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灰」持續減少,原因幾何——《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解讀

2020-12-11 中國氣象局

專家: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 張碧輝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年)》(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問:2000年以來,我國大氣環境整體呈現前期轉差後期向好趨勢,2019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主要原因是什麼?氣象部門發揮了什麼作用?

:黨中央高度重視大氣環境治理,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開展大氣汙染治理是大氣環境質量呈現向好趨勢的主要原因。自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各級政府通過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等舉措有效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促進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

以PM2.5重要前體物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為例,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後,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NO2對流層總量和SO2柱總量呈持續下降趨勢。

其間,各級氣象部門為大氣環境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務,在大氣環境治理規劃、空氣汙染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重汙染過程預報預測、重汙染過程預警減排方案制定、氣象條件評估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監測方面,氣象部門建設大氣本底站,提供長序列的大氣成分觀測,氣象衛星、雷達、地面觀測站組成的環境氣象立體監測網逐步開展精密監測。

在預報方面,氣象部門有短期逐小時氣象條件精細化預報、中長期預報、月季尺度的氣候預測。這些預報預測信息在大氣環境治理、重汙染防治決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評估方面,氣象部門既有綜合氣象條件的定量評估,也有針對關鍵氣象要素的具體分析。如《公報》裡2019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的綜合評估,以及靜穩天氣指數、吸溼增長條件、降水溼清除條件等具體分析。結合綜合評估和集體分析,可以比較完整、定量地得到氣象條件對大氣汙染形成的各個環節的影響情況,如通過對大氣汙染物本地累積和外來傳輸氣象條件評估,可以為當地大氣汙染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學支撐。

問:《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PM2.5平均濃度均有下降,這是為何?

:2019年全國平均PM 2.5汙染氣象條件較2018年偏差5.7%,主要表現為冷空氣活動偏弱、平均風速偏小、小風日數增多和有效降水日數偏少。在不利氣象條件下,2019年京津冀地區霾日數減少8.6天,PM2.5濃度降低5.7%,大氣環境持續改善。

這得益於各級政府對大氣汙染治理的高度重視,各級生態環境和氣象部門的通力合作。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分別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半月和月度業務會商制度,並針對重汙染天氣過程適時啟動應急會商和過程回顧總結;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聯合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開展第三方環境氣象評估,為當地政府改善大氣環境、應對重汙染提供了有力支撐。

問:2019年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影響酸雨汙染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大氣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經過氧化反應生成硫酸和硝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SO2排放量的增減變化是影響酸雨汙染變化趨勢的主控因子。2010年以來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逐年下降對酸雨汙染的改善也有較明顯貢獻。

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酸雨的形成類型亦有著一定差異,如工業化階段酸雨多以硫酸型為主,城市化階段的酸雨逐漸向硝酸型發展。比如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區域控制工業燃煤、供暖煤改電或燃氣等節能減排政策的大力推行,SO2排放量下降顯著;同時,汽車保有量增加,導致近年來氮氧化物對酸雨形成的貢獻超過了SO2,該區域酸雨汙染從20世紀90年代的「硫酸型」逐步向「硝酸型」轉變。因此,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嚴格控制電力、鋼鐵等行業的硫排放量,城市實行煤改氣或電,減少SO2排放,主要城市控制汽車保有量,逐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等等,都是降低酸雨汙染的重要措施。

問:2019年我國沙塵天氣過程較近五年平均情況明顯偏多,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春末(5月份)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偏多,二是新疆南疆盆地型的沙塵天氣過程偏多偏強。

2019年5月沙塵天氣過程數為5次,較近五年同期平均(2.8次)偏多2.2次,這主要是由於冷空氣大風活動頻繁,沙塵起沙和輸送的動力條件較為有利造成的。具體來看,5月我國中高緯地區環流形勢較前期發生明顯轉變,有利於北方冷空氣頻繁發生並帶來大風天氣。新疆、甘肅、內蒙古和寧夏等主要沙源地的五級以上大風日數比2018年同期多17.1%,較近五年同期平均偏多13.7%。

此外,2019年新疆南疆盆地出現了3次盆地型沙塵天氣過程,局地性較強,對盆地以外地區影響較小。近五年,新疆南疆盆地型沙塵天氣過程出現較少,僅僅2016年出現過兩次。

問: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環境治理方面,未來氣象部門將如何發力?

: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秋冬季不利氣象條件下持續性、大範圍霾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大氣汙染防治仍然任重道遠。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汙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條件是影響外因,也是現階段重汙染事件是否發生的關鍵因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將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

首先,加強跨部門合作,共同應對重汙染天氣。加強信息共享,完善聯合會商機制,實現數據互通、技術交流,充分發揮各部門優勢,進一步拓展研究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其次,在環境氣象方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在多源資料應用、臭氧和PM2.5協同控制氣象條件預報評估、大氣環境和天氣氣候系統雙向反饋機制機理、中長期環境氣象可預報性評價等方面加強科研攻關。

第三,聚焦大氣汙染防治科學施策、精準治理需求,努力提升環境氣象預報服務業務能力。在精細精準和延長時效兩方面下功夫,以精準預報為目標,為精準施策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以更長時效的預報預測服務為方向,為大氣環境治理規劃提供更加全面科學的決策依據。

相關焦點

  • 一分鐘讀懂《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那些乾貨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9)》。2019年大氣環境有啥變化?雖然2019年全國大氣汙染氣象條件偏差,但大氣環境持續改善。全國平均霾日數、霾天氣過程影響面積均較2018年減少,其中京津冀等區域霾日數和細顆粒物(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9年也成為自1992年有觀測記錄以來酸雨汙染狀況最輕的一年。
  • 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3個關鍵詞透視環境質量之變
    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世界環境日前夕,省生態環境廳發布了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公報顯示,去年我省在不利氣候條件影響下,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達到89.1%,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這是2016年大氣質量監測新標準執行以來,我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連續4年穩步增加。」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趙樂晨說。  此外,我省去年還新增遂寧、雅安、資陽、廣安、內江5個空氣品質達標城市。
  • 2019年湖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19年湖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0-06-02 04:1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國家氣象中心:把握一條主線 兩翼持續發力
    2019年,國家氣象中心落實中國氣象局《研究型業務試點建設指導意見》,確立「1+2+1」的總體思路,以發展核心技術為主線,以強化信息支撐和優化業務流程為助力,以完善機制體制為保障,有序推進研究型業務各項工作。
  • 霧霾成因分析
    排放到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氣等在在外光的照射下,發生一些列的化學反應形成複雜的混合物,當這些一次汙染物、二次汙染物的總量遠超環境承載力的汙染排放強度時則形成霧霾。研究顯示,大氣中PM2.5的主要化學組分包括:有機物質、硝酸鹽、硫酸鹽、銨鹽、氯鹽、痕量元素等。
  • 疫情下二氧化碳濃度仍保持創紀錄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當地時間11月23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突飛猛進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2020年,這種上升趨勢仍在繼續。
  • 《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報告2019》 在南京發布
    2020年12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事業發展諮詢委員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中國氣象服務協會、鐵塔智聯技術有限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多家單位聯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了《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報告2019》發布會中國氣象局原黨組副書記
  • 廣東發布2019年度環境狀況公報 PM2.5年平均濃度較2018年下降6.9%
    資料圖 新快報訊 記者黃聞禹報導 近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2019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公報》(下稱「《公報》」)。
  • 鬱昂:從物質流能量流分析初探北方秋冬季節霧霾成因 | 大氣汙染...
    (鬱昂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專家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摘要:霧霾在北方秋冬季節集中爆發。關鍵詞:物質流 能量流 鹽凝霾 產業結構 氨排放研究表明二氧化硫跟霧霾天數有部分的反相關性,最主要是重汙染天氣中硫酸鹽、硝酸鹽、氨氮的大量增加;歐盟的標準與美國標準及中國標準中關於氮氧化物的標準存在差別,歐盟2021年才執行150、175mg/Nm3的標準,除此之外CPM的標準在國內是欠缺的,我們認為這是在霧霾的形成原因中被漏掉一些因素
  • 陝西開展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大氣穩定度...
    昨日,由陝西省氣象臺製作的首期《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公報》對外正式發布。即日起,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省氣象局每天兩次開展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有效應對陝西秋冬季霾和空氣汙染天氣,促進全省氣象部門積極參與陝西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 蔣曉平/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02 11:56
  • 「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解讀,含固廢處理、海洋塑料汙染
    歷時5年完成,2019年3月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6》稱,「地球已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如果不採取緊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動來保護環境,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將日益受到更嚴重的威脅。」  而地球生態超載日也在繼續提前。2019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比以往時候來的都要早。
  • 專家:霧霾與健康的較量,需要每個人參與
    冬季來臨, 霧霾 圍城。呼吸也成為一種痛!從2013年開始,霧霾這個詞開始頻繁出現在大眾的面前。這一年的1月,4次霧霾過程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品質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 山東發布2019年水資源公報,平均年降水量偏少29.2%
    近日,山東省水利廳發布《2019年山東省水資源公報》,綜合性反映年度內水資源情勢,主要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水資源總量、蓄水動態、供用水量、耗水量等。根據《公報》,2019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58.9mm,比上年789.5mm偏少29.2%,比多年平均679.5mm偏少17.8%,屬偏枯年份。2019年全省水資源總量為195.21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19.66億m3、地下水資源與地表水資源不重複量為75.54億m3。當地降水形成的入海、出境水量為102.07億m3。
  • 江門市城區不利氣象條件下大氣汙染防控聯動工作機制(2020年修訂版)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江門發布《江門市城區不利氣象條件下大氣汙染防控聯動工作機制(2020年修訂版)》。全文如下:江門市城區不利氣象條件下大氣汙染防控 聯動工作機制(2020年修訂版)一、編制目的按照生態環境部《關於加強重汙染天氣應對夯實應急減排措施的指導意見》(環大氣[2019]648號)中「針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在重點時段對不同環保績效水平的工業企業
  • 2018年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出爐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張宏偉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中國氣象服務協會聯合發布《2018年中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年景公報》。公報指出,2018年,全國地面1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較近十年平均風速偏大,陸地表面水平面年平均總輻照量和固定式光伏發電年最佳斜面總輻照量比近十年平均值略偏低。  根據全國氣象臺站地面觀測資料,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統計分析了2018年我國陸地10米高度的風速特徵。
  • 工程院院士:霾造成的危害可將其定義為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由氣象因素、孕災環境、承災體三方面構成。天氣現象如風雨、雪霜、霧霾等,它們是災害的觸發因素;孕災環境主要指經緯度、地形地貌等;承災體主要指人和人造設施,三者共同作用才構成氣象災害。風雨、雪霜、霧霾等天氣現象不能等同於氣象災害本身。
  • 京張高鐵今年全線開工 計劃於2019年建成
    ■ 解讀  京張高鐵計劃2019年完成  記者:京張高鐵開工是否符合奧運會2020的議程?按照預定計劃,京張高鐵應該在2019年完成,它要同時服務於2019年在延慶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京張沿線還有3條道路通道,正在興建興延高速路。我們也在考慮怎樣讓這些交通基礎設施能更好為奧運舉辦服務,比如在道路上設置奧運專用道,在高鐵上設置為媒體服務的可移動辦公室、媒體專用車廂等等。包括京張高鐵、高速公路都是奧林匹克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體現。
  • 專家詳解霧霾天氣成因 PM10和PM2.5是首要汙染物
    其他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的監測點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氣品質超標。  監測總站數據顯示,顆粒物(PM2.5和PM10)為本周連續霧霾過程影響空氣品質最顯著的主要汙染物,以嚴重影響環境健康和環境能見度的汙染物PM2.5為例,上述城市部分點位的小時最大值達到900微克/立方米,超過空氣品質日均值標準(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並超過AQI日報嚴重汙染等級(500微克/立方米)的約一倍。
  • 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2020年第21期(總第1151期)
    2019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  實施《2019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通過落實「八大工程」63項具體任務,確保PM2.5濃度順利實現目標。全面深化各項大氣汙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