成的平灘上,水資源豐富,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都十分便利,但過去生產力低下的條件下,水資源很難利用,導致這塊平壩上竟然少有人居住。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才在政府的主導下,實施有計劃的生態移民,經過30多年的開發,現在鎮區居民已達1200餘人,堪稱金沙江乾熱河谷中的一片「綠洲」。

瓦卡鎮有全縣唯一的博物館——得榮縣地震紀念館,裡面介紹了全縣人民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情況,同時還闢有「得榮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得榮旅遊」兩個展廳,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得榮的旅遊資源。在這裡我們還看到瓦卡鎮是久負盛名的康巴藏族文化藝術之鄉,全鎮共擁有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榮學羌」,又叫得榮情舞,已經成為得榮縣的一張名片了。

在災後重建中,瓦卡鎮很多居民都將自己的住房改建成了兼有遊客接待功能的民宿,不僅條件不錯,而且價格比一江之隔的奔子欄鎮便宜得多,到梅裡雪山的遊客,完全可以選擇在瓦卡鎮住宿。

回成都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又到瓦卡鎮住宿,晚飯後,我們穿過整個鎮區回賓館。當天正好是農曆十四,月光十分明亮,而且大概是由於海拔的關係,月亮比平時我們所見的更大更圓,只見群山環抱下的瓦卡鎮沐浴在一片清輝之中,街上人跡寥寥,四周萬籟俱寂,只有偶爾遠遠傳來幾聲汽車喇叭聲,悠遠而綿長,仿佛身處另一個世界。

第二天清晨,我們在金沙江邊漫步。熾烈的陽光照射在金沙江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仿佛給滿面鍍上了無數金色斑點,讓人忽然覺得「金沙江」這個名字真是太貼切了。

(三)夾縫松麥

第二天一早,我們便乘車前往得榮縣城——松麥鎮(現已更名為太陽穀鎮)。

如果說一進得榮縣境,便能讓人感到「窮在水上」,那麼車行在通往縣城的路上,便讓人對 「困在路上」有了更多的體會。

得榮地處偏僻,且山高谷深,地形複雜,直到1979年才通公路,是全省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由於到大城市路途遙遠,導致交通成本、物流成本極高。全縣的交通幹線只有一條剛剛升級為國道215線的鄉得路(鄉城至得榮)。

在前往松麥鎮的路上,我們經過了著名的「金沙江第一彎」,金沙江在這裡圍繞圓錐形的山峰,畫出了一個完美的「Ω」形,形成「三壁夾兩江」的奇景。然而要觀賞這一地質奇觀,最好的角度是在對面的雲南省境內,我們穿其行其中,反而感覺不到大自然的神妙造化,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慨。

通往松麥鎮的國道215線修築於金沙江和定曲河峽谷之中,這一帶峽谷深邃,河流狹窄,兩壁危巖峭立,露出大片大片的紅色砂巖,聳立在渾黃的金沙江上,有一種別樣的雄渾壯闊之美。

到達松麥鎮時,天空竟然落下了小雨,雖然只是毛毛細雨,但得榮縣已經進入旱季,再小的雨也是極其難得的。得榮縣境內有四條金沙江的支流,分別是定曲河、瑪依河、碩曲河、崗曲河,從松麥鎮中穿過的便是定曲河。定曲河不寬,但水量不小,從河岸上看去,河水奔騰翻湧,白沫飛濺,頗有氣勢。

奔騰的定曲河

和很多青藏高原上的城鎮一樣,松麥鎮也位於山間河谷裡,可以利用的平地不多,整個縣城基本上就是由定曲河畔的兩條街組成,狹長而逼仄。這種地形也限制了松麥鎮的發展,整個縣城根本找不到足夠的地方來修建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只有河邊有一個小小的廣場算是公共場所。要想擴大縣城規模,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兩側都是險峻的大山,挖山造地不僅成本高昂,還極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論地形,縣內的瓦卡鎮和白松鄉都比松麥鎮優越得多,但松麥鎮的優勢在於它是全縣的地理中心,到達各個鄉鎮都比較方便。

夾縫中的松麥鎮

得榮全縣只有26000多人,縣城只有4000多常住人口,除了在縣城做生意的以外,居民大多都是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家屬,所以在松麥鎮住久了,走在街頭遇到的幾乎全是熟人。

我們沿著剛建好的通村道路登上縣城後山的半山腰,放眼望去,在高大的山體映襯之下,縣城格局越發顯得狹小,仿佛孩童的玩具隨意堆砌而成。近處緩坡上藏式民房和梯田層層鋪開,遠處翁甲神山白雪皚皚,雲遮霧繞,聖潔而神秘,構成了一幅自然和人文交織的壯麗畫卷。

(四)桃源白松

第三天,我們前往得榮縣白松鄉。白松鄉距縣城38公裡,得榮縣的集中辦學區就建在這裡。由於縣城松麥鎮連找一塊平地建中學都找不到,只好把全縣唯一的中學建在了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白松鄉。除了得榮縣中學,縣第二完小、松麥鎮幼兒園都位於這個集中辦學區。

在前往白松鄉的路上,我們參觀了一個叫卡龔村的村子。這個村子原本位於高山之上,村民上山下山極其不便。當地村幹部向我們解釋,得榮很多村子都建在山上,一是因為河谷裡平地太少,耕地不足,二是由於山上降水較多,而且有泉水可供飲用,地勢也相對平緩。現在國家正在實施遷居工程,將山上的村民遷到離公路較近的地方,而且開墾土地,建設提灌站,不僅解決村民們出行難的問題,也使他們沒有了謀生的後顧之憂。眼前的山腰處已經開闢出了一片平地,幾十套房屋正在修建之中,待竣工後,山上的村民們便可以遷入新居了。

穿行在通往白松鄉的公路上,這裡的定曲河谷風景和金沙江河谷又不一樣,兩側的山體大多是巨大的巖石構成,斷層處如刀砍斧劈,很多地方寸草不生,巖層裸露在外,而流經其間的定曲河雖然比金沙江清澈得多,卻奔騰咆哮,水聲如雷,形成一種粗獷而蒼涼的氣象。

穿過一個埡口進入白松鄉,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塊面積頗大的山間盆地,緩坡上開墾出了幾十級梯田,隨地勢一直蔓延到半山間,田坎上則栽滿了桃樹。我看過一張春天拍攝於此的照片,層層梯田裡綠意盎然,田坎上桃花盛放,如同一團團粉紅的雲點綴其間,再襯以高原標配的藍天白雲,一派世外桃源風光。現在梯田裡的作物已經收割了,地裡一片枯黃,但仍然可以想見這片土地最美時的風致。

地形勢相對平緩的白松鄉

集中辦學區也位於這個盆地間的緩坡上,園區面積頗大,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食堂、教師周轉房一應俱全,全部按藏式風格修建,內部環境和硬體設施都是一流的,學生不但不收任何費用,連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都由學校配備,可以看出國家對藏區教育事業的投入之巨大。這裡的中學生來自全縣,小學生則來自縣域北部7個鄉鎮。

由於鄉下交通極其不便——據說離家最遠的學生,回家需要兩天時間。所以這裡的中學不但實行寄宿制,還實行一種特殊的學制:連續上三個月課,周末節假日也不休息,然後又連放三個月假。雖然這種學制肯定有一些弊端,但也是特殊條件下的無奈之舉。

硬體一流的集中辦學區

白松鄉還是四川省唯一的納西族聚居地,這裡的納西族是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徵服康南後,從麗江、鶴慶等地移民過來的。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青海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時汗攻佔康區,木氏土司的統治結束,一部分納西族逃回麗江,還有一部分則留在當地繼續敷衍生息,現在白松鄉還有納西族人口800餘人。白松納西族在當地繁衍四百多年,竟然還沒有被藏族同化,而是至今保留著納西族的習俗。在每年「白松納西年「的初一,當天所有納西人只能講納西話,並有一套複雜而莊重的年節儀式。

也許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堅守,讓他們在藏族的汪洋大海中依然頑強地保留著自己的民族傳統。

得榮名片

得榮縣位於甘孜州西南部,地處川滇交界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中部。區域面積2916平方千米,轄3鎮9鄉共127個村,2個社區,245個自然村。年末常住人口2837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納西族村是甘孜州唯一的一個納西族聚居地。主要旅遊景點有莫木大峽谷、毛屋大峽谷、下擁景區、金沙江第一彎、翁甲聖地等,主要特產有樹椒、松茸、蟲草、蜂蜜、核桃、蕎面等。

說明:本文作者 聽風聽雨,由作者授權在本頭條號和同名公眾號發布,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甘孜州18縣市,城區面積排名,最大縣城是世界最高縣城,海拔4千米
    甘孜州位於四川省的西部地區,和青海省、西藏區、雲南省接壤。轄區內幾乎都是大山或高原,也零星散落一些盆地平壩。由於地勢陡峭,甘孜州的交通比較欠缺,目前只有一條雅康高速公路,國道317線和國道318線等幾條高等級公路。
  • 到甘孜州這些不容錯過的「隱秘角落」!
    最近 《隱秘的角落》火了 「一起爬山嗎」火了 「隱秘的角落」 貢嘎山 (大雪山脈群峰,最高者為貢嘎,攝影師@李珩) ▼
  • 甘孜州為什麼不屬於西藏?
    「甘孜」在藏語裡為「潔白美麗」之意,這個地名最初來源於寺名,當年五世達賴喇嘛派弟子到康巴地區興建寺廟,並以此為據點弘揚格魯派教法。弟子在寺廟選址時,看見了一處地方堆積著許多白色的石頭,便認為是處寶地,便在此建了「甘孜扎西雪珠諾布林」(意為潔白美麗的講修吉祥寶地)。
  • 數據畫像|建州70年,甘孜州的交通變化有多大?_有數_澎湃新聞-The...
    為了「暢通甘孜」,甘孜州提出交通先行戰略,先後實施了交通建設、農村公路建設三年集中攻堅活動,交通建設三年集中大會戰。70年來,甘孜州交通變化有多大?在雪域高原、高山峽谷中修路搭橋,甘孜州完成了哪些超級工程的建設?川報全媒體集群MORE大數據工作室用數據為你解讀甘孜建州70年來,在交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 藏在小角落裡的臺灣美食 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臺灣,也許很多人都和小編一樣,是從電視劇裡漸漸對它有了解的,甚至是說話的語氣都爭相模仿,不過這些都是電視劇裡帶給我們臺灣的第一印象,說起臺灣的美食,如果你不走進它,你根本都不知道臺灣有那麼多的美食是藏在小角落裡,但又引得人流連忘返。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臺灣美食吧!
  • 水比九寨,與黃龍同秀,四川又一絕對秘境美到詞窮
    九寨黃龍雖美,但有時候稍顯人多,不少人去過,總想尋覓一些更美的新鮮地。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地方,藏在四川的某個小角落,雖沒有九寨黃龍的盛名,但這片少為人知的靜謐美景,可以滿足你私享一片美色的心願!整齊的車轍說明了經過的車輛不多,四周的靜謐使得公路上有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荒蕪感走進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感受她不一樣的美吧。
  • ...甘孜州藏地蓮花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電商精準扶貧紀實
    今(4)日甘孜日報2版報導《為山貨插上「雲翅膀」甘孜州藏地蓮花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電商精準扶貧紀實》全文如下「近兩年,我州電商企業按照『全域統籌·整體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工作思路,建設全州電商服務體系,現已建成州、縣、鄉、村、四級電商服務網絡,實現貧困村電商服務全覆蓋、行政村電商服務全輻射、國省幹道旅遊綜合服務區和加油站電商服務全覆蓋,電商多『跑腿』、群眾少『跑路』,一批本土電商企業在縣鄉村電商服務網絡構架中承擔起了『主力軍』的作用。」
  • 甘孜州道孚縣「陽光問廉」辣味十足 讓臺上「紅臉出汗」
    近日,由甘孜州道孚縣委、道孚縣人民政府主辦,該縣紀委、縣監委、縣委宣傳部等承辦的大型電視問政節目——《陽光問廉》在縣中學多功能會議廳火熱「上演」。在家縣級領導、鄉鎮和部門「一把手」及考評團成員160餘人在現場觀看了節目。
  • 川藏線進藏第一縣,曾是紅軍長徵的戰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國道318歷來是很多自駕愛好者喜歡探索的線路,這條路上有數不清的山峰,因此,每年無論是自行車還是自行車,很多人都通過318條路線隱藏起來,探索世界屋頂的美麗,今天介紹的這個縣是從四川318國道進入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第一個縣,是進入藏區的第一個縣, 很多朋友可能推測這個郡是甘孜州的瀘定縣
  • 四川甘孜州成立70年:18個貧困縣(市)全摘帽 高原天塹變通途
    甘孜州成立於1950年11月24日,是中國建立的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川、滇、藏、青交界處,總面積15.37萬平方公裡,轄18個縣(市),常住人口120萬人,其中藏族人口佔82%。作為中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70年前,甘孜州地瘠民貧。
  • 甘孜州13個村1個鄉鎮上榜四川首批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名單
    金陽縣熱柯覺鄉丙乙底村雷波縣八寨鄉甲谷村甘洛縣玉田鎮覺鐵村冕寧縣復興鎮建設村鹽源縣衛城鎮大堰溝村木裡縣沙灣鄉沙灣村示範鄉(鎮):丹巴甲居鎮居藏寨的美眾所周知示範村姑咱鎮若吉村:位於大渡河左岸,距離康定城區36公裡,全村83戶286人,其中黨員29名。該村突出「藏家漁村」主題,堅持形態、業態、生態、文態「四態合一」,累計投入5999.09萬元,打造若吉野釣,田園採摘,培育庭院經濟,領地種養經濟。
  • 挪窮窩斷窮根,甘孜州色達縣「潮大叔」搬新家當「網紅」
    走進甘孜州色達縣色柯鎮安康社區,見到58歲的巴德大叔正在家裡刻石畫,這位皮膚黝黑,扎著辮子的「潮大叔」是格薩爾彩繪石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巴德正在刻石畫巴德大叔是色達縣康勒鄉打西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一家人擠在不足10平米,用牛屎柳條拼合而成的簡易房屋裡,過著夏天漏雨水、冬天敞風雪的日子。「家距離縣城100多公裡,看病,娃娃讀書都不方便」,和巴德大叔一樣,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是色達很多貧困戶都面臨的問題。
  • 四川一縣突然爆火,不是因為這裡發生了什麼大事,卻是因為一個人
    其實他是四川人,只不過是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個縣裡,對於這樣一個偏遠地區的小縣城,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那我就來說以個這個地方吧。為什麼說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哪裡的呢?這幾個縣市都不是丁真所在的縣,他的家鄉在理塘縣。理塘縣位於甘孜州的中西部地區,縣內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位置,很多的高山海拔都是超過了5000米的,唐朝的時候這裡是屬於吐蕃管轄的範圍,元朝的時候在這裡設置了李塘城,而在清朝的時候因為要改土歸流,被改為了理化縣,直到新中國成立,甘孜州解放,才有了現在這個地名「理塘縣」。
  • 位於四川石渠縣比理塘還高,距成都1000公裡,人均5頭犛牛
    近日,川西甘孜州的一個理塘發生火災,因為,理塘出了一個比自己更出名的網紅——扎西。很多自駕遊愛好者把這個地方圈出了地圖。因其海拔極高(在川藏線上,理塘為海拔最高的縣城),被譽為「天國之城」。然而,實際上我國還有許多縣城,海拔要比理塘高。
  • 號稱「天空之城」的理塘,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縣嗎?其實差遠了!
    四川甘孜州的理塘縣城,有「天空之城」的稱號。你知道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嗎?那是因為理塘太高了,其縣城駐地——高城鎮的海拔達到了4014米。作個對比,我國的三十多個省區裡,只有甘肅、雲南、青海、四川、西藏、新疆能找到超過這個高度的山峰,剩餘26個省、區、市裡,最高峰也超不過它。
  • 被丁真帶火的理塘秘境,遠比你想像得更美
    理塘在藏語裡稱為「勒通」,意為:如銅鏡般廣闊平坦的草原。理塘是318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的一個縣,整個縣城都處於海拔4000多米以上,被譽為「世界高城」。在這座「天空之城」,有哪些值得一玩的呢?多位活佛同出一屋,這在藏地非常罕見,所以仁康古屋也成為藏傳佛教的朝拜聖地之一。這裡不僅是活佛轉世之地,也收藏著許多文物,比如七世達賴喇嘛用過的手鼓等。千戶藏寨在理塘縣居住著9個民族,其中藏族居多,佔95%以上。
  • 天府人物推介⑥|甘孜州這個90後「背包書記」,用16本工作筆記記錄...
    ……1月8日,由四川日報全媒體主辦的「追光2020」天府人物推介活動啟動第四天,甘孜州掀起一波推介熱潮,「白髮書記」文雪松、全省抗疫先進個人王曉雪等陸續被當地融媒體中心推介。此外,組委會還收到丁真家鄉理塘縣推介一名「90後」第一書記的材料,她叫任敏。任敏在甘孜州算「紅人」。
  • 江西這個小縣,景色美如畫境,優美的田園風光
    作為生態大省,江西不僅有景色優美的鄉村婺源一處,南部的贛州也有景色,外地遊客沒有特別縣的「存在感」,這個縣是上猶縣。上猶「存在感」不高,與過去交通相對閉塞,經濟不發達有關,這個曾經是貧困縣的這個縣,因為制茶業和旅遊業的發展,重新找回了新的面貌,上還相對比較大的旅遊勝地,但是小旅遊勝地清新魅力,優美的田園風景和調性獨特的山的鄉村,並結合詩情繪畫的感覺,這些鄉村的遊覽中走著走著,就像水墨畫的感覺,在寬城旅遊項目中,贛南森林小火車是一個比較特別的體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