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保健品店賣有毒有害「偉哥」被訴訟,男子獲刑還要十倍賠償

2020-12-21 齊魯晚報網

16日據山東省人民檢察院通報,由平度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於某某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日期開庭,該案是2020年青島市首例開庭審理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庭審中,公益訴訟起訴人通過網絡視頻連線方式遠程對正在看守所中羈押的被告宣讀並出示了與本案有關的各組證據,進行了質證,發表了出庭意見書。

據悉,2016年7月份以來,被告於某某在自家經營的夫妻保健品店內,通過非正規途徑購進「精品偉哥」「黃金偉哥」「美國藍金」等十餘種保健品對外銷售。

經鑑定,在送檢的「金槍不倒」「鹿血片」「黑馬」「黃金瑪卡」「勃龍偉哥」「每粒堅」「King Tiger」7種保健品中均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西地那非成分,「金偉哥」「美國V9」「腎黃金」「美國藍金」4種保健品中均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西地那非、他達拉非成分。

公益訴訟起訴人認為,被告將有毒、有害食品銷售給不特定消費者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利,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請求判令於某某在省級新聞媒體上向公眾賠禮道歉,並判令其支付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被告於某某當庭認罪,庭前其已全部履行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訴訟請求。該案將擇日宣判。

什麼叫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據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犯罪行為提起刑事公訴時,可以向人民法院一併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由人民法院同一審判組織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審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具有節約司法資源、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避免裁判矛盾等諸多優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楊璐

相關焦點

  • 濟南這地方不少夫妻藥品店關門,把偉哥當保健品賣?
    事件緣起老人買保健品卻被推薦買偉哥,家人憤而投訴2018年8月份,家住二環南路附近某小區的楊先生投訴東河村內的一家夫妻用品店,原因是這家夫妻用品店把「偉哥」當成保健品賣給了自己65歲的父親。「之前我爸在保健大廈買過不少保健品,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買回來了兩瓶『偉哥』。」楊先生說,兩個透明的塑料瓶內裝有幾十片藍色的菱形「偉哥」藥片,他看到之後非常吃驚。
  • 安平法院審結首例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安平法院審結首例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2020-12-22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獲刑還要加罰十倍賠償!
    近日,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人民檢察院對陳某安等人提起的食藥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在芝罘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人陳某安、張某麗等人犯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至一年九個月不等,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至三萬元不等,責令陳某安、張某麗、陳某退繳違法所得人民幣7500元,5名被告人共同支付賠償金人民幣7.5萬元,並在主流媒體上發布警示公告,消除危險,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 女子在朋友圈賣「三無」減肥藥 被查出有毒成分獲刑
    有人看到了商機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在微信朋友圈裡賣起減肥藥。然而,朋友圈裡的減肥藥真的都靠譜嗎?本期商戒將為你講述一例朋友圈賣減肥藥,把自己賣進冰冷鐵窗的故事。故事中,賣減肥藥的朱麗(化名)乃一公司員工,因在微信朋友圈裡賣的減肥膠囊中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經墊江檢察院提起公訴後,近日被墊江法院以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刑七個月,並處罰金。
  • 就在保健店,偉哥、瑪卡全都賣,被逮了...>>
    近日,滕州市檢察院公布了一起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徐某某等在自己經營的店內銷售有毒、有害的「黃金瑪卡」「勃龍偉哥」。
  • 男子網購問題茶葉索要十倍賠償,索賠頻繁法院不支持
    三湘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 楊昱 實習生 熊瑛)男子網購12盒茶葉,以包裝盒上面沒有貼中文標識,且茶葉產自核輻射地區為由,要求商家退款並十倍賠償。遭到拒絕後,將網店起訴到了法院。
  • 煙臺一男子網上賣假減肥藥 被判刑賠錢還要公開道歉
    煙臺一男子銷售假減肥藥,被檢察機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得到應有的懲處。王浩是地地道道的龍口人,畢業、工作,生活平穩。2015年,李麗和王浩結婚後,王浩就從原來的民營企業辭職,在家裡開起了網店賣保健品。夫妻兩人生活美滿,甚至在李麗生下孩子後,王浩更是叮囑愛妻:「最近幾年你的任務就是在家裡帶孩子,不用上班了,一切有我。」
  • 廣州一黑心涼茶鋪店主獲刑並賠償33.6萬元
    7 月 5 日,記者獲悉,此前白雲區一家涼茶店鋪的老闆正是銷售 " 西藥涼茶 ",被法院認定犯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刑之外,還得支付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的賠償金共 336000 元。隨後,白雲區檢察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19 年 12 月 12 日,白雲區法院作出一審刑事判決,認定謝某香、曾某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緩刑一年、七個月二十天。
  • 四名案犯銷售有毒「減肥藥」獲刑
    明知減肥藥品中含有有毒、有害成分,仍通過微信購買並銷售,導致購買人服用後出現不良症狀。近日,隨著上訴期的過去,海安市人民法院審結了這起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四名被告八個月至兩年不等有期徒刑。  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間,張某從他人處以每盒38元價格購得某減肥藥品337盒,以每盒50元價格銷售給張某某。張某某以每盒80元的價格銷售給黃某某。
  • 渭南一蜂產品店非法銷售男性「保健品」 被判緩刑並道歉
    >[摘要]2020年12月4日,渭南市華州區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趙某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 2020年12月4日,渭南市華州區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趙某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宣判,依法判決被告人趙某某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10000元;同時判令被告人趙某某在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在渭南市市級以上媒體向社會公眾公開賠禮道歉,同時支付賠償金40000
  • 男子竟在砂鍋粥中添加罌粟增加香味
    5月14日,深圳市人民檢察院公布了一起案例,一名男子在砂鍋粥裡添加罌粟被判刑。案情顯示,劉某在龍華開了間「砂鍋粥王」的粥鋪。為了能增加花生醬的香味,他找到了一條「捷徑」,從網上多次購買了罌粟籽,和花生、芝麻碾成粉後與其他醬料一起進行攪拌,然後將醬料拿到店鋪裡,在製作砂鍋粥時,將已添加過罌粟籽的醬料加到砂鍋粥裡進行銷售。事情終有暴露的一天。
  • 保定一男子從菸酒超市購買「保健品」,食用後身體出現嚴重不適
    看看順平縣這家「大拿」就知道了,保定市一男子途徑該店鋪時,被門前的廣告牌吸引,併入內購買了一盒「保健品」,結果老闆宣傳的功效沒感受到,反而頭暈口乾,呼吸不暢。菸酒店前,「保健品」三個大字格外醒目,還真是日 用百貨都賣啊接到報警後,順平縣警方立即展開調查,將王先生提供的剩餘藥品送往北京相關機構進行檢測,最終確認其中含有「西地那非」成分(一種屬於國家管制類藥物成分)。
  • 朋友圈售賣有毒有害減肥藥 四名微商獲刑
    朋友圈售賣有毒有害減肥藥 四名微商獲刑 2020-08-12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萊蕪區檢察院辦理兩起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假冒註冊商標商品案件
    近日,萊蕪區檢察院就辦理了這樣兩起案件,被告人在經營過程中銷售有毒有害食品及假冒註冊商標商品,其行為不僅受到道德譴責,還會使其面臨牢獄之災。01銷售添加「秘方」的成人保健品2015年8月份以來,蘇某某在其經營的日用品經營部銷售性保健品,其明知銷售的產品沒有質量合格證明及合法有效的來歷憑證,仍進行銷售。
  • 加了「料」的保健品,你敢吃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一諾近日,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銷售含有西地那非成分的性保健品案件。自2018年10月以來,被告人徐某、楊某、肖某三人通過多種線上線下渠道銷售含有禁止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的性保健品,銷售總額分別為300994元、85436.8元、450元。經檢測,上述性保健品含有的西地那非成分高達4.85*105 mg/kg。西地那非原是一種作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卻被發現對治療性功能障礙有療效。
  • 朋友圈售賣有毒有害「瘦身糖果」 4名「微商」獲刑
    朋友圈售賣有毒有害「瘦身糖果」 4名「微商」獲刑 2020-08-13 09:35:16   來源:安徽網
  • 網紅火鍋店用地溝油,賣了上萬鍋,老闆被判刑7年賠償440多萬元
    4月23日,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火鍋店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店老闆一審獲刑7年,並判決其支付公益訴訟賠償金440多萬元。回收使用地溝油網紅火鍋店被查2014年10月,雷某在犍為縣城開了一家名為古今天下的火鍋店,一時間生意興隆,食客盈門,成為人氣爆棚的網紅火鍋店。
  • 駁回食品無中文標籤的十倍賠償請求
    二審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五條「生產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支付價款十倍賠償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的其他賠償標準要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表明價款十倍的懲罰性賠償不以消費者人身權益遭受損害為前提,如果消費者人身權益遭受了損害,消費者還可加重主張損失三倍懲罰性賠償金。
  • 情況有變:預包裝食品無中文標籤,究竟能否獲十倍賠償?
    問題的關鍵是,如果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消費者在實施投訴時,能否有權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給予十倍懲罰性賠償。可能有的消費者會說,根據之前的判例,當然可以獲得賠償。但是這種之前的判例是多久以前呢?筆者近期檢索到一個權威性的判例,或許會讓消費者失望。這個判例即劉某、哈爾濱市某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的民事裁定。該裁定的做出法院為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