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之前完全沒有聽說過這部影片,說是影片它更像是紀錄片。沒有名導大家操刀指導,沒有商場大屏商業宣傳,沒有明星流量的加持出演。
初知這部影片,正逢12月11日它的大陸首映之日。然而並不是在電影院裡的相見,而只不過是見到了它的預告片。出於好奇,我去了解了這部傳說是今年電影年度豆瓣最高的「神作」。
《棒!少年》,今年的FIRST獲得了超高的口碑評分、拿下了年度最佳紀錄長片獎,被影迷譽為「年度紀錄片黑馬之作」。作為影片,其實也是一部體育題材的紀錄片,更是關於生存、命運和人生的紀錄片。
「你好好地幹,再也別回到我們這個地方」這是影片開頭農村孩子小雙收到來自他大伯的囑託。在河北農村長大的他在家被看作是無用的累贅,甚至想要把他賣了都不被買家喜歡。而現在幼小的他即將踏上遠離他鄉、獨自前行的棒球之路。
而遠在寧夏的另一個孩子馬虎也在陌生的北京面前迷茫彷徨,母親離家出走、父親不管不顧,這些都讓這個敏感的孩子為自己造就了一層外殼。
原生家庭不健全、生活困難的健全孩子,大概7到9歲的年紀是孫嶺峰「天使救助計劃」的選擇標準。不是影片虛造的人物,作為這個紀錄片的核心和主幹,孫嶺峰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原因。
18歲入選國家棒球隊的孫嶺峰,在國家隊經過了14年的職業生涯。曾是中國棒球聯賽的三屆盜壘王,也是中國國家隊的第一棒與當家中外野手的孫嶺峰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和棒球分道揚鑣了。退役之後,為了中國棒球事業的發光發熱,也為了讓更多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孩子有更加光明的未來,孫嶺峰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作為對棒球一竅不通的我,對於體育類紀錄片的觀感並不太高。但《棒!少年》的觀感遠遠超過了我的想像。正如先前所說的那樣,不僅僅是一部體育紀錄片,更是記錄下了生活、記錄了情懷。
一個愛惹事的搗蛋鬼、一個溫和內斂的愛哭貓,影片的主角便是兩個「強棒」愛心基地的孩子。他們的個性截然不同,但命運的軌跡在遇見孫嶺峰之前都不約而同地蒙上濃重的悲劇色彩。
自進入愛心基地之後,這些孩子們可以打棒球。天賦好的可以進省隊、進國家隊;天賦一般的可以靠著這個進入大學;天賦差的,未來也可以在基地接力,為下一代的孩子帶來希望。所以他們的相處、訓練和努力都是這份情懷背後的意義。
如果沒有進入強棒,小雙面對母親離家、父親去世、大伯癌症的家庭幾乎已經站在了懸崖的底部,甚至連掉下去的資格都沒有。在家裡安慰家人,在球場拼盡全力,為團隊熬住傷痛。這個敏感的孩子,乖巧地刺痛人心。所以這樣的孩子在見證美國「到處都是棒球場」時才會那樣的震撼和痛苦。這是生活在這個年幼的孩子心底過早刻下的傷痕。
不同於小雙表現的乖巧,馬虎好鬥、不屈、精力旺盛。如果沒有進入強棒,我想這個孩子可能會走上一條歪路。他渴望自尊,他有不服輸的倔強,但內心又有著對慣於使用暴力的父親的畏懼、對隊員和老師反感的害怕、對離去母親的思念。
如果沒有人在他的人生上指明前路,他可能只是成為一個混混,在迷茫、正義和不服中掙扎著越陷越深。但現在很好,馬虎已經是懂禮收斂的成熟少年,也許他的未來可以打進美國的棒球賽。未來總是這樣,不知終點但卻總有希望。
原生家庭的影響早已讓這些孩子過早地體會了生活和現實,但幸運地是可以有這樣的強棒基地用如同核爆效果一樣重組這些孩子的人生。「流暢地剪輯、超越線性的時間敘事、與完備的電影技術的高水平融合,在動人又誠摯的成長故事中,彰顯了人性的溫存與希望。」這是FIRST青年電影展組委會的頒獎詞。
也許幾年之後當這些被鏡頭記錄的孩子有獨立思考和見解的時候,回頭來看會懂得一路走來的不易和幸運。當渾身是刺的人卸下防備,內裡都是帶傷的溫軟心房。體會苦澀、揮灑激情、擁抱不幸,但也遇見溫情。燃與苦的交織,是這群「邋遢」少年對棒球和人生的體悟和品味。
《棒!少年》,棒的是棒球、棒的是棒棒的紀錄片、棒的更是打棒球的你們:少年,從底層向前衝很累、很苦,但也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