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味的念想,在有對比的時候,來得更加強烈。
比如在8月末的浦東,趁著早高峰前出門,所以,早飯是來不及吃的。
又因為趕著有事情,所以也不能坐定了吃個面、吃個餛飩什麼的。
只能找能快且能充飢的早點,
正對著地鐵出口,是一家賣飯糰的店鋪。想來也是很久沒吃粢米飯糰了,便不自覺地走了過去。
假如能知道後來的滋味是那樣的,當時我就應該收住這邁開去的腳步的。
飯糰,選的不是常見的白米飯,而是紫米和黑米,店家的原意大約是要精選食材、匠心鍛造的。
但是,若不夠用心,事多與願違。
且不說飯糰的輔料,也便是尋常的肉鬆、鹹蛋、油條、香腸、豆角等等。光是這看似創新創意的飯糰本身,紫米和黑米的搭配本身挺好,但是米飯過於粘軟,黏連一塊,以至於飯糰不緊實、米飯不香濃,而是水兮兮、淡悠悠的,敗人興致!
別看只是早點一樣,粢米飯糰要做出風味來,考驗功夫。
印象深刻的粢米飯糰,還要回溯到幾年前的學校門口。
因為是新校區,所以附近偏荒,早餐的吃食全靠一眾小販的買賣張羅。
每天早上,便有一個老太太,年紀也算不得大,也就是60左右吧,扎著白色帶有點舊意的圍裙,套著的袖套也是白中帶些微黃色了,但看得出來,洗刷得認真,只覺得舊,不覺得髒。
老太太三輪車的車廂裡,放著一個半人高低的小木桶子,箍著竹篾的箍圈,一個木頭蓋子,穿過圓心釘著一根橫檔,用作提持之用,木蓋設計巧妙,有小半扇有鉸鏈,是可以往上翻的。木蓋子上,還蓋著一塊大紗布,也是舊黃但乾淨的狀態。
老太太便是來賣粢米飯糰的,也就是只賣這一樣東西,你要是想要喝的,想要用來就早餐吃的東西,那你得去別的攤位看看。
你要是跟她說要買飯糰,人家先問你一句,要1塊的還是2塊的,對應的飯糰的米飯多少不一樣。
交代清楚,你便會看到她掀開紗布、掀起那活動的小半扇木蓋,要去抓挖桶中的米飯。
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團水汽從木桶中衝頂出來,要是冬日,那便是濃密、易辨的一個汽團,仿佛頂開木蓋,衝進冷空。
老太太的米飯準備是考究的,糯米和粳米的比例調和自不必說,軟硬幹溼也是恰到好處,不會讓飯糰過於黏粘在一起,也不至於飯粒散散落落,成不得飯糰。
老太太的米飯是打松攪拌過的,打松和攪拌是為了讓米粒快速接觸空氣,但又隨之疊埋在一起,不至於散逸太多的熱氣。
簡單的飲食,在細節處的上心,會讓吃食大不相同。
你會發現,這一桶米飯,看著光亮、油潤——是啊,那是仔細拌了豬油進去的,還有蔥花,細小綠翠,別是一種顏色。
燙熱的米飯,讓原本凝固的豬油迅速化開,浸潤米粒,增添香味;再加上木桶的密扣,也讓泡了豬油的米飯不會馬上冷卻。你要知道,豬油在冷下來之後的味道,實在是不怎麼樣,而且還容易傷了脾胃。
接下來便要選加什麼料了。
花生碎、豆乾末,還有摁得碎碎的油條末兒,你都不用選,自是標配。你要選的是希望夾在飯糰裡的料:肉鬆、鹹蛋黃、油條、香腸、酸豆角等等。
這些都是好東西,跟飯糰的搭配,風味不一,比如鹹蛋黃,那就是給飯糰增加鹹香味道了;加油條會有點幹,但是油條有嚼勁,也是很好的;酸豆角真是好東西,細碎的酸豆角末兒,能給飯糰帶來均勻和充分的鹹味……
還見過口味比較重的顧客,要加辣油,老太太竟也能實現,就把辣油塗抹在米飯上,捏團進去。
老太太便是在木蓋上,鋪好了方正的卷席,鋪上保鮮膜,給你現場卷飯糰。握捏之後,一般是長柱型的,你要是要圓糰子也能給你做,但是圓糰子不好咬食,你就想給你一個圓滾滾的蘋果,你怕是不好下口。
這一樣早飯,來得個磁實,你想米飯糰子又加了這麼多的料,你即便是老早就吃了,到中午也斷然不會飢腸轆轆的。這是一種有吃頭的東西。
現在想起這些個東西了。
也不知道,這個早餐攤和這個老太太,現在還在不在那裡?
講講時令,聊聊吃的,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