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成虎:發揚苗族蠟染,融合現代服飾

2020-12-21 廣西新聞網

蠟染文創產品展示。蔣成虎供圖

廣西新聞網南寧6月10日訊(記者 蔣堯 通訊員 許靈然)漫漫歷史長河之中,華夏先祖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勞動、創作,將所思所想、 所感所悟寓於服飾之中,用圖騰傳達信仰,用紋繡歌崇奉。服飾,是民族文化的縮影和百科全書。隨著時代演變與全球化發展,由於現代概念的時裝與多種舶來服飾文化的強勢注入,當代年輕人對服飾的關注點似乎多停留在潮牌爆款之上,民族服飾之美,似在逐漸消散。

蔣成虎同學,是個成長於九零末網際網路浪潮的標準「z世代」,深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科技產物影響,卻不迷戀網遊電競,而對各種傳統工藝倍感興趣。「我本身是回族的,回族服裝漢化比較多,沒有什麼很傳統的服飾工藝,我來宜賓珙縣上學之後,潛意識就對這裡的苗族蠟染產生了興趣和關注」。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上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苗族蠟染的圖案題材包含蝴蝶紋、飛鳥紋、旋渦紋等等七大類。

蔣成虎回憶:「其實一開始對蠟染也不是十分感興趣,可能是沒有理解到蠟染的精髓,現在卻覺得蠟染真的越看越好看,並不只可以做市場上的那些東,還可以用創新的手法來做出更美好的事物,就像扎染,近些年就很頻繁的出現在西方時裝周,只要合理的創新和設計,就能達到很驚豔的效果。真正開始研究苗族蠟染這個工藝後,不自覺的就被蠟染吸引了,越了解越喜歡,去年嘗試做了蠟染的文創產品,這次參賽也應用到苗族蠟染,其實它能做出的效果可以很好的表現出旗袍文化,這種結合產生的效果很奇妙。」

「我覺得可以運用蠟染的圖案以及色彩到現代服裝中,能給人一種富有文化氣息的感覺,我希望諸如蠟染這樣的民族服飾可以重新被人們接受,我覺得這次活動就是個讓民族服飾得到展示的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民族文化,能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示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從創新的手法來表現民族服飾從而使人們接受,我需要學的還有很多,正在慢慢摸索中」。

隨著「首屆壯美廣民族服飾設計徵集與展演活動」的持續推進,組委會陸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200多名設計師提交的近300套作品。像蔣成虎同學一樣,心繫著民族傳統服飾之美的新生代設計師不在少數,他們用畫筆繪就民族元素結合現代設計的獨特服飾之美,也用畫筆傳遞蘊藏中華文明發展的寶貴歷史基因。原來民族服飾的壯麗從未式微,炎黃子孫對民族文化的關切正在薪火相傳。

相關焦點

  • ...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發揚民族文化自信
    【千年之變·新時代貴州人】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發揚民族文化自信 2020-10-28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苗族服飾試論,服飾盛裝研究,龍鳳樣
    吉慶服飾苗族人民熱情、開朗、質樸的性格,從服飾中也有所體現。貴定、龍裡、惠水和靠近貴陽花溪一帶的苗族婦女服飾,衣為淺藍色或果綠色無領直襟短袖衫,雙袖皆為白色,袖短至肘。盛裝穿蠟染長裙,平時只穿僅蔽膝的寬鬆黑色短褲,腿裹白色綁腿。額不露發,在光亮的額上再包黑色大頭帕,高聳一尺多,呈船隻狀。除黑色背牌和圍裙局部有挑花外,整個服飾以大塊面的藍、綠、黑、白為主要色調,整體給人的感覺是樸實、明快、精幹。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安順蠟染、地戲、苗族服飾來青……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遺交流活動
    同時,安順蠟染技師們先後走進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青島實驗初中,為同學們詳細地講述了獨具特色的安順蠟染,從面料處理、蠟畫繪製、浸染、脫蠟、漂洗的全過程,並指導孩子們親手製作了蠟染作品。同學們在體驗蠟染妙趣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安順豐富的地方民族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織金式等其他服飾
    貴州的鎮寧服飾丘北式服飾流行於雲南的丘北、麻慄坡;貴州的安龍、望謨;廣西的隆林等縣市。婦女上衣為後披領的對襟短衣,下為多褶蠟染或白麻布裙,外系長圍腰,扎腰帶,纏綁腿。蠟染裙裙尾有15釐米寬的紅、黃色挑花飾緞。前系長圍腰,後垂挑花飄帶。越南苗族亦著此款式衣裙。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苗族服飾文化,花卉、植物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
    苗族服飾黔東型服飾,刺繡有平繡、辮繡、縐繡等手法。其服飾工藝以剌繡、挑花、蠟染、編織的運用較廣,圖案以動植物花紋為主。海南型服飾,其圖案多為樓花、蠟花等,服飾工藝以挑花、蠟染為主。苗族有眾多的支系,各支系都有自己的審美原則,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服裝紋飾,而紋飾就是支系很重要的徽記標誌。即使同一支系,因地區有異,也會出現不同服裝款式和紋飾。按苗族現在不同服飾。不同紋飾的分布地區及習俗來看,大都以服飾、紋飾的標誌區別各自的部落或「血緣親族」。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
  • 中國湖南 苗族服飾
    在2015年的環球小姐大賽民族時裝秀中,各國佳麗紛紛穿上了屬於自己國家最具特色的服飾,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屬於其國家最美麗的特色,而代表中國的便是苗族服飾。2016年時尚.北京系列活動將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專場秀上雷山苗族各支系傳統苗族服飾在T臺上展示,將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帶給了觀眾仿佛穿越千年的視覺享受!
  • 讓民族服飾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只有在服飾的加工、生產中融入獨具特色的現代元素,才能讓民族服飾走進現代生活。」46歲的「四印」苗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學書、王榮畢夫婦如是說。   楊學書、王榮畢兩夫婦是清鎮市麥格鄉小谷隴村曹門組人,在他們眼裡,民族服飾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1000多年來先輩世代相傳、不斷融合發展的精神創造,精美的「四印」苗服飾就是其中的「瑰寶」之一。   據苗族古歌記載:古時有一個「佔思莽佔思妹」女王,因遭到外族侵略,不得不帶領族人逃散在外。他們將印璽圖案繡在的衣襟下,以作為民族的圖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從此,龍紋服飾在苗族當中越傳越廣。苗族服飾有關鳳凰的花紋圖案也較多,常將它與龍組合一起,如龍鳳呈祥,表示美滿的婚姻和幸福生活。在鳥、蟲、魚類花飾中,有燕子、喜鵲、孔雀、金雞、蝴蝶。蜻蜓、蝙蝠、魚、螃蟹、螺絲等圖案的運用。下面具體介紹一些紋樣,雞紋苗族剌繡紋樣,流行於貴州臺江等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古代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背景,遠古服飾與現代服飾
    苗族婦女服飾穿著也有很多講究。在老一輩人的服飾裡可看到其領口、衣袖口上繡有類似商父乙鼎腹部饕餮紋的刺繡饕餮紋樣,服裝的外形與現在的苗族服裝外形也有區別。老一輩的服型:大袖口,整個衣袖往兩側扇開,著衣兩手垂放時兩袖從肩到袖口如同一把打開的大扇。收腰,長衣過臀10釐米,全為手工製作。由於現代漢文化的不斷移人,現代交通工具的便利,現代手工機器的發展(如縫紉機)。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川黔滇等型服飾特徵
    衣背是川滇黔型服飾的主要裝飾部位。盤肩鑲有花邊,挑繡幾何紋圖案。有的上衣紋飾集中在胸前衽邊,以黃色菱形為主,細小的八角花裝點其中,頗顯古樸、素雅。衣襟鑲有花邊及繡品。布料為蠟染花布。有的衣襟,如前襟,兩條下擺約一米多長,穿時將兩襟交叉向後拉緊,系在腰後,而使下端垂直至裙下緣。衣襟胸前為重要裝飾部位。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學者都被苗族服飾所吸引,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然而,現代科學越發展,其學科分支就越細。服裝結構學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偏向自然科學的獨立學科,為現代服裝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服裝結構研究包括了服裝結構及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原理,它既需要對現代服裝的結構進行研究,也需要對傳統民族服飾的結構進行研究,而現有的苗族服飾研究成果無法滿足這門新興學科發展的需要。
  • 文山馬關:令人驚豔的多彩民族服飾|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服飾|...
    馬關縣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全縣國土面積2676平方公裡,境內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傣、布依等11種民族,總人口38.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49.8%,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美麗的邊境小城馬關民族服裝服飾不僅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還是民族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