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準媽媽在懷孕後,經常被家人和朋友告知「這個不可以吃」、「那個不能碰」。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容易導致流產、胎兒畸形和影響胎兒發育等等。那麼,這些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為了寶寶的健康發育,準媽媽們真正應該避免吃什麼食物呢?
未煮熟的肉類
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產品和肉類,會增加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風險。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和弓形蟲等。
細菌和寄生蟲感染會引起腹瀉、嘔吐等症狀,導致孕婦身體脫水和變得虛弱;而有些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則可能會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威脅到胎兒的健康。因此,準媽媽在食用海產品或肉類時,應保證將其徹底煮熟,以殺滅細菌和寄生蟲。
此外,即使是已經煮熟的加工肉類,如熱狗和午餐肉等,在加工或儲存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被各種細菌感染,所以準媽媽在食用這類產品時仍需徹底加熱。
動物肝臟
動物肝臟富含多種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B族維生素、鋅和鐵等,在以前被人們認為是孕婦食譜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但是,孕婦攝入過多的動物肝臟,也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有研究發現,先天性畸形兒患病風險與孕婦過量食用動物肝臟有關。孕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容易攝入過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A過量會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有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因此建議孕婦少吃動物肝臟,以每周食用一次,每次控制在30~50克為宜。
汞含量高的魚類
魚類是優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Omega-3脂肪酸對胎兒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適合準媽媽食用。某些魚類由於食物鏈的富集作用或水體汙染的影響,其體內蓄積的金屬汞含量較高。
水產品中的金屬汞多數以有機汞的形式存在,如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種神經毒素,準媽媽在孕期攝入甲基汞會對胎兒的神經系統產生毒性作用,從而損害胎兒的大腦和神經發育。因此準媽媽應儘量避免食用含汞量較高的魚。
汞含量較高的魚有兩類:
一類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大魚,比如鯊魚、旗魚、箭魚、鯖魚、馬林魚和大眼金槍魚等;另一類是來自受汙染海域的魚類,如墨西哥灣方頭魚。
咖啡因
咖啡因作為一種興奮劑,能夠增加心率和神經的興奮性。同時咖啡因還是一種利尿劑,可以增加排尿的頻率而導致體液流失。所以,準媽媽在孕期應控制咖啡因的攝入量。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孕期過量攝入咖啡因會增加流產以及低出生體重兒的風險,因此建議準媽媽應限制每日攝入不超過200mg的咖啡因。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取決於咖啡豆的種類、用量以及衝泡方式,500毫升的現磨美式咖啡中大概就含有200mg的咖啡因。
咖啡因不僅存在於咖啡中,還存在於茶、可樂、能量飲料、巧克力等食物中,甚至一些緩解頭痛的非處方藥中。因此除了咖啡以外,準媽媽還要留意其他含咖啡因食物的攝入。
酒精
準媽媽在孕期應避免飲酒。因為準媽媽在飲酒後,血液中的酒精會迅速通過胎盤和臍帶轉運到胎兒體內,可能會損傷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
此外,孕期大量攝入酒精已被證明會顯著增加胎兒先天性缺陷、早產和流產的風險。因此,對於準媽媽來說,並沒有一個安全的酒精攝入量,避免飲酒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其實,孕期沒有特定的飲食禁忌,只需要避免食用一些可能會對胎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食物就好。
當然,對於準媽媽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保證一些必需營養素的攝入,才能孕育出健康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