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小吃,一定要在街頭大嚼才有意思,比如粢飯糰。
老早的粢飯糰,都是白糯米,配料也簡單,油條、白糖、加點榨菜就是高級版本了。
不知從何時起,白糯米漸漸被淘汰,黑糯米變成了主角。配料也五花八門起來,裡脊肉、鹹蛋黃、肉鬆……花頭精著實不少。
揚州的小攤子如今越來越少,好在還有,比如市一中粢飯糰。我念舊,我喜歡小攤子上粢飯阿姨的粉白的小毛巾,包裹著飯糰,一裹一卷之間,都是煙火氣。
每吃一口飯糰,都要握一握再吃下一口,米散了,就不香了。
淡香的飯糰,再配上一碗豆腐腦,乾濕相宜,最滋味,最地道,是我最愛的CP。
家住東區,離市一中粢飯糰很近,到達時早上九點不到,阿姨說已經過了高峰期,現在都是零散的客人了。
一時有點懵,不知道點什麼配料,學著前面一位小姑娘,點了鹹蛋黃加油條。
一邊的不鏽鋼小鍋裡放了些基礎配料,有榨菜末、鹹菜末、芝麻糖……
小方巾上先鋪一層米飯、放上基礎配料、疊加配料(油條、鹹蛋黃、裡脊肉)
也有一些顧客點名要白糖版的粢飯糰,我以為粢飯只有鹹版的,我同事跟我爭執半天,說粢飯只有白糖的好吃。得,一個辦公室裡鹹甜之爭就此展開。
全部配料鋪好後,小方巾一疊一卷,兩頭再收緊,粢飯糰就做好了。
我沒有吃過白糖版的,味道怎麼樣你們要告訴我哈~
米飯的口感是我喜歡的,不太硬。
再咬一口,油條酥脆,蛋黃鹹香,每一口都長在我的喜好上。
阿姨說,現在受疫情影響,生意沒有去年好了。還是希望這樣的小攤子能繼續堅持下去。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去過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一樣的高樓大廈,一樣的車水馬龍。只有走在街頭小巷裡,樸素,卻有市井的熱鬧,每家每戶都靠的很近,有什麼事招呼一聲就行,是最有人氣的地方。
就如同這些小攤子,不大,卻很溫暖。它承載了很多人兒時的味道,隨著時代變遷,它們的身影卻越來越少見,每當它們再次出現時,熟悉的煙火氣飄然而至。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今日話題
我是堅定的粢飯鹹黨,少女品執著的認為粢飯只能是甜的,你呢?
歡迎在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