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拉多鄉新紮村,整齊劃一的房屋、乾淨整潔的街道映入眼帘,一片欣欣向榮。「新紮村」的名字是針對原來的「扎村」而來,扎村原本在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的大山之上,村民們零星居住在山坡和山坳裡,水、電、路基本不通,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挖蟲草和種地。
受地質災害和水源地枯竭等影響,2007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扎村進行了整村搬遷,村民們搬遷到如今距離朗縣縣城23公裡的雅魯藏布江沿岸,與306省道隔江相望。
新紮村全貌。皇甫萬裡攝
搬到新址後,生活條件改善了,但想進一步致富仍有困難。「沒有產業支撐是村裡發展的瓶頸,」新紮村黨支部書記拉巴次仁說,「靠挖蟲草不是長久之計,尤其對沒有壯勞力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
為了解決貧困家庭的生計問題,2014年新紮村成立了朗縣拉多鄉蘇卡藥香廠。
「能發展藥香是因為村醫阿旺登增提供了配方,他在拉薩學了7年藏醫藥和製作藥香的技術。」拉巴次仁介紹,「藥香是藏香的一種,但我們生產的不僅僅是藏香,更有藥用成分,其中含有藏紅花、檀香等37味藥材和天然香藥。」
拉巴次仁說:「沒有各級部門的幫扶,單靠村集體,藥香廠根本建不起來。」
2014年,新紮村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相關單位的關心和幫助下,爭取資金23.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新建了100平方米的晾曬間,將60平方米的舊文化室改造為生產車間;2015年,獲得扶貧資金5萬元,政府扶持資金23萬元;2016年,又爭取到產業扶貧資金150萬元。之後,又陸續得到縣裡多個部門的支持,累計120餘萬元。
藥香廠成立後,村民們吃上了「產業飯」。拉巴次仁介紹,藥香廠的工作大多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和其他村民經過培訓後都可以掌握,這樣就能輪流到廠裡上班,實現在家門口就業。2016年之前工人每天工資50元,2016年之後每天60元。目前,藥香廠的工資調整為時薪12.5元加績效工資,在這裡上班的村民一年下來的平均工資有10400元。此外,藥香廠還收購村民種植的藏藥材,並在年底給大家分紅,村民們的收入水漲船高。
村民在裝制好的藥香。皇甫萬裡攝
據了解,藥香廠成立後的6年時間裡,先後發放群眾工資共計80多萬元,分紅、慰問金達50多萬元。蘇卡藥香廠改變了新紮村單純依靠種植業的收入模式,為「後進村」逐漸轉變成為「致富村」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如今,蘇卡藥香廠成了新紮村集體經濟的「頂梁柱」。
「過去村民買不起拖拉機,手裡也沒有多少錢,現在很多人都蓋起了新房子,買上了摩託車。這都是國家給我們的好政策。」拉巴次仁說。
如今,除了藥香廠,新紮村還成立了山羊養殖合作社等,集體經濟越來越繁榮。拉巴次仁說:「下一步,我們要把企業做大做強,做成品牌,以更大的效益帶動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