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其他型頭飾

2020-12-13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講講海南型的苗族吧,其帕式(巾式)只有2、3種。如尖角帕、挑花帕等。其中的挑花帕也叫挑花巾,是一塊四方形的布塊,上面挑有花朵。將挑花巾蓋在頭上,再以紅帶圍於額上,起固定作用,且又美觀。苗族帕式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現介紹幾種如下:川黔滇型馬關式的雲南馬關、屏邊;四川敘永、古藺、珙縣;貴州普定、鎮寧、安尼;廣西隆林等縣的苗族婦女喜纏大頭帕繞成圓盤形,在頭帕外層包一條繡花垂穗的帶子。

頭帕長的可達5丈,其髮式因地而異,一般來說,雲南開遠一帶包繡花巾,青少年梳雙辮;貴州諸縣包青帕;湖南湘西一帶纏花格帕及青帕、斯帕。

四川敘永頭飾

黔中南型的貴州紫雲、望謨、羅甸、長順、安龍等縣的苗族婦女將頭髮盤成平頂圓形,外包黑帕,帕後綴一串小海貝。盛裝時,還要外戴銀飾,6個杯口大小的銀泡,圍在頭帕周圍,銀泡上並綴有銀鏈及各種銀制小物體。

黔中南型寧安式鎮寧安順、紫雲等縣的苗族婦女頭飾很有特色。他們將辮子從頭前沿中線向後盤,下面撐一塊約兩寸寬彎成弓形的硬樹皮,盤好後,用黑帕裹好,再用一根似筷子形的長銀簪從頭前向後插入發內,以固定髮型簪上端約半尺餘長露出發外,象個長長的炮筒,故被形象地稱為「高射炮「。頭帕的兩側有兩塊相互對稱的長方形繡花圖案,已婚婦女頭圍黑帕,上扣一個直徑約10餘公分的葵花形銀盤。

婦女頭飾

小編說說冠式吧,苗族的冠式有幾十種,其中小孩的居多數,而且式樣多,花色美,製作精細。從史料上看,漢族的冠大概分為冕、皮弁、進賢冠、卻敵冠等幾類。冕,是大夫以上的貴族在禮儀場合所戴的禮帽。自周代制定了冕服制度即產生了冕。漢代基本沿襲了周代的冕服制度,戴冕冠者必穿冕服,一直到明清仍有穿之。

皮弁,是古代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它是亞于冕的較隆重場合戴的禮帽。進賢冠,是文職人員所佩戴的冠;卻敵冠,如進賢冠形制,為衛士所佩戴的冠。按漢代的冠式,大多數是前高后低,向前傾斜。到魏明帝時已開始改為前低後高,或呈平狀。

苗族的冠式

種類還有通天冠、高山冠、白紗帽、烏紗帽、籠冠、合歡帽、恰、翼善冠(沖天冠)、幞頭、帷帽、胡帽(少數民族的傳統帽)、高冠、席帽、氈帽、姑姑冠(蒙古族)、笠、忠靜冠、六合一統帽、龍鳳冠等近百種。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冠飾中,有不少源於少數民族,如笠、胡帽、姑姑冠,就是少數民族所固有的。苗族的鬥笠,可能早於其他民族。因苗族地區竹林多,適於編制鬥笠,戴在頭上,能防曬、防雨,又給人以美的享受。鬥笠不僅在苗族地區很普遍,在壯、黎、瑤、畲、傣、侗、水、仫佬、毛南等南方少數民族中均時興。這些地方編制的鬥笠越來越精緻。

苗族的鬥笠

湘西型的苗族冠式,大人小孩均愛戴鬥笠,鬥笠非常盛行。其他冠式僅為兒童所用,如涼帽、燕子帽、船形帽、羅漢帽、貓頭帽、神犬帽(即狗頭帽)、圓帽、龍鳳帽、麒麟帽、八仙帽等。大人除在節日時戴銀龍鳳冠外,一般都不戴帽,而是以纏帕為飾。黔東南型的苗族冠式,有黃平等縣婦女常戴的圓帽,其他為小孩帽,如暖帽、涼帽、孔雀帽、羅漢帽、龍鳳帽、絨須帽等。黔中南型的苗族冠式,有八仙帽、羅漢帽、龍鳳帽等,婦女在節日時愛戴銀鳳冠。

冠式

川黔滇型的苗族冠式,以兒童居多,如羅漢帽、龍鳳帽、神犬亦稱龍犬帽、蚩尤帽、武冠、尖頂帽等。海南型的苗族冠式,一般為尖角巾帽。下面再具體說明幾種冠式:黔東型臺江式黃平姑娘的繡花小帽,是別處所少見的。此帽呈圓柱形,以紫布為胎,多用紅絲線繡滿精巧花紋圖案,顯得美觀大方。

蚩尤帽、武冠均是苗族古老的冠帽。蚩尤帽是蚩尤戴的帽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傳說原為苗王,在雲南苗族中俗稱「高孚」。蚩尤和黃帝大戰敗北時,蚩尤之妻用計,她自己戴上蚩尤的王冠吸引追兵,使蚩尤脫險,儘管如此,最後蚩尤還是被黃帝刺殺。

苗族古老的冠帽

後來,苗族人民為了紀念蚩尤,就常戴蚩尤帽,以示對先祖的懷念。武冠,是蚩尤手下將士所戴的帽子。傳說蚩尤的武士,個個銅頭鐵額。他們所戴之頭盔稱之為兜鍪,多為堅硬的竹子和皮革等原料製成。銀冠,是苗族婦女的傳統裝飾。流行於貴州黃平、石阡等地。以鐵絲作支架,上綴上百朵銀花和銀片、銀吊,冠後垂吊約2.3尺長的銀飄帶。此冠只有在節日盛裝時才佩戴。

苗族的頭飾,從總體上來分折,其帕()式多於帽冠,帕()式面廣,是普遍流行的一種頭飾。與漢族和其他民族比較。漢族帽冠多於帕氏;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回、保安、蒙古、藏、珞巴、門巴、土、裕固、鄂倫春、赫哲等西北、東北的少數民族均以帽為多;.而彝、壯、瑤、毛南、仫佬、仡佬、布依、水、傣、哈尼、傈傈、白、土家等中南、華東、西南的少數民族則以帕式為主。總的來說。帽式與帕式,是中華民族首飾的特點,也是今天56個民族頭飾的特色。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四川的古藺服飾小編感覺馬關式服飾流行地域較寬,與其他各式服飾交叉分布,並以雲南馬關、屏邊等縣較集中。四川的敘永、珙縣;貴州的鎮寧、貴定、安龍;廣西的隆林等地均有零星分布。頭飾纏青帕呈圓盤形,帕長達15米,帕外飾一條綴須穗的繡花帶,有的地區纏白帕。銀飾僅有手鐲、耳環。男子服飾基本和漢族同,少數地區還穿大襟長衫。此式的四川珙縣等地的古裝,其肩、袖均以白布作底並繡有圖案。此衣原是男女均穿,後演變為祭祖的專用服飾,每當祭祖時,由家庭中威望高的男性穿用。其袖腕與雙肩的紋飾圖案,現仍為苗族女裝中所常見的裝飾圖案。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銀頭飾類型
    湘西頭飾最少的要數海南型,只有銀耳環一種,並無銀頭飾。苗族的銀飾絢麗多彩,過去苗族帶銀飾是為了避邪和求得自身及全家的平安;現在佩銀飾認為是貴、美、光明的象徵。哆銀梳苗族銀飾工藝品。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苗語稱「耶尼宋」、「依尼」。梳子長約16釐米,梳面有3隻鳥的圖案,亦有與之相稱的其他圖案。梳背有11朵銀花和一個小銀鏈,銀鏈懸有喇叭狀的銀筒,梢一擺動,便叮噹有聲。梳子的兩條副角有銀鏈連著一顆長長的銀針,銀針插在髮簪的左右側,別具風韻。銀碗苗族婦女的頭飾,流行於貴州清水江一帶。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頭飾文化,它的多樣性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的服飾種類繁多,而他們的頭飾、配飾以及鞋子更加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黔中南型花溪式苗族婦女頭飾別開生面,在盤好的髮髻上插一排約一尺長的銀簪,10幾根至20幾根不等。有時還在簪尖上裝飾著幾朵精巧的銀花,頗為獨特。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如劍河、臺江苗族婦女的便裝,上下裝已變為漢裝了,可頭飾依然不變,一幅花格頭巾包在頭上,再插銀簪,一看就是苗族。服飾的變化與政治有關歷史。上清朝及國民黨時期,統治者實行過強制同化政策,逼迫苗族改裝,結果遭到苗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比如,1984 年梅立崇的《少數民族服飾》、1986 年王世輔的《中國民族服飾》、1994年戴平的《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1994年韋榮惠的《中華民族服飾文化》、1999年楊源的《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圖典》等。除此以外,還有對苗族服飾進行專門論述的著作、論文。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文化的多維屬性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頭飾的其他方面而盲,亦可以看出其明顯的民族性。在黔西南苗族那裡,如果從語言的地域性來看頭飾的地域性的話,有操黔東南方言苗族婦女頭飾、操湘西方言苗族婦女的頭飾、操川黔滇方言第一土語自稱「Hmopgbndvovs"、他稱「小花苗"的苗族婦女頭飾和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自稱「Hmongb shuod"、他稱「歪梳苗」婦女的頭飾,都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川黔滇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衣背、盤肩、衣襟、披領、後擺。該型服飾色調較淺,婦女多穿以麻布為料的對襟、大襟衣,下著蠟染繡花裙,紋飾講究而銀飾較少。聚居在黔西北六衝河兩岸的苗族,男女皆穿白麻布長衫,盛裝時則著飾滿幾何紋的披肩。婦女以裙多為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屬於黃平這一支系的苗族,以過去而言,其男裝為青黑色短衣、對襟布扣,包青色頭帕,過筒褲,較為簡樸;而女裝則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自織自染的青土布為主要材料,喜用幾何圖案繡花裝飾,色彩豔麗,明快悅目,有其獨特藝術風格。每逢傳統節日,姑娘們穿上自己精心繡刺的盛裝,佩戴上琳琅滿目的銀飾品,踏著悠揚的蘆笙樂曲,載歌載舞,其情景分外動人。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首先,傳統苗裝賴以生存的社會評價系統功能已經減弱。具體表現為織、染、銼、繡等女紅工藝不再是衡量女性最重要的指標。人們發現,只要能掙錢,有貨幣商品就能從市場換回任何必需的生活品,包括全家衣物。只要勤勞,有能力,善持家事,把家庭的其他經濟營運好,家庭富裕了,就是婦女能力的表現。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頭飾文化,頭飾與成人禮、婚禮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我國古代傳統習俗中,女子15歲時舉行了「笄禮」,男孩20歲時舉行了「冠禮」後,就意味著結束了童年生活固結婚,男女之大事,蓋人類之繁街,人倫之始基均繫於此舉,故與之相伴的禮俗也異常豐富,表現在頭飾中亦是如此。在我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中,以婚禮前後作為生命的兩個歷程,幾乎每一個群體的男女都要在普遍一致的頭面裝飾習俗中,選擇合乎自己身份的頭飾、髮式與髮型來昭明自己的婚姻角色,使外域文化的人也包括本民族的全體成員憑藉頭飾這種最外化的標籤,就能判斷出某一社會成員的婚育狀況。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從魚米之鄉到山坡之地,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花卉植物圖案亦成為苗族服飾的主要裝飾。具體的從苗族五型的服飾中可以窺見一斑。湘西型服飾,剌繡以平繡為主,喜用折枝花圖案,形象逼真,多用於裝飾襟邊、袖口、圍裙、肩沿、背兒裙、門帘、帳簷等。其繡品圖案的種類有:牡丹花、石榴花、梅花、桃花、荷花、茶花(油茶花)、菊花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銀飾種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的銀飾主要包括銀頭飾、銀衣、銀披肩、銀項圈、銀胸飾、耳環、手鐲、戒指等。其中的銀衣、銀牛角、銀龍鳳冠、銀花等最富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盛裝與常裝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分盛裝和常裝(便裝)。盛裝為節慶喜日的禮服,常裝為日常生活中的穿著。苗族服飾湘西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盤肩、衣襟、衣腳、褲腳等。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服飾,造型與工藝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近幾年來,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姑娘、婦女已穿上了經過改革的輕巧便服,然而在較邊遠地區,婦女仍穿傳統服飾,
  • 中國湖南 苗族服飾
    2016年時尚.北京系列活動將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專場秀上雷山苗族各支系傳統苗族服飾在T臺上展示,將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帶給了觀眾仿佛穿越千年的視覺享受!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