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文化開放,佛教文化亦然。每年都有許多人去寺廟,進行各種佛教的活動,其中拜佛是最為基礎的。在一般人眼中,拜佛只是跪下對佛像行合掌禮,其實十分簡單,一學就會。
誠然,拜佛的動作、姿勢,並不複雜,人們稍微學學就能掌握。然而拜佛如果只是止於動作、姿勢及佛像,則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般人看來簡單的幾個拜佛動作,對於深諳拜佛的修士而言,是大有學問的。
當你認為「拜」就是跪拜合掌,當你認為自己所拜的只是木質的佛像,那你就錯了,這說明你尚且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表面上的拜佛,不是真正的拜佛,故而不會有相應的效果。
佛法是心地法門,以心為根本,除此外都是枝末、附屬。正如海水與浪花的關係,海水是根本;浪花無論化作何種相,其本質仍然是海水。
達摩祖師在《達摩血脈論》中雲「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故而其創立禪宗,不立文字,直指真心。至於六祖惠能大師,禪宗的發展達到了高峰。達摩祖師進一步指出「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闡明了「即心是佛」的佛法之根本。
自古及今,所有祖師大德皆是向心求法,而非外求。正如古德所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教的一切法門,總指於向心求法,拜佛亦是如此。跪下合掌禮拜佛像,跪下不是目的,合掌不是目的,禮拜佛像也不是目的;通過以上的跪、合掌、禮拜佛像等動作,提升自己的心靈,方是根本目的。
下跪容易消除傲慢自滿之心,合掌利於生起慈悲之心,禮拜佛像利於生起恭敬之心。經此種種,內心祥和而自然,心靈不斷向更高的層次提升。隨著心靈層次的不斷提升,我們的身語意皆符合佛法之儀軌,福德自來;既有福德,自然求什麼有什麼。
有一則公案是這樣的。有個人遇到了困難,便去觀音廟中禮拜求觀音。他看到一個人也在拜觀音,仔細一看,竟然發現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他於是問道:「您是觀音嗎?」觀音答道:「我是觀音」。他感到很奇怪,又問道:「您即是觀音,又何必拜求自己?」觀音回答道:「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說,每個人的佛性無二,自心即是佛。故而求佛即是求自心,拜佛亦是拜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