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文創產品展示。蔣成虎供圖
廣西新聞網南寧6月10日訊(記者 蔣堯 通訊員 許靈然)漫漫歷史長河之中,華夏先祖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勞動、創作,將所思所想、 所感所悟寓於服飾之中,用圖騰傳達信仰,用紋繡歌崇奉。服飾,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和百科全書。隨著時代演變與全球化發展,由於現代概念的時裝與多種舶來服飾文化的強勢注入,當代年輕人對服飾的關注點似乎多停留在潮牌爆款之上,民族服飾之美,似在逐漸消散。
蔣成虎同學,是個成長於九零末網際網路浪潮的標準「z世代」,深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卻不迷戀網遊電競,而對各種傳統工藝倍感興趣。「我本身是回族的,回族服裝漢化比較多,沒有什麼很傳統的服飾工藝,我來宜賓珙縣上學之後,潛意識就對這裡的苗族蠟染產生了興趣和關注」。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上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苗族蠟染的圖案題材包含蝴蝶紋、飛鳥紋、旋渦紋等等七大類。
蔣成虎回憶:「其實一開始對蠟染也不是十分感興趣,可能是沒有理解到蠟染的精髓,現在卻覺得蠟染真的越看越好看,並不只可以做市場上的那些東,還可以用創新的手法來做出更美好的事物,就像扎染,近些年就很頻繁的出現在西方時裝周,只要合理的創新和設計,就能達到很驚豔的效果。真正開始研究苗族蠟染這個工藝後,不自覺的就被蠟染吸引了,越了解越喜歡,去年嘗試做了蠟染的文創產品,這次參賽也應用到苗族蠟染,其實它能做出的效果可以很好的表現出旗袍文化,這種結合產生的效果很奇妙。」
「我覺得可以運用蠟染的圖案以及色彩到現代服裝中,能給人一種富有文化氣息的感覺,我希望諸如蠟染這樣的民族服飾可以重新被人們接受,我覺得這次活動就是個讓民族服飾得到展示的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民族文化,能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從創新的手法來表現民族服飾從而使人們接受,我需要學的還有很多,正在慢慢摸索中」。
隨著「首屆壯美廣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的持續推進,組委會陸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名設計師提交的近300套作品。像蔣成虎同學一樣,心繫著民族傳統服飾之美的新生代設計師不在少數,他們用畫筆繪就民族元素結合現代設計的獨特服飾之美,也用畫筆傳遞蘊藏中華文明發展的寶貴歷史基因。原來民族服飾的壯麗從未式微,炎黃子孫對民族文化的關切正在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