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雨,我就不敢上街,擔心淋多了酸雨會禿頭,現在總算沒有那麼擔心了」,聽到深圳從重酸雨城市中「除名」,深圳白領陳小姐放下了心頭大石。
「九個城市八個酸」,三年前,人們如此形容珠三角酸雨汙染的嚴重。而在最近省環保廳發布的2011年上半年全省環境狀況公告中,珠三角的重酸雨區僅剩下佛山、肇慶,另兩個戴上「重酸」帽子的城市為清遠、韶關。
公告顯示,全省酸雨頻率為37%,半年來下降了9.5個百分點,降水質量有所提高與空氣品質改善密不可分;半年來全省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9.5%,與去年同期相比,優良總天數有所增加。
但細心的人們發現,在珠三角酸雨持續減少的背後,一向青山綠水的粵北等非珠三角地區,酸雨卻有增加的趨勢。「酸雨是否隨產業轉移到了非珠三角地區」的質疑一時也甚囂塵上。權威專家分析認為,目前並沒有證實兩者有必然關聯,但從酸雨流動輸送的特性以及各地機動車汙染增加的情況看,酸雨的治理各地既要掃好門前雪,各市間也應建立聯防聯控的機制,並全省一盤棋統籌考慮產業布局,謹防「汙染隨產業轉移而轉移」的說法從擔憂變成現實。
兩年來穗深相繼「脫帽」「我省的酸雨變"淡"了,也變少了,降水質量有所提高,這在珠三角尤為明顯。」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2010年,下雨一度是全省最酸的廣州,成功摘下戴了十年的重酸雨區帽子。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在2009年就告別重酸雨區。去年在重酸雨上再度上榜的惠州,半年來酸雨頻率銳減57.1%,最近,深圳空氣品質創下十年來最好,上半年,深惠兩市也同時脫離「重酸」。
有意思的是,廣州從亞運舉辦的2010年開始脫離重酸雨區,深圳在大運會舉辦的2011年「摘帽」。「這並非巧合,而與兩市為承辦好兩大運動會近年強力推進環境汙染控制有關」,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省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鍾流舉說,從2004年廣州申亞成功後,就開始進行工業脫硫降氮脫硝以及油氣回收,開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氣汙染綜合整治工作。而深圳也趁承辦大運會之機,推進電廠汙染治理和工商業鍋爐汙染治理,僅馬灣電廠脫硫治理後年削減二氧化硫就達4.2萬噸,改裝低氮燃燒器後氮氧化物削減8000噸。此外,兩地還加強機動車汙染控制,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汽車。
這些舉措並不局限在穗深兩市。今年來,環保部門實行了大運會空氣品質保障聯防聯控措施,以深圳為中心,劃定了核心控制區域、重點控制區域、加強控制區域,範圍基本涵蓋整個珠三角,「這有效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空氣品質改善。」
三年前,珠三角仍有十場雨八場酸的說法,如今該區域的酸雨頻率47.8%,多年來首次降至不足一半。與珠三角酸雨持續衰減相對,非珠三角地區的酸雨卻似乎有抬頭的趨勢,這種現象已經在網上和學界引起了關注。
酸雨從珠三角轉移?網友們發現,與以往珠三角城市佔酸雨大頭相比,今年4個重酸雨城市中有兩個來自粵北,還有一個為靠近珠三角核心區的肇慶,「這些地方以往給人的印象都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現在成了重酸雨區,是否與近年大力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把酸雨也轉到了珠三角外?」而更有網友留意到,四個重酸雨城市都是在珠江西岸以及上遊,且沿北江分布,「這是否也暗合酸雨轉移的路徑?
本報記者仔細查閱去年與今年上半年廣東酸雨情況對比發現,四個重酸雨區中,肇慶的酸雨頻率從去年80.6%降至41.4%,減少了39.2%,佛山從87.5%下降到67.6%,減少了19.9%。而韶關和清遠酸雨頻率則雙雙突破80%,其中今年新列入重酸雨區的清遠,半年來酸雨頻率從22.2%激增至 83.3%。2011年比2010年酸雨頻率增加的6個城市中,非珠三角城市佔了4個。
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認為,重酸雨區集中在珠江的西岸,這與各地產業結構迥異有關,「珠江西岸與東岸發展差異較大,東莞很多外資企業,生產以組裝型為主,而西岸的佛山是以傳統工業製造為主,而且轉移出去的大多也還布局在周邊地區」,汙染源沒有太大變化。而廣州、深圳近年來都轉型淘汰傳統工業,發展高科技、低能耗產業,才有了如今的改觀。
對於酸雨是否隨產業轉移而轉移的說法,鍾流舉並不認同,酸雨的成因比較複雜,既有本地汙染排放的因素,也有周邊風向、雨量大小的因素,從目前的數據上,並不能支撐產業轉移把酸雨也轉移的說法,而酸雨出現主要涉及是空氣的流動,與北江的走向也沒有聯繫。「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全省仍有17個城市出現過酸雨,佔77.3%;受到酸雨汙染的城市有11個,佔全省的50%,廣東的酸雨仍然比較多。各地治理酸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否已完全達到老百姓的期望?這可能又是另一個問題」。
自身之過還是鄰居惹的禍? 這些重酸雨城市的酸雨到底來自哪裡?近年來相繼榮獲「宜居城市」、「中國十大綠色生態城市」稱號的清遠,上半年卻首次躋身全省酸雨最高頻率的地區,清遠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不能完全歸咎到本地,「酸雨是一種區域性現象,它和出現地本身的空氣品質並非完全對應,酸雨的源頭可能來自其他地區。」
該局提供的監測數據顯示,去年清遠市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Ⅱ級標準,清遠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的比例為98.3%。2011年上半年,清遠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的比例達到99.4%。
「但酸雨頻率卻比較高。酸雨前體物在大氣中可停留多天甚至幾個星期,在氣象因素的影響下,可隨風遷移至上千公裡以外,因此受酸雨汙染的地方並不一定是酸性汙染物質產生的地方。」
類似觀點也出現在另一個重酸雨城市肇慶,當地曾於2007年、2008年、2010年 「戴帽」。肇慶環保局負責人今年曾向媒體表示,周邊珠三角核心區的影響是肇慶城區酸雨頻率出現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肇慶三面環山,受熱島環流和山谷風的影響,外圍大氣汙染物會輸送到市區,肇慶常年盛行風向以偏東風為主,地處珠三角核心區的下風向,位於肇慶東部的發達城市空氣汙染物極易向肇慶擴散。」
不過鄰近肇慶,身處珠三角核心區的佛山也有自己的說法。佛山市環保局局長霍錫淮在上月與網民在線互動時表示過:佛山的酸雨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的汙染物,目前來講還沒能具體弄明白。這是區域性的問題,要從區域性來解決。「佛山周邊包括肇慶都是酸雨比較嚴重的地區,這些我們也覺得比較糾結,肇慶的工業不是很發達。治酸雨還是要從區域性的角度進行整治,省裡面對酸雨的治理問題也是持這個態度。」
這幾年為了治理環境,佛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大批陶瓷、紡織印染、小火電廠等汙染企業,但重酸雨區的帽子卻足足戴了17年,不免讓人費解。
「在地圖上,除了肇慶位於佛山西面外,清遠和韶關都位於佛山的北面,佛山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東北風較多。也就是說,從清遠和韶關吹來的風,可能經過佛山。」
佛山市環保局另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空氣汙染是具有區域性的,「我們周邊一些城市也有大量的陶瓷、紡織印染企業,他們的治汙力度也影響到佛山的大氣水平」。
儘管各個重酸雨城市都聲稱遭受到周邊的影響較大,但環保部門此前的一份調查報告分析,酸雨是中大範圍的汙染物,導致產生酸雨的大氣汙染物,約70%應是由監測所在地城市產生排放的,而其餘30%則確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外地城市的空氣品質影響。
有不願具名的資深環保專家呼籲,城市應該多從自身找問題,空氣是四處流動的,只有各自搞好了空氣品質,整體區域的酸雨才會下降,「否則,誰也不能保證出汙泥而不染。」
汙染結構悄然改變,聯防聯控是關鍵從近年我省酸雨結構和分布已經出現的變化情況來看,不少專家表示,周邊影響並不能完全解釋問題的存在,各地也更應著力從自身找原因整治大氣汙染,並建立聯防聯控的機制,走出酸雨的困境。
鍾流舉表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兩大元兇。但目前燃煤燃油引起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顯著降低,氮氧化物佔酸雨的比重增加,這與各地機動車數量快速增加,對尾氣汙染控制不夠有關。
專家們的觀點也從各地的一些調查數據中得到佐證。上月佛山市環保局副局長呂丹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佛山中心城區的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已經佔氮氧化物總排放量的70%左右。「從酸雨成分看,佛山的降雨中硫化物比例在逐年下降,說明工業廢氣控制取得一定成效,而氮氧化物比例則依然上升,反映了石油類燃料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排放增多。」佛山市二氧化氮的濃度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2005年全市二氧化氮平均濃度為0.036毫克/立方米,到2010年已經上升至0.051毫克/立方米。
清遠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保持較穩定的趨勢。而最近幾年清遠市的機動車保有量卻快速上升,汽車尾氣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一位長期關注廣東酸雨變化的研究員認為,「影響一個地方的空氣品質主要是本地汙染源造成的,各地必須加大整治才是根本。還是應該各家自掃門前雪,不要僅看到別家瓦上有霜。」
早在數年前,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吳兌就呼籲在大氣汙染防止上,各地要實現聯防聯控。不久之後,省政府通過了《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大氣汙染防治辦法》,珠三角9市建立起對灰霾監測預警的聯防聯控機制。
與灰霾相類似,專家們認為雖然酸雨布局變化與產業轉移沒有必然關聯,但地理上的鄰近仍不排除有輸送的可能。環保專家、佛山市政協委員羅斌華也指出,在幾個重酸雨城市之間,可能存在一條「汙染輸送帶」,互相影響。「清遠、肇慶是作為佛山的陶瓷、紡織印染等重汙染行業轉移的地方,在地理位置上看,汙染物可能通過大氣在城市間輸送,造成各個城市環境汙染相互交聯以及多種高濃度汙染物在時空上的重疊,如果各地環保管制力度和企業的處理效果不好,就會對這片區域的大氣構成威脅」。
專家們認為,對灰霾聯控機制的成功做法以及此前的大運會空氣品質聯防措施,都可以借鑑到酸雨領域,從範圍上甚至可以從珠三角擴大到全省。「不僅在於空氣品質的監測,從產業政策、產業布局、準入門檻上就應該有統籌考慮,聯防聯控,哪裡保持生態、哪裡發展工業,要符合省主題功能區的統一規劃。」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一名資深研究員就舉例建議,「例如一些山區城市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環境能力、汙染驅散條件能否能跟上?同樣的工業,珠三角的工人可能熟練些、工藝先進些,對大氣的影響會低一些,但在承接轉移的地方,工人素質、生產工藝能否跟上,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企業加強培訓。總之,防治酸雨也要有上下一盤棋的思想」。
(責任編輯:UN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