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到北京,鄉愁就是一把春天的鮮竹筍

2022-01-21 盒馬情報局


國外網友在網上提問「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熱愛吃竹子?」把竹筍與大熊貓愛吃的竹子劃等號,也是美麗的誤會。中國人自古就愛筍,從臺灣到北京,不過一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啊,也是一把春天的鮮筍。——盒鮮姑

背井離鄉到北京工作已經三年了。相比乾燥的氣候,我比較難適應的是北方的吃食。雖說各地菜系匯聚於此,偏偏在我吃來都一個味:油、鹹。

乾脆自己做吧,走進菜市場才發現:臺灣的馬鈴薯在這叫土豆,高麗菜叫圓生菜,走個一圈能把我整暈。

 各地對同一種食物有著不同的稱謂

(圖源:網絡)

有次我看到熟悉的,帶殼帶泥的現挖竹筍時,竟有點近鄉情怯、不敢相認的意思。我問賣菜大媽:「這筍子哪來的?」大媽瞟我一眼:「南方來的,還能哪裡?」

我小心拾起一個,掂量重量、觀察根部溼潤情況和筍尖的發黑情形,心知筍已老,能吃但不好吃。因此,即使老家的筍湯、筍粽、螺肉蒜冬筍等已輪番在我腦海裡演練一遍,但我還是自認老饕,拂袖而去。

 遊蕩在外看到筍,不自覺勾起故鄉的回憶

(圖源:微看世界)

「竹筍炒肉絲」吃過嗎? /

臺灣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竹。這裡的小孩,所有成長年代受到的啟發,沒有一樣不與竹子有關。傳統臺灣民家多靠著竹林,家中多備有一根長竹條,遇到熊孩子就取出來狠狠抽一頓,美其名曰「竹筍炒肉絲」。

竹枝取材方便,堅韌彈性佳,打在身上特疼,還不擔心施力過大折斷。只苦了那群熊孩子,畢竟一樣叫竹筍炒肉絲,但這次炒的可扎紮實實是自己的肉啊!

 竹子在臺灣小孩的成長中起著「特殊」作用

竹筍對味覺的塑造更深刻直接。家家都拿手的竹筍料理就不消說了,除夕圍爐時,桌上一定會出現一道筍菜。有時候是滷肉裡的配角,有時是火鍋的湯頭,長輩們說:「除夕吃竹筍,來年的運勢會和竹子一樣節節高升。」

冬天除夕的筍料理,用的是只有冬天才會生長的筍——孟宗筍,得名來於《二十四孝》的孟宗哭筍。

孟宗筍肉厚墩實,搭配肉食的確給人頗具份量的滿足感。但還是春天的竹筍,帶著春風的清香和春雨的豐潤,最能喚醒人的胃口。

 除夕餐桌上少不了筍的身影

無筍不成春 /

在臺灣,最早報春的是高山箭竹筍,外型細長如箭,盈盈翠綠,觸目便是流轉的春意。然而由於其生長在深山老林,幾乎不在市場出現,只有不辭辛苦的老饕才有機會一親滋味。

我曾有幸嘗試過.箭竹筍長在叢生的雜草裡,要眼尖手快才有機會辨識出來,採集一把後去殼,能食用的筍心還不如一根麥稈粗,像捧著一小束白玉柱,切段炒香腸,不需再調味,就是山野氣息的鮮甜爽口。

 採集高山箭竹筍需要眼尖手快

(圖源:網絡)

桂竹筍正是此時吃食。別看桂竹筍外殼布滿黑褐色的斑點,撕開外殼,入眼便是瓊堆玉砌,雪白豐美的筍肉。

桂竹筍纖維略多,口感不夠細嫩,適合與肉一同紅燒,飽滿的筍身吸滿了肉汁的鮮味,不但柔化口感,也中和肥肉的油膩,口感似肉而勝肉。

 桂竹筍適合與肉一同紅燒

(圖源:sina.com)

綠竹筍接過桂竹筍的棒,在清明過後進入豐收期。作為臺灣初夏的珍饈,綠竹筍也被稱為「竹林裡的綠寶石」。挖寶石講究時辰,最好在半夜進行,或趁著晨光熹微時,將剛冒出頭圖的綠竹筍掘起。村民會根據土壤的乾濕來判斷底下有沒有筍,有筍的地方,總會有一小塊溼溼的土壤。

綠竹筍個頭嬌小,形狀微彎,貌似一對鬥氣昂然的牛角,筍肉軟滑柔細,適合涼拌,它彷佛一個甜美的水梨,嫩肉可以直接涼拌生吃,切片放冰箱,擠點美乃滋就是最高級的調味。

 綠竹筍的採挖十分講究時辰

(圖源:小雅house)

春筍如初戀 /

臺灣吃筍容易,一年四季能不重樣地吃。不過我總任性地一定要在春天吃筍,鮮綠、嫩翠、甘甜、微香,筍的滋味就足夠把整個春季都端上餐桌。但控制我的味覺的並非只有筍的甘味,還有一段與挖筍有關的,魂牽夢縈的記憶。

那時我和男友一起在臺灣中部尋找新的徒步路線,本想翻越山頭尋找一片花海,未料在山中迷了路,原本預想的花海沒看見,卻落進一片雜竹林的迷魂陣。所幸偶遇一位開卡車的師傅載我們下山來。

 曾經挖筍的記憶還歷歷在目

(圖源:ifeng.com)

話是這麼說,然而我們爬上卡車後,車子卻左彎右拐開進一處更隱密的竹林。「就是這兒了。」接著師傅命我們下車,並丟過來兩把鋤頭說:「自己挖!」

原來這片竹林是師傅承包的,下午一場雨把滿地的筍都逼得冒出了頭,他一個人根本採收不過來。偏偏幼生怯嫩的嫩筍也耐不住時間,只要接觸到一米陽光,就爭先恐後長成參天綠竹,他乾脆白送給萍水相逢的我們,只是我們要自己挖筍。

 接觸陽光後,筍開始快速生長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親手挖筍。男友當晚帶著一袋筍回到臺中老家,他父母馬上煮了一鍋螺肉蒜筍大快朵頤,對這剛出土的筍讚不絕口。

而我則叫了快遞送回臺北給父母嘗鮮。因為距離的緣故,晚了一天父母才收到我的心意,卻表示:「這個筍口感太粗不好吃,以後別寄了。」我那時還表示不服:「男友家前一晚才吃了說很好。」

 臺灣地道的螺肉蒜筍湯

(圖源:網絡)

後來我才逐漸明白,筍所有的芬芳都集中在它土裡的身軀,在離土的那一剎那,甘美就會加速奔往終點。我們平常市場買到的竹筍雖不失風味,但依舊不敵剛挖出來的幼嫩鮮甜。

今年春天男友離開了我,他回到臺灣,而我因為工作關係留在北京,剛好遇上疫情被隔離。我重拾廚藝,以為自己能處變不驚,然而綠意、藍天、流雲仍舊透著鐵窗的餘隙,向我展示時間的流轉、春之誘惑。

 剛挖出來的筍鮮美無比

(圖源:網絡)

無筍不成春,我忽然很想念自孩提就刻印在我心上的那抹甘甜,決心網購一批鮮筍。然而長途的舟車勞頓,即使有保鮮手段,等到貨時,眼前一根根猶覆泥土的筍,仍有幾根已經出青。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抱著懷疑的態度試了盒馬的鮮筍。在欣喜之餘,又不免訝異於其能維持筍之鮮嫩的能耐,想來也是費盡了心思才留存住那獨屬於泥土才能涵養的芬芳。

 跟隨春天的腳步,好好吃上幾頓筍

然而,終究是憶起那年春天鮮嫩爽脆的筍,說不清那種難忘的鮮美,是不是時光加的濾鏡。年年歲歲筍相似,那年陪在身邊一起吃筍的人卻不見了。可見,筍比人長久。

「 作 者 簡 介 」

廖莎莎,北漂臺灣姑娘。擁有日語翻譯,山嶽嚮導,圖書館員各種資格證的斜槓青年。上過電視,扛過重擔,喜歡生活各種驚喜,曾獲臺灣多項文學獎。微博莎事筆YA。

「 鮮 姑 有 禮 」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筍。留言說說你最愛吃的一道與筍有關的菜。鮮姑將從中選出3位讀者各送出一份《人間有味》欄目的周邊食材日曆。截止時間:2020年3月26日中午12:00。

「 徵 稿 啟 事 」

吃,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既要食之有味,也要食之有節。在盒馬這座鮮活的食物百科全書裡,一起感受二十四節氣中的食材之美,也探尋人與食物的美妙關係。在後臺回復關鍵詞「投稿」,即可獲取詳情,了解相關信息。

來稿郵箱:hemafresh@alibaba-inc.com

覺 | 線軸

— 尋找 · 更多美味 · 故事 —





— END —

相關焦點

  • 鮮掉眉毛!過了這春就沒這筍了,請珍惜鄭州春天第一鮮!
    其中有一樣菜對吃貨們來說是絕對不能放過的,那就是春天的筍,竹筍、蘆筍、萵筍·····真的是咋吃都好吃,鮮掉人眉毛!今日春分,更是個適合吃筍的日子,小微最近向幾位美食達人約了稿,看看他們都是如何花樣吃筍的~
  • 臺灣名菜 涼拌綠竹筍與白玉苦瓜 是今夏的絕妙好滋味!
    、清香鮮甜而被當成菜中珍品。臺灣地區盛產綠竹筍因其鮮嫩,口感極佳所以在臺灣料理中,總能佔有一席之地,每年初夏到盛夏是鮮筍上市的季節,也是我們品嘗竹筍的最佳時間。點擊下圖,進兩岸蔬果區煮綠竹筍時,可加入一大匙的白米同煮。白米含澱粉質,與綠竹筍同煮可增加風味且讓筍的色澤更好看、也更好吃。或是把洗米水倒一點進去,煮出來的筍就是甜的!或是添加米糠,因為米糠或生米上有一層酵素,會去掉筍的苦味,同時帶出它的甜味來。
  • 慈竹林裡的鄉愁(散文)
    在小鎮,富有智慧和創造的人們,從竹筍到竹子再到竹枝竹葉,把慈竹全都用到了生產生活中;而那一片片慈竹林,也為我單調乏味的童年平添了幾分樂趣。每年四月,一場春雨過後,在地裡蓄積養分已久的慈竹筍搖搖晃晃,探頭探腦衝出地面。一個個筍殼略顯泛白的慈竹筍,隨著氣溫的回升,不出半個月,就有30釐米高。那時,是慈竹筍最鮮最嫩的時候,正好吃筍。
  • 涼拌竹筍
    1將帶泥的野生竹筍洗淨,用小刀從筍尖往筍根方向縱向劃一刀,便可輕鬆將竹筍硬殼剝除,將筍切條片狀備用;鍋內坐水開煮,舀一小匙白糖入鍋攪勻
  • 它是春天「菜王」,松江人都愛這口鮮!
    春筍的最經典做法無疑就是和鹹肉搭配了,讓春筍的鮮嫩和沉澱了一個冬天的肉之腴美搭配在一起,相互借力。燉煮鹹肉春筍耗費時間,但又極其省心,小火煨著砂鍋,緩慢地燉著……最後揭開鍋蓋那一刻,滿屋的鮮香味,是這個時節給予舌尖最好的饋贈。
  • 臺灣鬼才作家司馬中原散文集:《握一把蒼涼》
    【內容簡介】    司馬中原作品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為背景
  • 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中新社泉州1月6日電 題:「90後」眾籌拍臺灣老兵電影 欲還原祖輩兩岸鄉愁故事  作者 廖靜  「我的曾外祖父是一名赴臺的老兵,而我的曾外祖母在老家等待了一輩子。」1995年出生的傅博,來自福建晉江,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的他正著手拍攝一部臺灣老兵的劇情短片,欲還原包括自己曾外祖父在內的一個特殊群體的鄉愁故事。
  • 香椿芽的鄉愁
    現在,每到陽春三月我必去邵萬生包一枝香椿頭回家,家人不愛,我樂得獨享。上周末,我去家附近一家無公害蔬菜專賣店買了一把香椿芽。回家將香椿芽整理一番,切成細末,再取一把新鮮小蔥,切成蔥珠。不過到了吳江才知道,沈家香椿芽拌麵只是小打小鬧而已,吳江賓館年度春季菜品鑑活動上,國家級烹飪大師徐鶴峰先生做了幾道以香椿芽為點睛之筆的珍饌,將「樹上鮮」獨特而孤傲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令我大開眼界,啟發多多。一道是香椿醬蜆肉燻整塘。整塘,就是用整條塘鱧魚做成的燻魚,頭尾俱全,外形美觀,風味獨具,無疑是蘇幫燻魚中的極品,一年之中也就是這段時間有,每位一條的規格,相當的奢華。
  • 人間至鮮,竹筍燉雞
    和雞肉一起燉湯,鮮甜美味,原汁原味。「無雞不成宴」,那麼過年是一定要吃雞的,「雞」取「吉」的諧音,代表生活吉祥如意。今天小編就來教你怎麼用雞和竹筍變出一道美味佳餚來。竹筍燉雞↓↓↓燉出一碗好的竹筍雞湯,好的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雞作為湯的主材,富含豐富蛋白質,其脂肪中含不飽和脂肪酸,故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較好的蛋白質食品。對體質虛弱,病後或產後用雞肉或雞湯作補品食用更為適宜。
  • 今夜 剪一截西窗殘燭 擷一把杏花釀成新酒 獨飲無處安放的鄉愁
    殘冬寒冷的陰謀聞驚雷而亡楊柳還慶幸去年儲蓄了一縷春光這個困頓的春天卻有點悠長稿紙沒了才發現寫了太多的憂傷幸好到清明時節對春天已經詞窮>《春深花依舊》從他鄉到故鄉的路隔著余光中《鄉愁》的距離思緒反覆向來時的方向眺望遙想春深時刻故鄉的花香杏花村的杏花依舊
  • 線上論詩,以文會友——文成臺灣詩人互寄鄉愁情緣
    鄉愁余光中,詩夢留文成。12月21日,在劉伯溫故裡文成,華夏第一瀑源發地溫州市文成縣百丈漈鎮下石莊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正在舉行。通過連線兩岸詩人,以詩歌的名義,以文會友,共敘鄉愁,同系情緣。
  • [鮮竹筍的處理及做法]新鮮竹筍怎麼處理 剝殼保存方法全公開
    一般是先將毛筍一切兩半(從根部的中心軸下刀,切到尖部的中心軸),兩半後,你能從切面中看到一層一層的筍衣,左手拿住根部,右手揪住切面的一側向下扯,一下子就能將所有筍衣剝下,然後用刀子將竹節和根部的硬皮和硬跟去掉,就整理好啦。竹筍,因為比較細,而且筍衣也很嫩很少,所以不用切開,直接一層一層撥開就可以了。根部也要去硬皮哈。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臺灣小吃雖然有數百種,但能獲此殊榮的只有滷肉飯一家。 不吃滷肉飯,就算沒到過臺灣。臺灣社會、經濟在三十年前發展變緩,所以即使到現在,小吃攤也沒有多大變化。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作家焦桐說:「在臺灣,有人煙處就有滷肉飯,很多人從剛冒出乳牙就開始吃滷肉飯,吃到滿嘴假牙還和它糾纏不休」。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知識 | 竹筍的營養價值
    竹筍自古以來就有著菜中珍品之稱,它是竹子的嫩芽,口感細嫩,味道清香,是很多人的最愛。
  • 買春筍,記得區分「竹筍」和「毛筍」,口感差別大,別再挑錯了
    雖說一年四季都有筍,但屬春筍和冬筍味道最佳,前者一般在每年3月初到4月底上市,是春天破土而出的筍,後者則在每年12月初至次年2月底上市,是冬天收穫的埋在土裡的筍。說到竹筍,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是竹子的幼芽,所有竹子上都會有竹筍。這些竹筍中包括了可食用的蔬菜型竹筍,以及不可食用的竹筍。
  • 【舌尖上的樅陽】竹筍炒臘肉
    老翁背著竹筍回家,放到院內的石桌上,雞,犬,鵝,鴨聞筍的氛芳,圍著石桌轉,大黃貓乾脆跳到石桌上,在竹筍上嗅來嗅去,一副饞涎欲滴相,此時,老翁喚啊婆來幫手,剝去竹筍的外衣,露出又白又嫩、如羊脂白玉般的筍體,再把白玉般的竹筍焯水後準備曬筍乾,阿翁又對阿婆吩咐道:今天中午先用新鮮竹筍炒臘肉解解饞。
  • 泡幹竹筍,怎樣能快速泡發?學會這兩招,又快又發,竹筍香軟鮮香
    我家在秋天的時候,也會參與把食材曬成幹的活動,我家最常做的就是幹竹筍,因為秋天是吃竹筍的好季節,家人都比較喜歡吃,所以我家每年這個時候會製作很多幹竹筍,保存著慢慢吃。幹竹筍的味道很鮮香,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泡發!之前不懂的時候,泡發竹筍只用清水浸泡,浸泡幾天都沒有浸泡好,特別耗時。當時一度想要放棄吃幹竹筍,但是後來我和朋友聊起此事,我從她那裡學到了浸泡幹竹筍的最佳方法。
  • 周末菜譜,鮮竹筍炒肉,百搭的竹筍,配什麼都鮮美可口,動手吧
    鮮竹筍炒肉春筍做法很多,可謂「葷素百搭」。春筍與各種肉類一同烹飪,味道就顯得更加鮮美,無論炒、燒、煮、煨、燉皆可。鮮竹筍含水量高,毛竹春筍含水量為90%,冬筍為85%,屬鮮嫩食品,不耐貯藏和長途運輸。竹筍不能生吃,單獨烹調時有苦澀味,味道不好,但將竹筍與肉同炒則味道特別鮮美。竹筍可做湯,也可燒菜,能做出許多美味佳餚。如竹筍鯽魚湯,竹筍燒豬肉,竹筍煮白粥,現在還把竹筍製作成筍乾、玉蘭片及罐頭等。立春後踩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餚之一。又被稱為「山八珍」。
  • 春天,在臨海就是吃筍的時節!各種竹筍的經典做法,趕緊來學
    春季是竹筍最好吃的季節。春雨過後,春筍紛紛破土而出,筍為蔬中珍品,脆嫩味美。筍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胺基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春季多食竹筍可降低體內過剩脂肪,促進腸胃蠕動,對緩解便秘大有益處。竹筍的吃法很多,素有「葷素百搭」的盛譽,它與各種肉類烹飪,鮮味滲透厚質的肉中,使肉吃起來口感也更加鮮美。筍的做法很多,炒、燒、煮、煨、燉等皆可。現在就給大家分享幾種竹筍的經典做法,趕快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