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披露壹藥網耀方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111集團」)與海通證券(600837,股吧)籤署上市輔導協議,擬科創板掛牌上市。另據了解,111集團此次將分拆子公司1藥網上市,目前已完成10億元國內科創板Pre-IPO融資。對此,有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表示,111集團赴美上市已兩年有餘,此次分拆子公司1藥網回A,可以分擔其資本市場風險,另外,111集團截至目前仍未實現盈利,仍然需要通過二級市場補充資金。
但在增利不增收、主營業務利潤較低的情況下,1藥網仍處於燒錢階段,其科創板闖關之路無疑遍布荊棘,而屢遭處罰點名、估值存在不確定性等也為其帶來了不少變數。此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詮釋「科創」二字,1藥網董事長於剛需要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1藥網增利不增收 燒錢模式下仍存盈利難題
公開資料顯示,1藥網是一家網際網路醫藥產業服務商,其前身1號藥網成立於2010年7月,創始人及董事長為於剛,CEO為劉峻岭。2015年底,1藥網由原名稱「壹藥網」變更為現用名「1藥網」。成立10年間,1藥網迅速發展,截至目前,1藥網旗下擁有B2C醫藥平臺「1藥網」、網際網路醫院「1診」、B2B醫藥平臺「1藥城」等。
2018年9月,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彼時,1藥網以較快的營收增速驚豔資本市場,且如今正保持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
根據1藥網最新公布的財報及往季財報,2019年Q3-2020年Q3,1藥網營收分別為11.10億元、13.48億元、15.76億元、16.22億元、23.6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09.15%、123.15%、141.81%、140.34%、93.50%、112.77%。
但與營收增長截然不同的是,1藥網如今仍然深陷虧損的泥潭。同期,1藥網淨利潤分別為-1.58億元、-1.26億元、-0.93億元、-1.11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97%、-25.18%、-5.17%、7.48%、11.95%。時間線放長來看,2016-2019年,1藥網淨利潤分別為-3.63億元、-2.49億元、-3.82億元、-5.02億元,2017-2019年間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31.40%、-53.23%、-31.35%。
據統計,自2016年至今不到5年的時間內,1藥網已累計虧損高達18.2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9月衝刺IPO時,1藥網在招股書中就曾提及「公司過去曾有過經營虧損,將來可能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
究其虧損的原因,與1藥網一直以來居高不下的產品銷售成本與營業費用有關。2019年Q3-2020年Q3,1藥網產品銷售成本分別為10.63億元、13.05億元、14.88億元、15.37億元、22.73億元。
同期,營業費用分別為1.65億元、2.11億元、2.02億元、1.82億元、2.1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73%、35.56%、45.07%、26.69%、28.68%。其中,營銷費用分別為0.87億元、1.03億元、0.96億元、0.81億元、1.0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2.65%、31.60%、26.89%、8.21%、19.65%。
在此之下,1藥網的毛利潤被大大壓縮。2019年Q3-2020年Q3,1藥網毛利潤分別為0.47億元、0.43億元、0.88億元、0.85億元、0.90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04.27%、83.80%、163.32%、101.32%、90.02%;毛利率分別為4.26%、3.15%、5.56%、5.23%、3.81%,
而網際網路醫療頭部企業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同期毛利率均在25%左右,對比之下,1藥網的毛利率處於較低水平。而毛利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盈利能力,這也意味著1藥網還有較大的盈利空間可以提升。
B2C業務節節敗退 B2B業務實為無奈之選
至於1藥網為何難以交出盈利時間表,除了成本壓力外,還要從具體業務板塊說起。上文中提到,1藥網如今擁有B2B及B2C兩大業務線,在財報中也以兩大業務板塊進行披露,但如何建立穩固的護城河仍然是1藥網所面臨的難題。
首先是B2B板塊,2017-2019年,1藥網B2B業務營收分別為0.87億元、9.23億元、31.70億元,佔營收比分別為9.10%、51.68%、79.51%,B2B業務成為1藥網的營收主力且比重不斷增長。在1藥網最新披露的2020年Q3財報中,B2B業務營收為22.02億元,佔營收比已高達93.19%,呈現結構越發單一趨勢。
據了解,1藥網的B2B業務為小型連鎖藥店沒有直接從藥企拿貨的能力下,連接藥企和連鎖藥店,賺取中間商的差價作為利潤。但在擁有穩定大客戶且對接多家醫院、連鎖藥房的九州通(600998,股吧)、華潤醫藥傳統藥企供應鏈企業面前,1藥網只能瓜分較為零散的藥房。公開資料顯示,目前1藥網線上線下一體化虛擬藥店網絡擴大至30萬家以上,覆蓋中國整體藥店超57%。其中超6成合作藥店來自醫療資源不足的3-6線城市。
在此之下,1藥網競爭優勢只能體現在價格上。以2020年Q3為例,當期1藥網B2B業務溢利為5778萬元,利潤僅有2.6%。分析人士認為:1藥網在B2B利潤較低的情況下還需要與傳統企業等抗衡,進行價格戰,這會再次壓縮該業務的利潤,使得1藥網在B2B業務上獲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此外,在藥品種類、帳款周期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1藥網如何保障客戶的忠誠度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其次是B2C業務,2017-2019年,1藥網B2C業務營收分別為8.62億元、8.47億元、7.63億元,佔營收比分別為89.84%、47.42%、19.31%,呈現營收佔比不斷下滑趨勢。2020年Q4,1藥網B2C業務營收僅有1.61億元,佔營收比為6.81%。
但不可置否的是,相較於B2B業務,B2C業務仍有著較高的利潤,2020年Q3,1藥網B2C業務溢利為3215萬元,利潤為20.0%,遠高於B2B業務的利潤。
那為何1藥網的B2C業務會節節敗退,甚至於「放棄」?上述分析人士認為:近年來,網際網路醫療井噴,自2016年起,叮噹快藥、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入局開始搶奪1藥網的「蛋糕」,而京東、阿里等巨頭的下場再次加速了1藥網B2C業務的敗退。可以說,B2B業務是1藥網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選。
母公司市值不斷縮水 1藥網到底有多少「科技屬性」?
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返回A股,1藥網選擇的是科創板,但是否符合標準這還是個未知數。而科創板上市要求中明確規定了5套關於市值與財務指標的標準:
1.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2.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合計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3.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4.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5.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獲得知名投資機構一定金額的投資。醫藥行業企業需取得至少一項一類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批件,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參照上述標準,首先從1藥網的研發投入方面來看。由於1藥網在財報中僅披露了近年的「技術費用」類目,便暫時以該類目進行分析。2018-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1藥網技術費用分別為7120萬元、6190萬元、5540萬元,佔同期營收比分別為4.0%、1.6%、1%。
單就以1藥網唯一披露的「技術費用」費用來看,其遠遠達不到科創板「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合計佔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的要求。而具體的研發投入是否滿足要求,還有待1藥網正式披露科創板招股書時才能下定論。
於剛與劉峻岭曾在今年7月的《1藥網十周年內部信》中提到,「我們將持續突破創新,一往無前,踐行用數字科技把患者與藥品和醫療服務有機連接的使命,踏上下一個10年的新徵程,創造更多的精彩和更大的社會價值」。但1藥網內部信中的「數字科技」到底是什麼,是否具備科技創新能力,恐怕也只有在招股書中才能揭開面紗。
其次從市值來看,以1藥網及母公司111集團美股市值為參考,自上市後,1藥網股價便呈現波浪式下跌態勢。截至目前,1藥網股價報6.46美元,市值5.32億美元(約等於34.82億元)。1藥網回A後能否獲得等同於或高於美股的市值,也還有待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1藥網還有不少劣跡斑斑的「前科」。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2017-2019年間,1藥網app運營主體廣東壹號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曾4次被罰,2次系違反廣告管理行為。
其中,因2016年8月1日至2018年5月26日期間,為增加銷量和營業收入,廣東壹號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在廣告語中使用了關於功效的斷言及保證療效等用語,廣州市越秀區工商行政管理局於2018年8月30日對其做出責令其停止發布違法廣告,在相應範圍內消除影響,並處以120000元罰款的處罰。
此外,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一批)》名單,其中1藥網app因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且為完成整改被通報。
綜合來看,在長期虧損、持續燒錢狀態下,1藥網想要重回A股必須向市場交出一份明確的「盈利時間表」以換取資本的信心。而在屢遭處罰、點名的情況下,1藥網的上市路勢必會受到影響。最重要的是,想要登陸科創板,1藥網還需講出更多「科創故事」。畢竟資本市場的核心要義是「你能為市場帶來什麼」,而不是「你能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