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2020-11-28 光明網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2月,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設計系列亮相。這是中國非遺服飾首次以專場形式亮相國際時裝周。這些作品均出自寧航蠟染工作坊的設計師成昊之手。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當時我們帶著三十五套,主題為錦繡中華的蠟染系列作品。它承載著我們苗族兩千五百多年蠟染的手藝,那在傳承的同時,有著經典的紋樣的同時,也用一種新的蠟染方式描繪著我們祖國的一些山河,和我們一些文化寓意裡面的一些內容、故事、人物等等這樣的一個蠟染的主題服飾秀。

出生於哈爾濱的成昊,受家庭薰陶,從小向裁縫出身的母親學習服裝剪裁,17歲時跟隨專業老師學習,26歲加入設計師郭培的工作室。2009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工作室。他的中國風系列作品曾多次發布於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各大秀場。

2016年11月,成昊在北京觀看了一個名為「千年窩妥」的非遺文化特展。這次展會讓成昊萌生了做蠟染服飾設計的想法。隨後他來到貴州丹寨,在這裡,結識了寧航蠟染工作坊的創始人寧曼麗。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剛好第一站就來到這裡。剛好這裡就是當年我看的「千年窩妥」的這個展覽的,這個發源地。到這裡的時候,熱淚盈眶,就覺得似曾相識,後來這邊就給了我很多很多的靈感。

寧曼麗是安徽人,11年前,原本就做紡織行業的她因為蠟染,紮根丹寨。她成立工作坊,帶領當地幾十位苗族婦女走出大山,致力於蠟染技藝的挖掘、傳承與開發。 對於蠟染共同的興趣,讓成昊和寧曼麗一見如故。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那最早我們接觸蠟染呢,我們可以說是我想用蠟染的這個技藝做一場秀,發布給大家就好了。到後來慢慢的你會發現,苗族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那必須你長時間地跟他們生活交流。

今年年初,成昊決定常駐丹寨,加入寧曼麗的工作坊,專心從事苗族蠟染服飾的設計。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在接觸蠟染之前,我就一直說自己是用中國文化講故事的小裁縫,那接觸到蠟染之後,就慢慢地把自己的定位改了,我說我是用蠟染做衣服的小裁縫,蠟染讓我的設計更有了靈魂。

貴州丹寨蠟染工坊創始人 寧曼麗:苗族蠟染它表達的是苗族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的很多的圖案裡面都有他們的符號,都有他們的圖騰,有他們五千年遷徙的歷史的印跡,所以苗族它雖然沒有文字,它是把它的文化,把它的歷史穿在身上,繡在身上,畫在身上,刻在身上,寫在身上。

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通過手口相授,世代相傳。為了更好地了解蠟染,成昊常常深入苗寨生活,尋找創作設計靈感。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其實更多的是我要融入他們,去用他們的心態去感受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只是在都市中看著灰色的牆,可能我們就沒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

排倒村是有名的蠟染藝術之鄉。和許多苗寨一樣,這裡地處邊遠,科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村民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古老的蠟染技藝也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照苗族習俗,所有的女人從七八歲起,就要跟隨母親學習蠟染技藝,等到出嫁時,每人手裡都有幾套像樣的服飾。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苗家的人不像漢族一樣,漢族結婚穿只是去買去租那些婚紗,我們苗族人就一長大自己繡花,畫蠟染,拼起來才做一件衣服,是嫁衣自己穿,結婚的那種。

苗族沒有文字,苗族的女人便用手中的蠟刀,描繪她們眼中的世界。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中間有很多圖案是寫實的,比如說花、鳥、魚,那也有她們發揮著自己想像力的圖案,蠟染不只是一個藍底白花的圖案,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苗家人背後的豐富的故事跟文化底蘊。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這是我們那個窩妥紋。

成昊:你看它這樣的圈圈,要拔掉那個毛毛才看到。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傳說一個姑娘生病了,就拿那個草藥擠出來汁液喝,變成那個藥水,喝了病就好了。苗家人也不知道怎麼感謝它,所以畫在衣服上來穿,現在那個窩妥紋也是由很久以前那個故事演變出來的。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窩妥紋是苗族蠟染中最經典的紋樣,它在我們這個貴州的丹寨排倒莫一帶的白領苗的盛裝上傳承幾千年,永遠在這裡,兩個肩上,還有它的後背,那在苗語中呢,窩者,衣也,妥者,蠟染也。窩妥就是一件蠟染的衣服。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你們來看這個很大很大一棵樹。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楓香樹,多少歲了。200年了,它200歲了。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就是從楓香樹裡出來的,所以就蝴蝶媽媽也是我們苗家的祖先吧。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整個寨子有一棵神樹就是它,是嗎?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對對對,是它,不能砍,它還保護著我們村子。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最後一個蛋是姜央,姜央才是我們人類,所以我們就叫蝴蝶媽媽就是我們苗家的祖先。

苗族勸酒歌聲中,大家舉杯,成昊喝下苗族阿媽獻上的米酒。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好感動啊!我真的,就是沒法用語言能形容,他們那種對客人的真誠,那種質樸。

2019年底,寧航蠟染接到倫敦時裝周的邀請。藉助T臺上的一件件藍白服飾,成昊希望把蠟染蘊藏的民族歷史記憶和在苗族人生活中感受到的那份溫厚人情,傳遞給更多人。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純天然的染料,那我們是一點化學染料不要有的,純手工繪畫,當然這些在現代的機械化社會裡呢,它們是很複雜,很耗時。那比如說我們現在用機器去印的話,我們可以打出一個模子無限複製,但你會發現它的鳥都是一樣的,沒有情緒的。那我們這裡畫娘純手工畫的,每一個鳥都像在天上飛,每一個魚都像在水裡遊,每一朵花你就感覺到它下一個花瓣馬上要迸開的這種效果,這個是蠟染的最靈魂的東西。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我把蠟染跟禮服結合到一起,把蠟染跟旗袍結合到一起。蠟染它不只是一門技術,它是一種人的精神與情懷。那我就想把他們這種精神和情懷和他們的生活狀態做到我的衣服裡。

千百年來,蠟染作為傳統的印花技藝與中國人的生活審美融為一體,不同的紋樣訴說著不同的文化「密碼」。設計師成昊和他的畫娘、染娘們說,希望用一生的時間守護好丹寨苗族蠟染技藝,講好屬於他們的民族故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央視網

相關焦點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今年2月,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設計系列亮相。這是中國非遺服飾首次以專場形式亮相國際時裝周。這些作品均出自寧航蠟染工作坊的設計師成昊之手。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當時我們帶著三十五套,主題為錦繡中華的蠟染系列作品。
  • 丹寨:「苗族蠟染」復工復產
    日前,丹寨縣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非遺文化產業「苗族蠟染」的復工復產。縣內各家蠟染手工坊陸續復工,苗族畫娘和工人們搶抓時間進行繪蠟、染制、清洗、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手工製作,趕製各種蠟染產品供應節日市場,銷售展示館也迎來了選購蠟染製品的消費者。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該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苗銀等非遺技藝如何歷經千年至今依舊熠熠生輝的故事。而紀錄片第一集,是人民日報新媒體攜手非遺傳承夥伴花西子,及非遺探索員李佳琦,一起走進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探索苗族銀飾的工藝與文化。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該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苗銀等非遺技藝如何歷經千年至今依舊熠熠生輝的故事。而紀錄片第一集,是人民日報新媒體攜手非遺傳承夥伴花西子,及非遺探索員李佳琦,一起走進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探索苗族銀飾的工藝與文化。 苗族銀飾,歷來是苗族地區的重要首飾品和婚嫁用品。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丹寨丹寨縣是「揚武鄉蠟染藝術之鄉」、「龍泉鎮卡拉鳥籠藝術之鄉」、「南皋鄉石橋古法造紙之鄉」。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
  • 苗族傳統印染技術—蠟染
    一、蠟染的起源蠟染古稱「蠟纈(音xié)」是我國古代三大蜡纈、絞纈、夾纈防染技術之一。蠟染是指用蠟加熱熔化塗繪於織物,將織物於染液中染色。二、苗族傳統蠟染的工藝流程苗族傳統蠟染將棉布、麻布進行繪染,在畫蠟前先用草木灰或牛糞煮二三小時進行漂白、曬乾。丹寨、三都「白領苗」用蘑芋漿在布的背面均勻平塗,幹後再用光滑的牛骨將正面布磨光磨平,然後才繪蠟於織物上。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蠟染技術
    今天,苗族頭戴銀花帽、龍鳳冠、銀牛角,穿銀花衣,頸掛銀項圈、銀鏈等富於了一種新的內容,由過去的僅為避邪而演變成為一種光明和美的象徵。苗族是廣泛使用蠟染的民族。苗族人民盛穿蠟染衣裙。五彩斑爛的蠟染布及其製品不斷受到國內外人民的喜愛,蠟染的起源為何?
  • 蔣成虎:發揚苗族蠟染,融合現代服飾
    「我本身是回族的,回族服裝漢化比較多,沒有什麼很傳統的服飾工藝,我來宜賓珙縣上學之後,潛意識就對這裡的苗族蠟染產生了興趣和關注」。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
  • 貴州丹寨蠟染 驚豔倫敦時裝周
    倫敦當地時間2月15日晚,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服飾設計系列亮相。在色彩斑斕的時尚圈,藍底白花的蠟染就像一位世外高人,帶著與世隔絕的「冷」,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超凡脫俗。鶺宇鳥、蝴蝶媽媽、蝶戀花、太陽鼓等,印在藍布上的白色花紋,訴說的是一個個苗家人代代相傳的古老故事。
  • 古老的蠟染點燃倫敦時裝周之夜,東方的魅力亮瞎了
    舞臺上,每一位國際模特和超模穿上中國貴州寧航蠟染設計品牌的中華傳統服飾盡顯風姿綽約,中西文化結合得恰到好處,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極致享受的視覺盛宴,更是令國際朋友們讚嘆不已。UKCFA總裁畢麗俊女士為中國之夜時裝秀致辭提到,時裝秀所含的五個設計系列都來自中國苗族聚集地貴州黔東南——丹寨寧航蠟染。
  • 安順蠟染、地戲、苗族服飾來青……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遺交流活動
    活動期間,安順非遺傳承人觀摩了青島即發發製品製作技藝、即墨花邊製作技藝、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漁網編織技藝、木質漁船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深度感受了青島的海洋文化與歷史傳承。同時,安順蠟染技師們先後走進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青島實驗初中,為同學們詳細地講述了獨具特色的安順蠟染,從面料處理、蠟畫繪製、浸染、脫蠟、漂洗的全過程,並指導孩子們親手製作了蠟染作品。
  • 海南瓊中黎苗文化時尚秀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舞臺
    「奔格內瓊中」公眾號最新動態:10月30日,「黎風苗韻· 繡夢中國」2021 EVE CINA主題時裝秀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精彩亮相。本次主題時裝秀由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聯合依文·中國手工坊共同打造的一場黎苗服飾文化的時尚美學盛宴,瓊中上千年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第一次以時裝秀的方式亮相國際舞臺。
  • 【文化】走進非遺|山花綻放 古韻蠟染——丹寨蠟染藝術主題展
    黃道婆的一生,是一個中國女性不屈服於命運,勇敢抗爭的故事,她也是我們民族珍貴的記憶。  今天,有一批來自西南邊陲的女性,她們從未走出過大山,更沒有接受過專業藝術教育,甚至其中有人不幸殘疾。但是她們依然將祖輩傳下的蠟染技術,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終於,她們的作品載著她們的夢想不僅走出大山,還走出國門,成了無數展覽上嘆為觀止的蠟染作品。與黃道婆一樣,這又是一群中國女性不屈服於命運,勇敢抗爭的故事。
  • 畢節苗族繡娘直播帶貨,蠟染刺繡作品暢銷北上廣
    通過產業帶動讓「指尖上的芭蕾」跳上直播大舞臺也讓織金萬名繡娘搭乘電商快車邁上致富高速路▲繡娘正在直播在貴州巧姐民族蠟染刺繡傳媒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織金苗族繡娘楊林先和楊君正在YY直播平臺向網友們推介織金蠟染刺繡
  • 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楊婷婷: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傳承蠟染技藝
    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梅家莊村蠟染坊內,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安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婷婷細心地梳理著掛穗,「最新設計的雙魚形吉祥掛件,寓意吉祥,很受市場歡迎,兩天能做好一隻。」組織培訓繡娘。
  • 「我的脫貧故事」從目不識丁到客座教授 ▏黔東南州蠟染技藝傳承人...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姐妹多,加上苗族重男輕女的思想,我沒有上過一天學。楊乃金正在創作作品——太陽鼓16歲那年,我到縣城打工,我先後在早餐店、洗車行幹過活,月工資都是30塊錢。22歲那年,我回家結婚生子。在苗族村寨,由於大多數的女人不識字,錢也通常由男人支配,女人們沒有太多的經濟支配權,我在家裡也過著沒有地位的生活。
  • 「苗嶺之秀」亮相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
    在新迎新城會場,以「苗嶺之秀」為主題的民族服裝品牌發布秀,展示了昭通苗族服飾的傳統民族韻味。傳統文化和時尚設計的奇妙碰撞,給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12套手工服飾亮相T臺下午5點,由昭通市委宣傳部、昭通市文產辦組織選送的「苗嶺之秀」發布秀拉開帷幕。
  • 張義瓊驚豔亮相:把指尖脫貧的故事講給世界
    張義瓊身穿帶有蠟染、苗繡等手工元素的傳統民族服裝,佩戴設計精妙、工藝細膩的「苗揪揪」重工頭冠和銀絲頸項。她從貴州的大山深處走來、帶著富有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技藝,向世界展示著「穿在身上的史詩」的中國魅力,更用創業脫貧的精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我國婦女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的貢獻和力量。
  • 不輸時裝周,婚旅世界傳承千年的民族T臺秀
    跟隨婚旅世界,我們深入重慶秀水,一場別開生面、精彩紛呈的情侶T臺秀正在拉開帷幕……通常提到T臺秀,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樣的或者這樣的……這樣的T臺秀相信大家早已司空見慣了,而融合了土家族、苗族非遺服飾和傳統蜀繡的民族T臺秀,可能是第一次遇上。
  • 繪本《藍花坊》,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這部作品講述了美麗的貴州苗族蠟染,畫面以美麗雅致的藍調為主,將苗寨的自然與淳樸、美麗的天然呈現給了小讀者們。這本《藍花坊》講述了苗家女兒青兒從出生到長大學習蠟染織布的故事。苗家女兒青兒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家裡的手工藍花坊就出名了。青兒出生、長大後,媽媽帶著青兒一起種藍草。月光如水的夜晚,青兒唱著《蠟染歌》,歌聲飄到了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