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茅石 調料家
近日,繼食用油巨頭金龍魚國內上市之後,「食用油漲價」的消息也在圈內傳開。
據中國商報今日消息,金龍魚、魯花等食用油巨頭先後宣布旗下食用油產品提價。二者漲價的因素也都比較一致:近期受到玉米、大豆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部份產品的價格有一定程度提升。
顯然,食用油除了直面消費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銷往其他調味品領域,因此,此輪食用油漲價,除了影響普通消費者,對其他調味品企業也將產生一定影響。
食用油格局趨穩
眾所周知,自1991年我國第一桶小包裝食用油「金龍魚」出現在市場以來,包裝食用油行業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期,2013年左右開始進入穩定增長階段。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年,益海嘉裡以38.4%的市場份額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其次是中糧集團和魯花集團,其市場份額分別為12.5%和11.2%。緊隨其後的還有上海良友集團、西王食品、多力等。
另據光大證券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包裝食用油總體零售額為1031億元。據此估算,食用油的銷售額應該在41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小包裝食用油的絕對王者。而中糧旗下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糧油」)作為本土食用油領軍品牌已於今年三月完成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不過,同樣以上述數據推算,中國糧油2019年的食用油銷量也達到了130億上下。
此外,國內作為上市企業的食用油企業還包括西王食品、道道全、京糧控股等,另外,加加食品、中炬高新等主打調味品業務的企業旗下也有食用油業務。
根據財報,主打玉米油的西王食品2019年植物油板塊實現營收25.67億元,同比增長5.99%;主打菜籽油的道道全2019年包裝油業務實現營收31.6億元,同比增長18.43%;加加食品2019年糧油食品銷售收入6.13億元,同比增長15.62%;中炬高新同期食用油業務實現營收4.47億元,同比增長39.02%,今年前三季度,該板塊業務實現營收食用油4.72億元,同比增長33.50%。
另外,京糧控股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7.51億元,同比增長14.24%,其中油脂板塊營收約佔全部營收的87.68%;淨利潤0.95億元,同比增長46.08%。
顯然,時至今日,國內小包裝食用油「一超多強」的整體格局基本形成,並且,強者恆強的趨勢也愈發明顯。
食用油漲價潮或蔓延至其他調味品品類
根據中國商報報導,魯花、西王食品等企業明確表示將根據原材料價格走向對終端產品進行價格調整。另外,西南證券的研報顯示,道道全在2020年3月份和8月底相繼兩次提價,提價幅度15%左右,量價齊升帶動收入增長。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主要品牌的大豆油、花生油價格在8、9月份陸續上漲,漲價幅度6-12%左右。
當然,食用油除了直面消費者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銷往餐飲、工廠等途徑。而工廠則大多以複合調味品企業為主,如果食用油價格持續上漲,在蝴蝶效應之下,整個複合調味品行業的價格也會有所波動。
從原材料層面看,受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油脂產品用量大的企業。
比如重慶馨亞油脂有限公司,據該企業官網信息顯示,公司是一家集火鍋油碟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年銷量超過20000噸,與國內諸多火鍋相關企業有合作。公司以「馨田」為主品牌,致力於成為火鍋油碟行業的領跑者。
該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調料家》表示,此番食用油價格上揚,對公司還是有比較大的影響。並且,該負責人表示,原材料漲價之後,企業不能輕易的對產品進行調價,將原材料上浮的成本直接轉嫁到客戶身上。
另外,主打餐飲定製的四川新雅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四川新雅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延濤也對《調料家》表示,食用油的價格上漲將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產品成本。
不過,此次漲價的幅度並不算大,而且對於企業而言,通常採購模式都是以大單採購為主,也能進一步降低食用油的提價幅度,並且還有部份企業有一定的庫存能力,能夠緩衝當前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另外,目前食用油在其他調味品品類中是使用還是比較多的,比如火鍋底料,辣椒醬等。
聖恩股份菌骨元生物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祝啟明就對《調料家》表示,此番食用油漲價對自身影響不大,因為食用油除了清油火鍋底料和油碟用量大一點之外,公司其他地方的用量並不大,用不了多少成本。
另據重慶秦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秦廷均向《調料家》表示,秦媽旗下清油類產品佔比不多,漲價影響有限。此種觀點也得到了重慶周君記火鍋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進的認可。任進表示,雖說火鍋底料行業對食用油需求量比較大,但也要分產品。
從長遠來看,加強自身應對原材料上漲風險的能力也是企業保障盈利的關鍵,不過,這也涉及到企業在前端布局的投入,因此,各個企業更多的還是要根據自身經營需求和擴張步伐,保持合理的存貨區間,才能保證在正常運營的前提下,又不給自身帶來太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