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的朗讀音頻
街子四月的天,美得有點不像話,只需舒眉一展,便亮了眼眸,迷了心尖。
如此春光,讓我如何辜負得起?
聖賢孔明有「不負春光不負卿」的情懷,小胡也有「千萬留春住」的心思,最關鍵的一點還是:我欠了閨蜜們一次約會。
瑞龍橋駐足遠觀
先要每個人給點提議,琳琳建議雨後登樓看山,妞妞中意柳蔭堤畔閒行,袁袁贊成客至汲水烹茶。
烹茶?好啊!四人齊聚,閒聊,品茶,靜心,養性。
袁袁不缺茶(無茶的主人),我們本想蹭她的功夫茶,她卻來一句:想喝茶?採去。
妞妞問:什麼茶?哪裡採?——「對門山的永康茶。」
說到這個永康茶,這裡還有一段輝煌的歷史:
明代茶馬古道地圖
街子在明代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蜀王府在街子設茶馬司(這個官署衙門統管茶馬交易中各環節的具體事宜)。
作為茶馬古道的一個驛站,青城山的茶和街子特產的永康茶便成為這條路上的重要商品,一直到清代,這裡都商賈雲集,茶品也聲名遠播。
一早八點,女生們便相聚於無茶,嘰喳嬉笑著向對門山(因為家家戶戶打開門便可看見山,所以本地人都叫「對門山」)進發——
層巒滴翠春光好
沿著味江,經過碼頭,穿瑞龍橋,我們便到了山腳。
抬頭看去,骨碌碌撲進懷的除了翠滴滴的綠還有一幕幕的回憶:
山光撲面因朝雨
兒時和院裡的女娃茅草荒裡尋蕨菜,摘野果,割牛草,搞野炊。
那時的趣事啊至今談起仍是意興盎然。
所以,每次親近大山,心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和興奮。
山腳有一戶農家,簡易搭了幾間瓦房,墾了一壟菜地,養了些土雞,日子過得倒是有點「閒雲野鶴」的感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問明來意後,便跟我們指了一塊地,說:那裡的茶茂盛得很。
「採茶女」們便像尋找吃食兒的鳥兒,嘰嘰喳喳,各自尋找自己的領地去了。
果不其然,四月採茶正當時,又是空山新雨後,採茶之候,貴及其實,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此時剛剛好。
摘茶人自忙
好的不僅是茶,還有泅泳在氤氳靈山間的美人——身著各色衣裳的姑娘們,斜掛茶簍,雙手翻飛在片片嫩葉間,笑聲不斷,意趣盎然。
清明時節採茶忙
採著採著,琳琳便開始唱起了《茶山情歌》來,她唱,我附和,唱到一半,我們就忘詞了,然後一陣停頓之後,大家便大笑起來。
隱約間,便聽到不遠處的河對面有吆喝的聲音,沒對誰,只是那麼清脆的幾嗓子。
我們便不由自主地附和了幾句:「喂,採茶咯,快來採茶咯!」
對面還真應了一句:「哦,來咯。」姑娘們聽到應答聲,都好興奮。
十指尖尖採茶忙
不一會兒我們便採滿了一個小背簍。好了,今兒四人份的茶夠了,打道回府烹茶去。
一路雀躍著歸去
烹茶是個技術活,袁袁是個資深茶藝師,她說,現在還不能喝到永康茶,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
我們還僅僅是完成了制茶的第一步:採青,接下來還需要萎凋(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水分),發酵(讓茶葉從菜香轉化為花香、果香的過程),殺青,揉捻,乾燥,最後才能沏茶,品茶。
此次烤出來的成果
這忙活了大半天,總也不能敗興而歸吧?
鄭板橋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因茶,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看來,這茶啊,今兒我們是蹭定了的。
袁袁說,給我們來一款上好的武夷山正山小種吧,據說小平同志的女兒鄧琳最愛喝這款茶了。
吟詩不厭搗香茗,紫泥新品泛春華。
看來,上午咱沒白忙,享享口福吧。
那就開啟「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的模式吧——
喜歡茶的朋友,可以去真武街92號找她,記住喔,店名叫:無茶。
-背景音樂-
劉珂矣《如是》
-文章作者-
小 胡
-現場攝影-
張藝瀟
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可關注
別忘了點讚支持小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