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以下幾種成因持續發展,在牙齦上或者口腔外的皮膚有可能會表現出膿包。
很深的蛀牙(齲齒):造成牙齒內部的牙髓—牙本質系統感染,簡單的如下圖所示
牙齒有裂的情況:牙齒有裂,這是很大的議題,大致可以歸類與外傷有關或者無關導致的牙髓病。
嚴重的牙周病:從上述得知,牙根的尖端是一個開口通道,嚴重的眼周並,會間接的造成牙髓疾病。所以我們有個特殊的用詞叫做「牙髓—牙周聯合病變」。
外傷造成的牙齒內部的損傷:外傷除了會造成通常的牙裂之外,還會造成牙根的吸收以及阻斷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的運作。
牙根吸收:牙根吸收也是另外一項可能造成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展:當以上的原因,造成牙齒內部的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感染、生病;若沒有儘早處置,感染只需向牙根尖擴散,甚至跑到牙根尖外面的骨頭。
而這牙根是埋在密閉的牙槽骨〈骨頭〉裡面,一系列的發炎後,進而讓這牙根尖周圍的骨頭像水球一樣慢慢變大。我們稱為根尖周圍發炎、有些會變成根尖膿腫甚至囊腫。
因為密閉空間的水球,需要壓力釋放,於是就形成一個通道,開口就在牙齦上、或口腔外的皮膚上,我們稱之為膿包、竇道。
病人會感受到:當以上的原因,造成牙齒內部的牙髓—牙本質複合系統感染、生病;若沒有儘早處置,感染只需向牙根尖擴散,甚至跑到牙根尖外面的骨頭。
初期:除了牙齦上、或口腔外皮膚上的膿包、竇道之外,初期通常不太會有其它不舒服、疼痛。
常會聽到病人說:「牙齒又沒有痛,就是長一顆膿包,時好時壞。本來膿包消掉了,但睡不好、壓力大、上火又長出來。」
這主要是因為牙髓神經已經壞死〈也就是,傳導牙齒內部疼痛感覺的電線斷掉了〉當然不會有牙髓疼痛的感覺。
中後期:隨著疾病進展,牙齒周邊骨頭破壞更加嚴重,有可能會有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甚至拖累附近牙齒、神經管、鼻腔、副鼻竇…等一些構造。
這時候,牙齒本身可能咬起來會痛、不舒服、牙齒搖動變大;或是有可能會有鼻竇炎的症狀、神經麻痺的現象。
嚴重的時候:甚至不碰牙齒,也會痛。而全身性感染風險大大提高;以及牙槽骨因炎症侵犯而被掏空。
臨床表現:根尖X光攝影會發現,牙根的尖端周圍呈現黑色的陰影。藉助放置定位材料於膿包,配合X光拍攝,可以追蹤到這一顆牙齒有問題,我們稱之為瘻管溯源。
當然大多數的牙髓疾病原因造成的膿包,可以在根尖X光攝影會發現黑影,但仍有部分例外的情況,這時就需要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牙科CT)輔助檢查。
我們用儀器做牙髓活力測試、溫度測試後,可發現牙齒活力在這時候,大多數情況下是壞死〈注意,也有例外〉。牙髓壞死後,就像是傳導牙齒內部疼痛感覺的電線斷掉了,當然不會有牙髓疼痛、冷熱酸痛的感覺。
其他相關檢查大致如下:叩診、探診、捫診、鬆動度測試、咬合檢查、口腔衛生檢查、牙周相關檢查、牙周袋深度檢查、顯微鏡輔助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