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銀飾種類

2020-12-12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苗族的銀飾主要包括銀頭飾、銀衣、銀披肩、銀項圈、銀胸飾、耳環、手鐲、戒指等。其中的銀衣、銀牛角、銀龍鳳冠、銀花等最富特色。銀飾是苗族古老的裝飾,傳說它有避邪的作用,亦是光明的象徵。因而每個家庭不惜重銀裝扮自己的女兒。湖南湘西、貴州黔東南等苗族婦女的銀飾較多。貴州雷山臺江、凱裡等縣市的苗族婦女盛裝時銀飾滿身,有的竟達30多種,用銀數量多到2、3百兩。其他地區的銀飾相對來說較少。這是由於各地經濟狀況的差異和生活習俗的不同,給銀飾裝飾品種、數量、風格上帶來的差異。

苗族的銀飾

種類紛繁的苗族銀飾,都是苗族銀匠手工操作製成。其花紋圖案多:彎鳳交頸、龍鳳呈祥、人物刀叉、獅子麒麟、花草鳥蝶等。造型生動,製作精巧,在我國金銀鑲嵌工藝中佔有重要地位。小編於1982年9月到貴州省雷縣西江區苗族大寨子(965戶)調查時,苗族銀匠宋子傑老人對小編講述了下面一段話:我們苗族婦女愛打扮,著盛裝,佩戴銀飾。所以我從小就想當一名銀匠,為美化我們苗族的姑娘做點實際的事情。現在我製作的銀飾種類有銀帽、銀梳、銀花、銀簪、壓領、銀羽、銀角、銀繩、項圈、銀鈴、銀鏈、銀雀、銀片、銀鎖、銀泡、項鍊、手鐲、戒指、銀耳環、銀刀叉、銀針、銀針筒、銀爪子、銀手釧等數十種。

獅子麒麟

銀飾加工的過程;一是燒銀;二是打成面;三是扎花;四是焊銀;五是拉絲;六是蠟石(模型),可做成各種花樣;七是煮銀;八是洗銀;九是捆銀;十是複查、整修。小編1986年在湖南省保靖縣葫蘆鎮夯沙鄉調查中得知,苗族的銀匠多半是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的世襲專工銀匠。苗族銀匠師一年四季忙不贏,加工銀飾的苗族姑娘很多。據我所見,苗族姑娘非常講究佩戴銀飾,頸圈、銀鏈、銀扣、銀花、手鐲、耳環、戒指等均為她們的常見飾品。

苗族銀匠師

小編1986年在湖南省湘西苗族地區了解苗族的銀飾及宗教活動中所穿的服飾情況與石啟貴所著《湘西苗族實地調查服告》一書中說的非常相似,現摘錄數段於下:(1)銀帽銀帽,又稱接龍帽,俗謂雀兒窠,苗語叫「」。也有的地區叫「本信」。需銀子30至50兩,費數十個手工方能製成。非富者不能制。其造型,無異漢族之鳳冠。製造方法,先用厚塊布殼製成帽坯,上釘9塊銀薄片。後用銀制蟲、魚、鳥、獸以及牡丹、芍藥、菊、桂等花卉,繫於銀絲之上端,連綴成一朵朵銀花,滿植於帽上,搖動如生,勢若欲走欲飛之狀。銀片,有的鍍金,有的著彩,閃灼輝煌,美觀悅目。帽頂上面,植銀制長羽一對,亦有插一支傘狀的銀花束。帽沿有二龍搶寶或其他花紋。帽前邊吊以飛蝶花苞,用水銀泡子聯成網狀,約4寸長,適齊眉額。銀帽後面,亦由蟲、魚、鳥、獸、花藤各項,層層連綴,約2尺餘,吊齊衣邊。此銀帽多是富家之女在出嫁或接龍盛會時戴。

銀花束

(2)頸圈,輪圈,苗語謂之果公根。有單獨戴,亦有加戴匾圈、盤圈,是項圈主要飾品。此圈制小需銀10餘兩,制大需銀20兩。近有一般好奇特者,每根打重5、60兩的製法,先製成一條中間是四方體,兩端是圓或扁狀之毛坯,後才絞成一條彎彎扭扭之形狀之圓圈,兩端做一公母套鉤,以便戴時互相鉤之。鉤柄上纏絞一二十道凸狀銀辮,點綴形式甚為美觀。扁圈打成扁形,為數5匝,是項圈之中的層飾品。圈心製成一根筋脈狀,滿鑽花草於其間,需銀10餘兩,兩端亦做公母套鉤。乾、綏、古、保之婦女,扁圈扣戴在胸前,兩頭大而中央小,謂之哈高即吊鉤。鳳凰婦女,扁圈扣戴在頸後,刻花部位戴在胸前,兩頭小而中央大,此不同點,一覽便知。

扁圈

盤圈盤圈,有打5匝一盤,有打7匝一盤,此為項圈中之三層飾品。輕者需銀數兩,重者需銀10餘兩。匝匝鑽花,以增美觀。中間打一銀花板橫壓之,使成一盤,又用銀絲緊緊絞著,以免鬆散,如同羅盤,故曰盤圈。公母套鉤安在後面,要戴時,即可扣之。

(3)鐲環,手鐲又稱臂環。其製法,有打圓的,有打方的,有實心的,有空心的,有扭絲的、瓣花的等一二十種。無論打法如何,總要鑽花於其上。少則一手戴一隻,多則一手戴三四隻不等,兩手所戴數要同等。指環,俗謂之戒指。是戴於手指上之銀環。有鑽細花,有吊花滕,有五連環,有九連環,多達20餘種。少則戴- -對,多則戴4對,戴的部位是在手指中節上。耳環耳環為耳朵部之裝飾。主要為銀環一個,下制蟲魚、花卉配之。形狀有單絲環、龍頭環、桃環、蟲環、花環。此需銀子不多,貧富婦女,人皆有之。

手鐲

(4)扣鈕鏈子,掛扣,是用銀質梅花編成的鏈子,故謂之梅花大鏈。製法,先用銀薄片編成數十或百餘朵梅花,再將一朵朵梅花聯成鏈子。梅花鏈有四面梅和二面梅兩種。所謂四面梅,即四面均用梅花,需梅花百餘朵,銀八九兩。二面梅,即兩面用梅花,另兩面有銀圈連綴之。此鏈需梅花八九十顆,銀圈百餘,銀五六兩。鏈之兩端,做梯形或半圓形花片,裡按掛勾,佩戴時掛於扣上,懸於右襟。梅花鏈有獨鏈和花鏈兩種。所謂獨鏈,即獨根梅花鏈子。

(5)其他銀飾,牙扦掛於胸前右方。上端安小銀圈一個,以便掛胸扣上;中央制些蟲、魚、鳥、獸及植物藤草,連綴於其間;下端吊以耳挖、牙扦、馬刀等物品。需銀5兩,即可制之。後尾後尾,苗語謂之寫兔,是用銀子打些花草、藤葉連綴而成。約4寸寬,2尺5寸長,吊於背後,亦有制銀質動物形態連綴的,手工亦需七八個,銀約10餘兩,飾品完備,方備此物。否則,付之闕如不為恥,斷無未有牙扦,專配後尾也。銀花銀蝶系零星飾品,散釘於衣褲圍裙上。其圖案有八寶花卉,麒麟魚龍。此種製品,多屬一個單獨式,未與他物牽連也。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苗族服飾絢麗獨特,種類繁多。苗族服飾的研究成果與苗族服飾一樣豐富,不計其數。本書只能對這些成果進行分類舉例,無法全部列出。描述苗族服飾的典籍是從西漢的《淮南子》開始,接著是《後漢書●南蠻傳》、《 搜神記》、《隋書●地理志》、《舊唐書●南蠻傳》、《老學庵筆記》、《方輿勝覽》等對苗族服飾有所描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的變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服飾的變化,相對來說,頭飾較穩定,上下裝變化較快。這可能與省時、省料及製作時間長短有關。現在的松桃苗族婦女服飾,實際上是清政府欽定的式樣。但因襲年已久,苗族群眾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審美觀,做了一番修改,成了現在松桃苗族獨具風格的一種服飾。儘管如此,松桃苗族人民,對自己傳統的民族服飾還沒有從心理上捨棄,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在一些重大祭祀儀式上,婦女還必須穿花裙,否則將被視為是不尊敬祖先的行為。
  •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苗族服飾,造型與工藝
    那些「民族必須有民族服飾,否則就不成其民族」的說法,顯然是不符合現實,也不符合服飾文化的發展規律。實際上,近些年來,廣大苗族地區的婦女服飾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黃平苗族也是這樣,當你進人苗鄉,尤其是到交通比較方便或稍靠近城鎮的苗寨,你可看到婦女們特別是年輕姑娘所著的服飾已和傳統服飾有了顯著不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繼續說說織金式吧,織金式服飾流行於貴州的織金、普定、大方、黔西、納雍、平壩、清鎮、安龍、睛隆、關嶺;廣西的隆林;雲南的個舊等地區。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這條花帶可說是黃平苗族刺繡工藝最顯著的特徵,也是最漂亮的裝飾品。此外,有的盛裝還佩戴上各式各樣的銀飾,如銀冠、銀衣、銀鈴及項圈、項鍊、手圈等。這些銀飾上雕刻有龍鳳吉祥等花紋圖案,工藝精緻,十分美觀。這些都是出自苗族銀匠之手,特別是銀冠、銀衣可謂是其他苗族支系所少有。銀冠狀如一朵盛開的芙蓉花,呈圓形,其上有龍鳳,有花鳥,千姿百態,閃閃發光,其美不可言,難以形容。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川黔滇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衣背、盤肩、衣襟、披領、後擺。該型服飾色調較淺,婦女多穿以麻布為料的對襟、大襟衣,下著蠟染繡花裙,紋飾講究而銀飾較少。聚居在黔西北六衝河兩岸的苗族,男女皆穿白麻布長衫,盛裝時則著飾滿幾何紋的披肩。婦女以裙多為美。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古代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背景,遠古服飾與現代服飾
    「饕餮墜子」以下是九條小鏈掛著各種各樣的裝飾兵器,有些則掛著各種各樣的銀飾魚類。它與「九黎裙」、「遷徙裙」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在服飾上,從一些老人的服飾裡還可看到衣袖、背娃帶中的饕餮形象。苗族服飾的演變展示符號象徵意義及其文化背景苗族的服飾圖案既是美的創造,又是歷史的記錄以及民族的認同與追憶。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亞族群雖然,傳統服飾仍不失為族群或亞族群的標誌,但此時僅是文化象徵,不再是人們生活中非穿不可的族群符號,這是導致苗族禮服化的原因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苗族服飾究竟有多少種,先人們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並留下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如清代《黔苗圖說》曾畫過82種、大型文化書畫圖冊《百苗圖》畫過100種。《百苗圖》是苗族歷史文化演藝發展難得的文物佐證,是研究我國苗族服飾文化及民族風貌的重要古籍,亦是研究我國清代西南少數民族的重要史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銀頭飾類型
    苗族的銀飾絢麗多彩,過去苗族帶銀飾是為了避邪和求得自身及全家的平安;現在佩銀飾認為是貴、美、光明的象徵。此外還有紀念的意義,如戴銀牛角(也有帶木質牛角頭飾的)。苗族傳說,牛龍均為苗族祖先「姜女」的兄弟,同生於「蝴蝶媽媽」產地12個蛋。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其他型頭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講講海南型的苗族吧,其帕式(巾式)只有2、3種。如尖角帕、挑花帕等。盛裝時,還要外戴銀飾,6個杯口大小的銀泡,圍在頭帕周圍,銀泡上並綴有銀鏈及各種銀制小物體。黔中南型寧安式鎮寧安順、紫雲等縣的苗族婦女頭飾很有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盛裝與常裝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分盛裝和常裝(便裝)。盛裝為節慶喜日的禮服,常裝為日常生活中的穿著。如衣袖、衣領、盤肩、衣襟衣背、衣腳、衣擺、褲腳等都要挑繡各種圖案和紋樣,有的還綴上銀飾,顯得非常華美。各部位裝飾的式樣有100 多種。由於苗族服飾式樣較多,差異較大,現仍將其分為五個型分別介紹如下。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過去在「椎牛」、「接龍」或「抬龍」、「吃牯髒」 等宗教活動中,身著盛裝,銀飾滿身,現在在重大節日中,同樣佩戴種類繁多的銀飾。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染色和製作工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黃平苗族女子服飾在染色、製作等工藝上都獨具特色。挑花刺繡工藝黃平、施秉、鎮遠苗族女子著以盛裝,配以銀飾,可謂是多姿多彩,美不勝收。雷山苗族女子盛裝由於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更富於個性。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