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2020-12-21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認為苗族過去在「椎牛」、「接龍」或「抬龍」、「吃牯髒」 等宗教活動中,身著盛裝,銀飾滿身,現在在重大節日中,同樣佩戴種類繁多的銀飾。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苗族頭戴銀花帽

小編在調查中聽到一個關於蠟染起源的有趣傳說。古時候有10個老人,他們是孵招公。建立功、起頭公、鑄造公、撐持公等,造成了天和地以後,使用蒿技杆把天撐上去。由於蒿枝杆不抵勢。撐不住天,於是天一天垮三次,一晚塌三回,弄得人們天天躲天。驚惶萬狀。10 個老人天天發愁,想來想去,想出了造一把傘把天撐起的辦法。他們請「撐天嶺」的一位巧姑娘造「撐天傘」。巧姑娘娃爽用清風作紡車,白雲來織線,織出99匹白布,把布漿洗後。便攤曬在一株白梨樹下。一陣大風吹落梨花,鋪滿白布。蜜蜂在上面採花吐口水,日子一久,蜜蜂吐的口水成蠟跡斑斑點點,樹葉花瓣腐爛,把布汙得黑麻麻的。

娃爽沒有辦法,只好把布拿到河裡去洗。這一洗,黑麻麻地布變成藍茵茵的布,布上有蜂蠟的地方沒染上梨汁,就現出布的底色,斑斑點點晶瑩透亮,十分美麗。巧姑娘縫了13年,縫出了一把藍底白花的撐天傘。10個老人把傘抬到頂天梁一撐,天就穩穩噹噹地蓋在人們的頭頂上了,還現出藍天和星星,十分好看。這據說就是蠟染的起源。後來,巧姑娘被封為花仙,她還教苗族學會了蠟染,苗家女兒從此穿上了象藍天和星星一樣美麗的蠟染衣裙。

蠟染衣裙

這個傳說,將蠟染的起源,追溯到造天地的遠古時代。傳說畢竟是傳說,其實並非那樣古遠。據學者對蠟染起源年代的考證,蠟染古稱蠟纈,始於漢代,在唐代時就很盛行。「唐代的印染方法很多,著名的既有夾纈、蠟纈(即蠟染).絞纈(即扎染)、鹼印、拓印等種」崢當時的蠟纈即蠟染加工技術大有進展。據有關分析認為這時的蠟染花紋圖案,可能源於苗族,因苗族居住地方,均有較充足的蠟染原料,它是蠟染的產生發展的重要條件。據史書上的記載,多數亦傾向蠟染源於苗民這一看法。

《皇清職貢圖》中對苗族服飾的描繪「衣以蠟繪花於布面染之,既染,吉蠟,則花紋似錦。」

說明了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

苗族古代的衣裙均為蠟染

以植物纖維織成的布,使用蠟染藝術加工,為居住西南兄弟民族特長,早著於宋人筆記中,舊稱『點蠟幔』」。唐代印染加工,大致有三種不同技術,即夾纈、絞纈、蠟纈。蠟纈即用竹筆塗蜂蠟繪成花鳥或幾何圖案於細布上加染去蠟而成。宋人周去非《岑外代答》就談到點蠟幔花紋細緻非常。這種加工技術,可即傳自古代苗族。或和《後漢書●西南夷傳》提到的闌幹斑布有關。這種蠟染工藝,至今仍保存於苗族、布依族等人民生活中,加工技術,親屬累代相傳。花紋或秀美壯麗,或非常細緻,藝術水平極高。一般只限於藍青色,也有五色兼施的,染料一般多採用本地靛青本色花紋。咽蠟染技術,始於古代苗族先民,從上述一段文字記載中得以證明。再從近代、現代的實際情況看,苗族盛行穿蠟染衣裙,蠟染加工技術,雖趨於現代化,但仍保持了傳統工藝特色。

蠟染工藝

苗族的傳統蠟染各地風格不一,貴州黃平蠟染以精巧細緻、工整綺麗聞名;貴州丹寨蠟染以構思奇巧、活潑流暢見長;貴州安順的多色蠟染結合巧妙;四川敘永等地在蠟染圖案上配採線刺繡,工藝嫻熟,清秀雅致;雲南馬關等地的蠟染,多以麻布為料,製作奇麗的蠟染花裙。貴州普定、丹寨、黃平等縣的傳統加工技術聞名於國內外;貴州安順地區興辦的現代化蠟染加工廠,以現代技術生產的蠟染布,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好評。

現將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傳統蠟染法介紹如下:苗民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還有傳統的染制花布的技法。此法是,先給各種形狀託影於兩塊易刻的軟木上,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染時將布夾在兩塊花模之間,蒙影對準花紋後扣緊,然後用蠟加熱,熔液流灌入夾好的花模空心處,使高溫熱蠟液掩蓋花型布面。待冷卻,結薄蠟殼蓋於布面上,再將花板解開,取受蠟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未被蠟液浸燙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蠟溶液蓋住的花型則安然無事。染後,將布煮熱使蠟殼脫去,蠟蓋之花型則顯露出來。此種染法功效好,苗鄉人民多自雕花胚,印染帳簷或門帘子,適用美觀。

傳統蠟染法

另有「漿膏」染髮,即將自製的無色漿水灌注於預製的花型板中,使漿膏結在布面上,染後脫去膏漿,現出花紋來。鳳凰縣禾庫一帶苗族男女老少,喜戴梅花頭帕。故尚有梅花印染法。此法是用繩子將布系成梅花形狀,每朵間隔一定距離。系畢投入染水中浸染上色,取出晾乾,解去捆繩,即現紋亦如梅花。這種蠟染技術,今在苗、布依、仡佬、瑤等民族中仍廣為流行。多用作服裝、被蓋、背帶、包帕等裝飾。

原料主要是蜂蠟或楓膠、白布、藍靛等。繪製時,用銅質蠟刀蘸液,在白布上點繪圖案紋樣,後在藍靛缸浸染,經沸水煮去蠟質,即呈現出藍白分明、花紋如繪的圖案等等,貴州丹寨苗族蠟染多用自然紋樣為主的大花,以花鳥、魚、蟲作圖案題材,造型生動,生活氣息濃厚,風格豪放活潑;貴州黃平蠟染綺麗工整,紋樣精細,結構嚴密,無論是幾何圖案或花草魚鳥自然紋樣都組合得極為協調,疏密有致;貴州鎮寧、安順、普定布依族、苗族蠟染清雅素淨苗族的傳統蠟染不僅要保持,而且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如藝術蠟染與工藝蠟染相併重、手工蠟染與機制蠟染相結合,促使它發展成為一種國民的新潮之所需。

蠟染技術

我國古代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四大發明,對世界流傳之廣、影響之深是難以估量的。蠟染術雖不能與它同等看待,然而這種技藝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下面摘錄一段文字供大家參考。蠟染在歐洲沒有久遠的傳統,可能在16世紀以後才傳入。近代歐洲有不少人研究它,一些藝術家致力於提倡和推廣,使古老的蠟染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一些藝術院校還正式把蠟染選為課程。一些有名的服裝設計家及室內裝潢家,應用蠟染來增強他們的設計與創作的藝術性。如19世紀未,歐洲藝術家努伏和猶近司迪、美洲藝術家路易蒂芬納同時開始復興蠟防,用於工藝品及高級服裝。

20世紀60年代後期,傑克勞蓀在瑞士的蠟防印花和靛藍染色技術室工作。他用銅輥簡和熱松香印花,然後染色,產生了由機械生產的真蠟防花布。英、荷等一些國家現在生產的真蠟防花布,其工藝原理與傑克所做的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婦女上衣為後披領的對襟短衣,下為多褶蠟染或白麻布裙,外系長圍腰,扎腰帶,纏綁腿。此式的貴州安龍和廣西隆林部分地區的女上衣,後披領小,穿時將領立起,左襟外翻。盛裝的翻襟上綴有挑花飾片。蠟染裙裙尾有15釐米寬的紅、黃色挑花飾緞。前系長圍腰,後垂挑花飄帶。越南苗族亦著此款式衣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由水鄉之地向西南。中南等地不斷地遷徒,苗歌中唱著:「日月向西走,江河往東行。我們的祖先啊!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西方萬重山,山峰頂著天,好地方就在山那邊。
  • 【文化】走進非遺|山花綻放 古韻蠟染——丹寨蠟染藝術主題展
    90年前,上海徐家匯土山灣誕生了一部在文化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宏偉巨著:《中國民間崇拜》,正如復旦宗教學系教授李天綱所言,這部巨著「保存了百多年前的珍貴中國傳統民俗、宗教資料」,也是法國人祿是遒畢生研究的成果,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民族記憶。
  • ...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發揚民族文化自信
    楊正華自豪地說,「我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地處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就是苗族人民的三大技藝之一,此外還有銀飾和苗繡。」 蠟染作為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藝,是指用熔蠟在棉布上作畫,再以藍靛多次浸染,布面隨之呈現出藍底白圖的多種造型。在浸染過程中,作為防染劑的蠟在摺疊漂洗中自然龜裂俗稱「冰紋」,形成圖紋豐富、風格獨特的布料,用於製作成服裝、飾品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盛裝與常裝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分盛裝和常裝(便裝)。盛裝為節慶喜日的禮服,常裝為日常生活中的穿著。苗族服飾湘西型服飾部位有衣袖、套袖、盤肩、衣襟、衣腳、褲腳等。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也有的為綴花衣袖,滿飾蠟染或挑繡雲紋和其他如渦紋、井字紋、幾何紋等圖案。還有一種衣袖分3節,上節為飾滿幾何花紋的蠟染和挑花段,約半尺長;中間為貼花段,用紅、白等色布剪成三角或方塊,拼貼成幾何圖形,約一尺多長;下段是袖口,鑲以花邊。
  • 蔣成虎:發揚苗族蠟染,融合現代服飾
    服飾,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和百科全書。隨著時代演變與全球化發展,由於現代概念的時裝與多種舶來服飾文化的強勢注入,當代年輕人對服飾的關注點似乎多停留在潮牌爆款之上,民族服飾之美,似在逐漸消散。蔣成虎同學,是個成長於九零末網際網路浪潮的標準「z世代」,深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卻不迷戀網遊電競,而對各種傳統工藝倍感興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回到現階段苗族服飾變遷的主題上,楊正文指出苗裝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變遷速度加劇了,並呈現出三方面的變遷態勢: (1) 傳統生活裝的禮服化。(2) 服飾材料的非本土化。(3) 傳統工藝技術衰落。然而,傳統的工藝技術如織錦、刺繡、植物染料生命力並非已到盡頭,棄之可惜,任之衰微甚至消亡則令人痛心。畢竟,這些傳統工藝技術是經歷數千年積澱的人類文明瑰寶,完全可以轉化為服務於現代社會的一種文化。另外,必須指出的是,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的改變是促使苗裝禮服化、加速苗族工藝變遷的內部動因。這裡所講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均針對苗族群體對苗裝的價值觀和審美觀而言。
  • 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少數民族文化——苗族
    在古代的歷史洪流中誕生了很多各種民族,都有著各種不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這也就促成了不同的風俗,今天我想說一下關於苗族人們神秘的特色文化。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黃平苗族,盛裝設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黃平縣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縣人口近30萬,苗族人口16萬多,約佔全縣人口總數的56%。故對黃平苗族服飾的介紹與探析可窺見整個苗族服飾文化之一斑。本文擬著重談談黃平苗族服飾款式風貌、製作工藝特色及其發展變化。筆者雖系黃平苗族,但見識膚淺,水平有限,論述也許有偏頗之處,期冀讀者指教。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由於苗族社會已經與主流社會融為一體,接受現代學校教育,已經成為傷們獲得一定相應社會位置或謀得更能輕鬆便捷的生活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傳統工藝技術的教育是青年一代對傳統女紅生疏或技藝粗糙的直接原因。當然,這些變化是十分微妙的,有時很難把兩者截然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