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剛剛結束的2020深圳市公務員考試,與以往不同的是,共有5個職位定向港澳選拔,辦公地點集中在福田、羅湖、南山等市中心區域。
這是深圳市公務員考試首次有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參加,吸引力有多大?
根據報導,5個崗位共吸引446名港澳居民報名。
深圳對於香港青年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圖/光明網)
這次招錄,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等要求的落實落地。這對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融合、改變香港青年人對未來發展道路的抉擇、改善香港治理和促進社會穩定等,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當越來越多的港澳年輕人擁有了在內地體制內發展的機遇,橫亙在內地-香港兩地的「心理堅冰」,也將會迎來融化的契機。
開放黨務體現制度自信
這次深圳市拿出5個崗位招錄港澳籍公務員,除了金融、城市規劃、涉外人員管理、醫療監管等大家都比較理解的 「香港優勢項目」以外,福保街道辦拿出的「行政綜合」崗位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因為這個崗位的主要職責是「從事行政事務、人事黨務、紀檢監察、綜合調研等工作」。這是此次港澳居民競爭最為激烈的崗位,共有244人報考,可能最大的吸引力在於這個街道辦距離福田口岸只不過5分鐘的車程,乘坐地鐵回港十分便利。
對比其他街道辦招聘類似崗位的要求可以看出,從事黨務、紀檢等黨內工作,一般要求「擁護黨的領導,能夠自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較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作風正派,遵紀守法,未受過黨(團)紀、政務處分,無違法犯罪記錄」、「熱愛基層黨建工作」,以及「中共正式黨員或預備黨員,有基層黨務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等。
福保街道明月社區開展「七一」主題黨日座談會暨慰問活動(圖/福保街道辦)
這一次,能夠把這樣基礎但重要的崗位面向港澳居民開放,意味著他們將有機會從基層黨務入手,可以接觸到召開黨委會、組織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開展黨日活動等工作,對黨的領導、黨組織的運作等方面,有更深度的體驗和融入。這可以說已經不是一般的人才引進,而是深圳市作為先行示範區,已由政策開放走向更深層次的制度開放。
筆者感到,開放黨務等工作崗位給港澳居民,顯示出內地在制度自信方面更加鞏固。長期以來,一些香港人心中多少有些優越性,自認為香港的制度更加「民主」、更講「人權」,在媒體長期妖魔化宣傳下對內地制度充滿了偏見。但回歸23年來,經過深港兩地的直觀對比,不少香港同胞對內地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成了中西方制度較量的最新「舞臺」,中國的制度優勢得到充分體現。深圳方面已經有足夠的信心,認為可以將這些港澳籍公務員同化於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強化對內地制度的高度認同。
實際上,現在有大量的港澳居民在內地求學與工作,他們中有不少已和內地同胞並無太大區別。此次港澳居民進入黨務崗位,意味著今後他們存在追求個人進步、申請加入黨組織的可能性,也可能獲得內部的晉升,走上相應的領導崗位,深度融入內地體制。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評論稱,內地與香港是兩種制度環境,有不同的制度框架。對於香港報考者來說,了解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制度體制,包括這個體制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提升和學習的過程。
不過,在觀察者網報導此條新聞時,網友評論最多的就是「應該對這些人組織政審,別讓『黃絲』打入內地體制內」。看過香港電影《無間道》的都知道,從年輕時就打入對方內部,步下一些閒棋野子,在關鍵時刻往往能發揮「奇兵」作用。對此,確實要加強對這些人員忠誠度方面的考察考核力度,讓真正可靠的人去幹可靠的事。
「北上」與「西逃」的人生抉擇
這次面向港澳居民招錄公務員,還有一個重要考量,那就是給予香港青年更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對於人生的發展道路有更多更好的思索和追求。
香港本地市場體量小、資產價格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導致青年向上流動的空間也相對狹小。加之今年香港疫情一再反彈,政府頻頻出臺「加辣」措施對經濟摁下暫停鍵,經濟遭受重挫,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受到很大限制,可謂「百業不興」。統計數據顯示,香港7月至9月失業率為6.4%,創下近16年新高,每5人中就有1人失業。
既然留在香港難以尋覓發展空間,甚至連找工作都比較困難,那向外走就成了必然的選擇。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北上」、「西逃」兩條路徑。
選擇「西逃」的,大部分是「港獨」骨幹分子以及他們的堅定追隨者。他們頑固地反對內地,把未來押寶在美西方身上,即便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後依然沒有收斂收手,選擇出逃以繼續從事分裂破壞活動,在甘當美西方「打手」的不歸路上越陷越深。
今年以來,就發生了數起有案件在審的「港獨」分子棄保逃跑,以及「港獨」分子為逃避香港國安法而主動潛逃的事件,包括羅冠聰、陳家駒、黃臺仰、鄭文杰、劉康、朱牧民等。
亂港分子羅冠聰抹黑中國政府,鼓動「全球抵制中國應用程式」。
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潛逃到美西方國家,靠著前期在給美西方充當「打手」的收入維持生計,並時不時在網絡上發起捐款眾籌運動,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更是在丹麥一些政客的配合下,打著參加國際會議的旗號,偷偷跑到了丹麥。此外,還有一些「港獨」分子偷渡前往臺灣,「12逃犯」正是在逃跑的路上被內地警察捕獲的。
香港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在丹麥政客配合下潛逃丹麥。(圖/推特)
同時,還有一些香港青年人,根深蒂固地把去美國、英國等國家學習深造、工作生活作為人生最大的理想。在香港社交網站上,有留言者聲稱:「香港大學生優秀,可以到英美等國發展,英美等著他們呢!」有人認為:「大英帝國護照含金量高,走遍全世界……政商二三代,趨之若騖!」這也體現出長期殖民統治對於港人價值觀的深刻影響。
另一方面,選擇「北上」的,近年來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是內地對香港青年的吸引力、向心力在不斷上升,讓他們願意同祖國一同發展進步,把人生的未來坐標標定在內地。由此,可增強香港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堅固他們與內地青少年同是「一家人」的觀念。
香港《文匯報》援引在福建泉州華僑大學就讀港生劉源的話稱,今年剛好畢業,他曾參加過多次香港社團組織的內地交流活動,對於祖國有更深的認識,畢業後能留在內地發展是他的心願。而暨南大學畢業港生陳穎豪則表示,國內政策不斷放寬,能夠讓港澳居民報考公務員,就是真誠歡迎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的體現。
人事顧問蘇偉忠分析認為,過往都有不少香港年輕人上內地工作,不過多數供職香港在內地開設的分公司,或者一些貿易、商業公司等。對於此次深圳首次向港澳招聘公務員,他認為,主要看具體的薪資待遇是否具有吸引力。實際上,深圳公務員20萬人民幣左右的年薪,對於大學應屆畢業生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筆者感到,吸收港澳居民進入公務員隊伍,能夠形成一個巨大的磁力場,吸引更多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港澳優秀青年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道,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這也有利於在香港社會內部鼓勵愛國愛港力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國家治理香港的決定力度和給與的政策扶持,從而選擇堅定配合「香港國安法」施行,與「港獨」勢力進行堅決鬥爭,驅趕香港天空中的霧霾,推動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
大灣區深度融合勢不可擋
這次面向港澳居民招錄公務員,也體現了大灣區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在這方面,深港兩地政府都在積極作為,想方設法提高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前段時間,深圳市出臺《關於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的若干措施》,涵蓋港澳居民在深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4個方面,總共18條。其中,學習方面有6條,就業方面有3條,創業方面有4條,生活方面有5條。在政策力度上,將努力實現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其中與深圳戶籍市民同等待遇有4條,略優於市民待遇的有7條。這也就意味著,以後港澳居民在深圳發展和生活,將會更加便利便捷。
深圳發布便利政策18條措施(圖/南方Plus)
深圳拿出的最新政策,是從明年開始,舉行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港澳居民可以選擇在大灣區城市考試,獲得在區內當執業律師的資格,目前已經開放報名。這一政策,有利於減少跨境開展經濟活動的法律成本,同時促進了法律專業人才的流動。
原香港律師會會長蘇紹聰評論稱,近年來兩大法系彼此學習優點,內地與港澳法律人士交流日益頻繁,為港澳律師進入內地執業創造了優良條件,港澳律師應藉此契機親身了解內地司法制度,深度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中來。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前段時間發布的施政報告中,也把促進大灣區建設作為一個重點內容。報告中提到港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補貼大灣區的僱主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工作。隨後港媒援引消息稱,上述計劃中,一般職位月薪最低為18000港元,津貼為10000港元。
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發布2020年施政報告。(圖/新華社)
林鄭稱,自己很喜歡年輕人,希望給予他們更多發展機會。她表示,香港面對經濟困難,要看到哪裡最有潛力,相信全世界也沒有異議,亞洲地區的發展潛力大,國家是發展引擎,香港得天獨厚,擁有「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可以分享經濟成果。
11月份,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宣布,正式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形容,大灣區是香港的寶庫,能提供很多土地和人才,香港亦有不少優秀學者,希望未來能夠透過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加強兩地合作,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科創產業,同時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當然,並非所有的香港人都樂見大灣區的融合進程。在林鄭參加電臺節目宣傳新的施政報告時,有一名聽眾打進電話,居然聲稱,栽培香港青年要10多年,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理應留在香港「發光發熱」,而不是「送去其他地方(指大灣區內地城市)做開荒牛!」該名聽眾還聲稱:「我看不到一個地方,會將自己最重要的資源、最重要的未來,送去另一個地方發展!」
而對於內地居民來說,一旦為了吸引人才而給予港澳居民太多的政策傾斜,也會讓他們有「不公平」的感受,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實際上,在深圳有不少人只是因為在香港出生而獲得永久居民資格,他們從小在深圳長大、求學,與本地人並無二樣,如果因為一張「出生紙」就擁有了更多的機遇,也確實有不公平的嫌疑。
這些都說明,融化在粵深港之間的「心理堅冰」,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施策。但向前看,大灣區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今後出臺的政策力度會更大,融合範圍會更廣,港澳也將在祖國發展的整體格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參考資料:1.朱浴龍:《為港青融入大灣區提供新跑道》;2. 鍾國斌:《灣區迎黃金機遇 成港青發展出路》;3.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有關社論、評論;4.觀察者網有關報導和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