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蔓延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汙染,pH值小於5.65的降水叫酸雨。目前,全世界酸雨危害非常嚴重。美國五大湖地區工業汙染造成的酸雨,對美國和加拿大邊境地區的森林和野生生物的嚴重破壞和損害,成為美加雙邊關係中的一個難題。西歐酸雨對北歐的危害,已經成為歐洲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我國的酸雨狀況也令人擔憂。在80年代,中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西南地區,酸雨區的面積約為170萬Km2。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的面積擴大了100多Km2。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在已成為全國酸雨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平均降水PH值低於4.0,酸雨頻率高達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地區。可見,我國酸雨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目前仍呈逐年加重的趨勢。
酸雨主要是破壞森林和水域,造成土壤的酸化、肥力減退、河湖酸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酸雨滲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汙染地下水。此外,酸雨還會腐蝕建築物和金屬材料。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大氣無國界,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採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聯合國多次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酸雨問題。許多國家把控制酸雨列為重大科研項目。全世界已有40多個國家通過有關汙染限制汽車排汙。1993年在印度召開的"無害環境生物技術應用國際合作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預防、阻止和逆轉環境惡化,增強自然資源的持續發展和應用,保持環境完整性和生態平衡的措施。專家們認為:利用生物技術治理環境具有巨大的潛力。煤是當前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煤中含有硫,燃燒時放出SO2等有害氣體。煤中的硫有無機硫和有機硫兩種。無機硫大部分以礦物質的形式存在,其中主要的是黃鐵礦(FeS2)。生物學家利用微生物脫硫,將2價鐵變成3價鐵,把單體硫變成硫酸,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日本中央電力研究所從土壤中分離出一種硫桿菌,它是一種鐵氧化細菌,能有效地去除煤中的無機硫。美國煤氣研究所篩選出一種新的微生物菌株,它能從煤中分離有機硫而不降低煤的質量。捷克篩選出的一種酸熱硫化桿菌,可脫除黃鐵礦中75%的硫。據1991年統計,捷克利用生物技術已平均脫去煤中無機硫的78.5%,有機硫的23.4%,目前,科學家已發現能脫去黃鐵礦中硫的微生物還有氧化亞鐵硫桿菌和氧化硫桿菌等。日本財團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最近開發出的利用微生物膠硫的新技術,可除去70%的無機硫,還可減少60%的粉塵。這種技術原理簡單,設備價廉,特別適合無力購買昂貴脫硫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使用。生物技術脫硫符合「源頭治理」和「清潔生產」的原則,因而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