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講講海南型的苗族吧,其帕式(巾式)只有2、3種。如尖角帕、挑花帕等。其中的挑花帕也叫挑花巾,是一塊四方形的布塊,上面挑有花朵。將挑花巾蓋在頭上,再以紅帶圍於額上,起固定作用,且又美觀。苗族帕式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現介紹幾種如下:川黔滇型馬關式的雲南馬關、屏邊;四川敘永、古藺、珙縣;貴州普定、鎮寧、安尼;廣西隆林等縣的苗族婦女喜纏大頭帕繞成圓盤形,在頭帕外層包一條繡花垂穗的帶子。
頭帕長的可達5丈,其髮式因地而異,一般來說,雲南開遠一帶包繡花巾,青少年梳雙辮;貴州諸縣包青帕;湖南湘西一帶纏花格帕及青帕、斯帕。
黔中南型的貴州紫雲、望謨、羅甸、長順、安龍等縣的苗族婦女將頭髮盤成平頂圓形,外包黑帕,帕後綴一串小海貝。盛裝時,還要外戴銀飾,6個杯口大小的銀泡,圍在頭帕周圍,銀泡上並綴有銀鏈及各種銀制小物體。
黔中南型寧安式鎮寧安順、紫雲等縣的苗族婦女頭飾很有特色。他們將辮子從頭前沿中線向後盤,下面撐一塊約兩寸寬彎成弓形的硬樹皮,盤好後,用黑帕裹好,再用一根似筷子形的長銀簪從頭前向後插入發內,以固定髮型簪上端約半尺餘長露出發外,象個長長的炮筒,故被形象地稱為「高射炮「。頭帕的兩側有兩塊相互對稱的長方形繡花圖案,已婚婦女頭圍黑帕,上扣一個直徑約10餘公分的葵花形銀盤。
小編說說冠式吧,苗族的冠式有幾十種,其中小孩的居多數,而且式樣多,花色美,製作精細。從史料上看,漢族的冠大概分為冕、皮弁、進賢冠、卻敵冠等幾類。冕,是大夫以上的貴族在禮儀場合所戴的禮帽。自周代制定了冕服制度即產生了冕。漢代基本沿襲了周代的冕服制度,戴冕冠者必穿冕服,一直到明清仍有穿之。
皮弁,是古代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它是亞于冕的較隆重場合戴的禮帽。進賢冠,是文職人員所佩戴的冠;卻敵冠,如進賢冠形制,為衛士所佩戴的冠。按漢代的冠式,大多數是前高后低,向前傾斜。到魏明帝時已開始改為前低後高,或呈平狀。
種類還有通天冠、高山冠、白紗帽、烏紗帽、籠冠、合歡帽、恰、翼善冠(沖天冠)、幞頭、帷帽、胡帽(少數民族的傳統帽)、高冠、席帽、氈帽、姑姑冠(蒙古族)、笠、忠靜冠、六合一統帽、龍鳳冠等近百種。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冠飾中,有不少源於少數民族,如笠、胡帽、姑姑冠,就是少數民族所固有的。苗族的鬥笠,可能早於其他民族。因苗族地區竹林多,適於編制鬥笠,戴在頭上,能防曬、防雨,又給人以美的享受。鬥笠不僅在苗族地區很普遍,在壯、黎、瑤、畲、傣、侗、水、仫佬、毛南等南方少數民族中均時興。這些地方編制的鬥笠越來越精緻。
湘西型的苗族冠式,大人小孩均愛戴鬥笠,鬥笠非常盛行。其他冠式僅為兒童所用,如涼帽、燕子帽、船形帽、羅漢帽、貓頭帽、神犬帽(即狗頭帽)、圓帽、龍鳳帽、麒麟帽、八仙帽等。大人除在節日時戴銀龍鳳冠外,一般都不戴帽,而是以纏帕為飾。黔東南型的苗族冠式,有黃平等縣婦女常戴的圓帽,其他為小孩帽,如暖帽、涼帽、孔雀帽、羅漢帽、龍鳳帽、絨須帽等。黔中南型的苗族冠式,有八仙帽、羅漢帽、龍鳳帽等,婦女在節日時愛戴銀鳳冠。
川黔滇型的苗族冠式,以兒童居多,如羅漢帽、龍鳳帽、神犬亦稱龍犬帽、蚩尤帽、武冠、尖頂帽等。海南型的苗族冠式,一般為尖角巾帽。下面再具體說明幾種冠式:黔東型臺江式黃平姑娘的繡花小帽,是別處所少見的。此帽呈圓柱形,以紫布為胎,多用紅絲線繡滿精巧花紋圖案,顯得美觀大方。
蚩尤帽、武冠均是苗族古老的冠帽。蚩尤帽是蚩尤戴的帽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傳說原為苗王,在雲南苗族中俗稱「高孚」。蚩尤和黃帝大戰敗北時,蚩尤之妻用計,她自己戴上蚩尤的王冠吸引追兵,使蚩尤脫險,儘管如此,最後蚩尤還是被黃帝刺殺。
後來,苗族人民為了紀念蚩尤,就常戴蚩尤帽,以示對先祖的懷念。武冠,是蚩尤手下將士所戴的帽子。傳說蚩尤的武士,個個銅頭鐵額。他們所戴之頭盔稱之為兜鍪,多為堅硬的竹子和皮革等原料製成。銀冠,是苗族婦女的傳統裝飾。流行於貴州黃平、石阡等地。以鐵絲作支架,上綴上百朵銀花和銀片、銀吊,冠後垂吊約2.3尺長的銀飄帶。此冠只有在節日盛裝時才佩戴。
苗族的頭飾,從總體上來分折,其帕(巾)式多於帽冠,帕(巾)式面廣,是普遍流行的一種頭飾。與漢族和其他民族比較。漢族帽冠多於帕氏;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保安、蒙古、藏、珞巴、門巴、土、裕固、鄂倫春、赫哲等西北、東北的少數民族均以帽為多;.而彝、壯、瑤、毛南、仫佬、仡佬、布依、水、傣、哈尼、傈傈、白、土家等中南、華東、西南的少數民族則以帕式為主。總的來說。帽式與帕式,是中華民族首飾的特點,也是今天56個民族頭飾的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