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網友在網上提問「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熱愛吃竹子?」把竹筍與大熊貓愛吃的竹子劃等號,也是美麗的誤會。中國人自古就愛筍,從臺灣到北京,不過一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啊,也是一把春天的鮮筍。——盒鮮姑
」
背井離鄉到北京工作已經三年了。相比乾燥的氣候,我比較難適應的是北方的吃食。雖說各地菜系匯聚於此,偏偏在我吃來都一個味:油、鹹。
乾脆自己做吧,走進菜市場才發現:臺灣的馬鈴薯在這叫土豆,高麗菜叫圓生菜,走個一圈能把我整暈。
▲ 各地對同一種食物有著不同的稱謂
(圖源:網絡)
有次我看到熟悉的,帶殼帶泥的現挖竹筍時,竟有點近鄉情怯、不敢相認的意思。我問賣菜大媽:「這筍子哪來的?」大媽瞟我一眼:「南方來的,還能哪裡?」
我小心拾起一個,掂量重量、觀察根部溼潤情況和筍尖的發黑情形,心知筍已老,能吃但不好吃。因此,即使老家的筍湯、筍粽、螺肉蒜冬筍等已輪番在我腦海裡演練一遍,但我還是自認老饕,拂袖而去。
▲ 遊蕩在外看到筍,不自覺勾起故鄉的回憶
(圖源:微看世界)
/ 「竹筍炒肉絲」吃過嗎? /
臺灣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竹。這裡的小孩,所有成長年代受到的啟發,沒有一樣不與竹子有關。傳統臺灣民家多靠著竹林,家中多備有一根長竹條,遇到熊孩子就取出來狠狠抽一頓,美其名曰「竹筍炒肉絲」。
竹枝取材方便,堅韌彈性佳,打在身上特疼,還不擔心施力過大折斷。只苦了那群熊孩子,畢竟一樣叫竹筍炒肉絲,但這次炒的可扎紮實實是自己的肉啊!
▲ 竹子在臺灣小孩的成長中起著「特殊」作用
竹筍對味覺的塑造更深刻直接。家家都拿手的竹筍料理就不消說了,除夕圍爐時,桌上一定會出現一道筍菜。有時候是滷肉裡的配角,有時是火鍋的湯頭,長輩們說:「除夕吃竹筍,來年的運勢會和竹子一樣節節高升。」
冬天除夕的筍料理,用的是只有冬天才會生長的筍——孟宗筍,得名來於《二十四孝》的孟宗哭筍。
孟宗筍肉厚墩實,搭配肉食的確給人頗具份量的滿足感。但還是春天的竹筍,帶著春風的清香和春雨的豐潤,最能喚醒人的胃口。
▲ 除夕餐桌上少不了筍的身影
/ 無筍不成春 /
在臺灣,最早報春的是高山箭竹筍,外型細長如箭,盈盈翠綠,觸目便是流轉的春意。然而由於其生長在深山老林,幾乎不在市場出現,只有不辭辛苦的老饕才有機會一親滋味。
我曾有幸嘗試過.箭竹筍長在叢生的雜草裡,要眼尖手快才有機會辨識出來,採集一把後去殼,能食用的筍心還不如一根麥稈粗,像捧著一小束白玉柱,切段炒香腸,不需再調味,就是山野氣息的鮮甜爽口。
▲ 採集高山箭竹筍需要眼尖手快
(圖源:網絡)
桂竹筍正是此時吃食。別看桂竹筍外殼布滿黑褐色的斑點,撕開外殼,入眼便是瓊堆玉砌,雪白豐美的筍肉。
桂竹筍纖維略多,口感不夠細嫩,適合與肉一同紅燒,飽滿的筍身吸滿了肉汁的鮮味,不但柔化口感,也中和肥肉的油膩,口感似肉而勝肉。
▲ 桂竹筍適合與肉一同紅燒
(圖源:sina.com)
綠竹筍接過桂竹筍的棒,在清明過後進入豐收期。作為臺灣初夏的珍饈,綠竹筍也被稱為「竹林裡的綠寶石」。挖寶石講究時辰,最好在半夜進行,或趁著晨光熹微時,將剛冒出頭圖的綠竹筍掘起。村民會根據土壤的乾濕來判斷底下有沒有筍,有筍的地方,總會有一小塊溼溼的土壤。
綠竹筍個頭嬌小,形狀微彎,貌似一對鬥氣昂然的牛角,筍肉軟滑柔細,適合涼拌,它彷佛一個甜美的水梨,嫩肉可以直接涼拌生吃,切片放冰箱,擠點美乃滋就是最高級的調味。
▲ 綠竹筍的採挖十分講究時辰
(圖源:小雅house)
/ 春筍如初戀 /
臺灣吃筍容易,一年四季能不重樣地吃。不過我總任性地一定要在春天吃筍,鮮綠、嫩翠、甘甜、微香,筍的滋味就足夠把整個春季都端上餐桌。但控制我的味覺的並非只有筍的甘味,還有一段與挖筍有關的,魂牽夢縈的記憶。
那時我和男友一起在臺灣中部尋找新的徒步路線,本想翻越山頭尋找一片花海,未料在山中迷了路,原本預想的花海沒看見,卻落進一片雜竹林的迷魂陣。所幸偶遇一位開卡車的師傅載我們下山來。
▲ 曾經挖筍的記憶還歷歷在目
(圖源:ifeng.com)
話是這麼說,然而我們爬上卡車後,車子卻左彎右拐開進一處更隱密的竹林。「就是這兒了。」接著師傅命我們下車,並丟過來兩把鋤頭說:「自己挖!」
原來這片竹林是師傅承包的,下午一場雨把滿地的筍都逼得冒出了頭,他一個人根本採收不過來。偏偏幼生怯嫩的嫩筍也耐不住時間,只要接觸到一米陽光,就爭先恐後長成參天綠竹,他乾脆白送給萍水相逢的我們,只是我們要自己挖筍。
▲ 接觸陽光後,筍開始快速生長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親手挖筍。男友當晚帶著一袋筍回到臺中老家,他父母馬上煮了一鍋螺肉蒜筍大快朵頤,對這剛出土的筍讚不絕口。
而我則叫了快遞送回臺北給父母嘗鮮。因為距離的緣故,晚了一天父母才收到我的心意,卻表示:「這個筍口感太粗不好吃,以後別寄了。」我那時還表示不服:「男友家前一晚才吃了說很好。」
▲ 臺灣地道的螺肉蒜筍湯
(圖源:網絡)
後來我才逐漸明白,筍所有的芬芳都集中在它土裡的身軀,在離土的那一剎那,甘美就會加速奔往終點。我們平常市場買到的竹筍雖不失風味,但依舊不敵剛挖出來的幼嫩鮮甜。
今年春天男友離開了我,他回到臺灣,而我因為工作關係留在北京,剛好遇上疫情被隔離。我重拾廚藝,以為自己能處變不驚,然而綠意、藍天、流雲仍舊透著鐵窗的餘隙,向我展示時間的流轉、春之誘惑。
▲ 剛挖出來的筍鮮美無比
(圖源:網絡)
無筍不成春,我忽然很想念自孩提就刻印在我心上的那抹甘甜,決心網購一批鮮筍。然而長途的舟車勞頓,即使有保鮮手段,等到貨時,眼前一根根猶覆泥土的筍,仍有幾根已經出青。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抱著懷疑的態度試了盒馬的鮮筍。在欣喜之餘,又不免訝異於其能維持筍之鮮嫩的能耐,想來也是費盡了心思才留存住那獨屬於泥土才能涵養的芬芳。
▲ 跟隨春天的腳步,好好吃上幾頓筍
然而,終究是憶起那年春天鮮嫩爽脆的筍,說不清那種難忘的鮮美,是不是時光加的濾鏡。年年歲歲筍相似,那年陪在身邊一起吃筍的人卻不見了。可見,筍比人長久。
「 作 者 簡 介 」
廖莎莎,北漂臺灣姑娘。擁有日語翻譯,山嶽嚮導,圖書館員各種資格證的斜槓青年。上過電視,扛過重擔,喜歡生活各種驚喜,曾獲臺灣多項文學獎。微博莎事筆YA。
「 鮮 姑 有 禮 」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筍。留言說說你最愛吃的一道與筍有關的菜。鮮姑將從中選出3位讀者各送出一份《人間有味》欄目的周邊食材日曆。截止時間:2020年3月26日中午12:00。
「 徵 稿 啟 事 」
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既要食之有味,也要食之有節。在盒馬這座鮮活的食物百科全書裡,一起感受二十四節氣中的食材之美,也探尋人與食物的美妙關係。在後臺回復關鍵詞「投稿」,即可獲取詳情,了解相關信息。
來稿郵箱:hemafresh@alibaba-inc.com
視覺 | 線軸
— 尋找 · 更多美味 · 故事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