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種冷叫做冰欠,有一種溫暖叫做熱和。
四川人習慣把暖和說成「熱和」(讀作ré hō)。乍一聽「熱和」這個詞似乎比「暖和」要更溫暖一點,是「溫暖以上,炎熱以下」的感覺。
一到了冷天的時候,「熱和」這個詞在四川出現的頻率就特別高。
你遇到了不太熟的人需要寒暄,最穩當的話題就是聊下天氣,這時候就會說上一句「今年冬天不像往年那麼冷,熱和多了。這12月份了我還沒穿秋褲。」
幾個朋友小聚在商量晚上吃啥子,這時候你就可以提議,「晚上去吃火鍋或者羊肉湯嘛,吃了熱和」。這個「熱和」的提議除了長口腔潰瘍的人,多半沒人反對。
每年一到天冷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就想起李老師的一個段子,「天冷了個人早點回家,有婆娘的抱婆娘,莫得婆娘抱暖水瓶。」
天冷睡覺為啥想找個東西來抱著,還不是為了圖個「熱和」。在四川,天一冷就有無數的東西想吃,同樣也是為了找個「熱和」。
街邊的烤紅薯,小店的羊肉湯,家裡的連鍋子,當然還有繞不開的火鍋。
冬天稍微加個班,出了公司大門天都黑完了。當你飢腸轆轆的走出地鐵口,聞到空氣中飄來一股若有若無的香甜味。這股香甜味是烤麵筋,手抓餅都壓制不住。這股香甜味使得你快步走到攤子面前,稱上一個烤紅薯。
當這個沉甸甸的烤紅薯捧在手裡時,就暖到了心尖尖上。一口咬下去,軟糯香甜的紅薯讓人感覺到從內到外的熱和。
一到冬天,四川的大街小巷就冒出了很多新開的羊肉湯館子,那些老牌的羊肉湯店更是不愁生意。川人吃羊肉的風潮一般從立冬這天開始,直到冬至這天達到高潮。不管平日裡吃不吃羊肉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都要湊熱鬧來一碗熱和的羊肉湯補補。
一碗熱和的羊肉湯下了肚,周身起了毛毛汗,舒暢無比。這時候夾上一筷子羊肉羊雜,在豆瓣醬碟子或者腐乳碟子裡裹上滿滿的味道,放進嘴裡慢慢咀嚼。羊肉和蘸碟的香味充盈了整個口腔,最是滿足。吃完之後燙傷一盆子豌豆尖,再喝上一碗羊肉湯收尾,真是周身都熱和了。
如果要問我四川冬天最「熱和」的菜是啥子,我會首推連鍋子。
我一直認為連鍋子就是一道典型的「懶人菜」。不用加特別的佐料,充其量加點蔥段和老薑去腥調味即可。切好的豬肉和蘿蔔一起倒進去煮,煮好了甚至連鍋一起直接端上桌,根本不用費啥子事。
連鍋子的味道很是家常味,但是最耐吃。
天冷的時候,忙完一天的「活路」,到家吃上一盆熱氣騰騰的連鍋子。吃上一片水靈靈,甜眯眯的蘿蔔,加上一片肥瘦相間的白肉,熟油海椒碟子裡面打個滾,放在嘴裡細細咀嚼。
耳邊若是再有爸媽在絮絮叨叨的叮囑,亦或是么兒的喧鬧聲,這真是從身上熱和到心裡。
在四川,「熱和」不僅是吃出來的,也是「擠」出來的。
不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擠熱和」。
四川人嘴裡的「擠熱和」你可以理解成人擠人的打堆堆。比如早高峰去擠公交車,車上人挨人,面對面,擠得上不去下不來。這時候就會聽到公交車師傅說。
「往裡面走嘛,不要在門口打堆堆,擠熱和。」
四川人歷來都喜歡「擠熱和」。
如果你下午走到四川哪個公園附近,就能看到一堆堆的人圍在一起玩棋牌。鬥地主的人多,打長牌的人少,偶爾可以看到一兩個下象棋的。不管哪個攤攤周圍都站了幾個抱膀子的,熱門的攤攤周圍還裡外圍了兩三層。
有句俗語叫做,觀棋不語真君子。這些看熱鬧的人大多都抱著膀子在旁邊看。有人站在一方後面嘴裡默默地念叨著,估計心裡在默,如果是我開始要出啥子牌。要不然心裡頭就在罵,「這個龜兒打得啥子牌哦,要不是今天老子出門「子彈」沒揣夠,絕對坐上去大殺四方。」
在有些老四川人嘴裡,「擠熱和」也有佔便宜的意思。
比如哪天某個商場開業搞活動發雞蛋,排了很長很長的隊伍。站在隊伍裡面的孃孃就可以說。
「今天來擠熱和的人太多,不曉得領得到幾輪。」
再比如說,有段時間「砂鍋串串」和「小郡肝串串」很是流行,市面就出現了一堆來「擠熱和」的人。有次吃飯的時候我就聽到有個老闆在抱怨,「市場就那麼大,啥子都跑進來『擠熱和『,搞得稀飯錢都賺不到了。」
不過我覺得「擠熱和」還不是最惱火的,我覺得最惱火的是「沒揣熱和」。
啥子意思呢?
在四川,如果一個男人一個月賺一萬八,你不要覺得他過得瀟灑。他到手的永遠只有一千八。如果你和四川男人混熟了,你不要問他給自己留好多工資,你應該問他每個月領好多生活費。
如果你要問四川男人在家裡的地位,他會憂鬱地點上一支煙,然後無比惆悵地說道。
「大概就是母系社會的樣子。」
如果你要問四川男人為啥子最惱火的是「沒揣熱和」,他會長嘆一口氣告訴你。
「工資剛發到手,還沒揣熱和就莫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