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琦(1927—2020),滿族,吉林省安圖縣人,吉林省攝影家協會終身榮譽主席,原吉林畫報社副社長、高級記者。
2020年6月,吉林大學蔣蕾教授撰寫的《歲月留痕——攝影家郎琦訪談錄》一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對攝影家郎琦進行口述史訪談,全面記錄他親歷的重要歷史事件:1948年接受東北最早的紅色攝影教育;1949年拍攝「北平入城式」「南下工作團」等;1951年擔任抗美援朝隨軍記者;拍攝記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歷史進程;開啟長白山風光攝影事業等。訪談以人生史、攝影史、革命史、新聞史為研究目標,詳細核實相關人物、時間、事件,並整理個人影像及代表性作品,建立一份圖文並茂、有史料價值的口述史訪談記錄。
郎琦是一位經受過戰爭洗禮的戰地記者。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冒著槍林彈雨,用生命去拍攝,留下大量珍貴的戰爭影像。可以說,他既是倖存者、見證者,又是意志堅定的勝利者。郎琦1946年參加革命,1948年成為隨軍記者。1953年,他帶著「三等甲級」傷殘證從朝鮮戰場歸來,帶著痛失親人的悲傷(他唯一的弟弟犧牲在朝鮮前線),也帶回了戰火中拍攝的大量作品。
郎琦1958年參與創辦了《吉林畫報》,先後拍攝了大量反映吉林省社會主義建設的照片。他幾十年如一日地拍攝長白山之美,在人跡罕至的長白山密林,拍攝了諸多的「絕版長白山」。1985年,郎琦率先以航拍方式表現長白山。他拍攝的天池系列照片,至今仍是長白山攝影中的美學高峰,是永不磨滅的「吉林名片」。
在吉林省攝影界,郎琦是一位慈愛長者。幾十年來,他無私關懷著幾代攝影人的成長,很多攝影人都受過他的幫助、關心和指點並且成為享譽全國的攝影名家。1999年,郎琦患上胃癌,胃被切除五分之四,但他仍在抗癌中走過了20年跋山涉水的攝影之路,一直到去世。
郎琦部分攝影作品
解放戰爭時期
《拾糞的孩子》。攝於1948年12月,農安。
遼西會戰,攝於1948年,遼寧省黑山。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城的瞬間,攝於1949年2月3日。
系列圖被《人民日報》整版刊載。
抗美援朝時期
我志願軍衝向敵人,攝於1952年12月,朝鮮。
郎琦住過的防空洞,攝於1951年,朝鮮。
《吉林工人畫報》《吉林畫報》時期
《假日》。最初刊載在1957年1月23日 《人民日報》上。
郎琦到吉林畫報社工作後,照片改題《假日》,重新刊登在《吉林畫報》1959年1月號封三。
豐收了,老農在精選公糧。攝於1957年,扶餘。
軍馬場騎兵馳騁在落日餘暉中,攝於白城。
知識青年下鄉參與勞動鍛鍊。
攝於1973年,懷德(今公主嶺市)。
拍攝長白山
《秋》,攝於1980年,拍攝的是長白山水文工作者在巡測途中。該作品在1981年新加坡第32屆國際攝影沙龍獲得「最佳色彩」金獎。
天池冬韻,攝於長白山。
雲湧天池,攝於1985年10月,長白山。
在本書著者蔣蕾看來,對郎琦的訪談,就是在尋訪郎琦人生史、新中國攝影史、當代新聞史,是對老新聞工作者群像的勾勒與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探尋。在訪談前後,蔣蕾搜集查閱了大量資料,以核對郎琦訪談中出現的歷史事實、人名、地名、時間等信息,充分還原歷史細節,使本書不僅成為一份有言必錄的口述記錄,而且是一份經過事實查證細節查證,可以作為信史的史料。
以郎琦為代表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由軍人轉做新聞工作,他們的經歷是一代新聞人的命運縮影。從他們身上,能看到一代新聞工作者的成長與新聞意識的自覺。
著 者 簡 介
蔣蕾,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文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暨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東北新聞傳播史、口述史、影像史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及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版專著多部。
來源: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