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港人成為深圳公務員 將讓港人更了解內地丨香港一線

2020-12-21 直播港澳臺

文 / 秦玥

直新聞按

2020年深圳市公務員考試中,首次定向招錄港澳籍公務員,崗位涉及醫療監管、行政綜合、城市規劃、金融發展與監督、涉外管理等領域。這些領域,與港澳的產業發展所長也相對應。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秦玥專訪時表示,這個「第一次」意義重大,體現香港人作為中國公民有同等的待遇、同等的機會能夠參與國家的治理工作。據何建宗觀察,報考人員中有內地學業背景的人居多,他說,不少人願意留在大灣區發展,看中的是發展前景,是實現創業等夢想的機會。而為政府工作是個不錯的選項,即使未來轉行去其他港資企業,了解內地政府的運作會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至於公務員招收的要求需不需要進行審查,何建宗指出,這次招收條件之一是要擁護國家憲法,要擁護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個是很基本的、很合理的要求,對於有心到內地發展、做國家公務員的港澳同胞來說,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為作為中國人,這些都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要求」。

何建宗指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從長期看,事實是最好的宣傳。讓在內地學習、生活、工作的香港人,把大灣區的信息帶回香港,讓香港年輕人自己選擇,看看大灣區適不適合他發展。「如果越來越多的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願意先到內地讀書,然後就業、創業、生活,慢慢地他們就會更了解大灣區的實際的情況。」

何建宗在專訪中也提到了「港漂」的內地人,他說,到香港讀書的內地人留港工作,是近年來香港專才來源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的大都會,應該包容各個地方來的人才,包括內地的人才。

以下是專訪的文字內容: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2020年度深圳市公務員考試於12日、13日舉行,共有5個職位定向港澳選拔,這是深圳公務員考試首次有港澳籍人士參加,您覺得這「第一次」的意義在哪裡?

何建宗:這個意義還是很大的,因為這體現了香港人作為中國公民有一個同等的待遇、同等的機會能夠參與國家的治理工作。我知道這次投考的香港人也相當多,證明了深圳對於香港人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我的智庫「一國兩制」青年論壇之前也做過一些研究,也曾經提議過讓香港人參與大灣區的公務員工作,我很高興現在成為一個現實,希望以後在其他城市也可以有類似的安排,讓香港青年能夠有成為國家公務員的這樣一個機會。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根據您的觀察,報名的400多人裡面,是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多,還是從香港到深圳的青年學生多?

何建宗:我估計應該可能在內地有一定的工作經歷或有學業背景的人會比較多。我們知道現在香港人在內地讀書的有16000多人,在大灣區也有接近1萬名學生,我們之前做過一些內地青年學生的項目,比較了解他們的情況,其實有不少人願意留在大灣區發展,覺得留在大灣區發展的話,其實在政府工作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包括對於他個人經歷也好,或者工作穩定性也好,而且他們當下參與公務員工作,未來如果他們希望去商界發展或者去其他港資企業的話,其實也有優勢,因為他們了解內地政府的運作,這種人才在香港其實挺少的。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根據您的觀察,這一次深圳定向招聘港澳籍公務員,他們的待遇和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您覺得還可以嗎?

何建宗:據我了解,他們的工資也是相對有競爭力的。因為相對來說,現在香港的就業環境也不是特別好。當然我們不能夠要求深圳的公務員跟香港公務員同等的一個工資水平,但是我覺得年輕人選擇工作的話,除了工資也會看前景,也會看其他的方面,我相信深圳的競爭力還是挺大的。特區政府剛剛的施政報告也提出支持一些企業聘請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補貼的額度也不少,有大概1萬港幣。我是覺得香港年輕人不要光看工資的差異,工資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每個年輕人要看他從事的行業,他自己的發展前途,包括如果他想創業的話,市場、人才、資金,大灣區現在有越來越好的條件,所以我個人歡迎這個計劃,但很難持續性的、長遠地去做補貼。重要的是能夠有更多的研究數據、事實擺在眼前,讓香港年輕人自己選擇,看看大灣區適不適合他發展。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我身邊不少香港朋友問我,你們深圳招公務員要不要審查?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規矩要遵守?還有人問要去深圳做公務員是否要入黨,這您怎麼看?內地城市定向招聘港澳籍公務員會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嗎?

何建宗:我注意到了這次深圳定向招募公務員,條件之一是要擁護國家憲法,要擁護社會主義共產黨的領導,我覺得這個都是很基本的、很合理的要求。沒有看到額外的要求。如果有心在內地發展、做國家公務員的話,我覺得對於港澳同胞來說就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因為作為中國人,這些都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要求。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您剛剛說到選擇,您長期關注青年工作,其實您如何看當下大灣區機遇下香港與內地青年之間的流動性?包括像咱們剛才討論的「港漂」在香港有沒有類似的進入公務員系統的機遇,或者是您剛才說的,在內地的香港青年未來發展,是留在內地還是回流香港?

何建宗:我自己覺得兩方面的人才交流都應該加強,目前狀況是內地來香港的年輕人挺多的,但是香港回到內地發展的相對較少。我們過去做過一些研究,如果在內地工作的話,年輕人的工資收入大概是在香港的工資的56%左右,這個當然是有差異,但如果我們減掉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其實很多在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也可能覺得在大灣區更能實現他們的夢想,比如說創業,比如說買房。

如果是說到「港漂」的話,就是指很多內地的年輕人來香港,他們很多可能是在香港讀研究生,之後留下來工作,這也是近年來香港的專才來源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現在香港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不一定有過去幾年那麼好,但我知道內地很多人才也希望能夠在香港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香港是一個國際的大都會,更應該包容各個地方來的人才,包括我們內地的一些人才。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說到香港的政治體系,公務員系統屬於港英政府時代打造而延續的。最近一段時間因為社會撕裂動蕩,有些從內地來港人士希望積極為香港發聲,積極參政議政,包括成立了新的政黨,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何建宗:內地來香港讀書、工作或定居的朋友成為永久居民的其實越來越多,他們希望有政黨代表他們的聲音,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我還是強調大家應該包容,尤其是香港本地人,我更希望他們能秉持一個更包容的態度,至於個別的群體,他希望去組政黨去表達他的聲音,這個可以理解,香港有這方面的自由。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有人說香港本地的青年對大灣區一些政治政策或是出於對環境的不熟悉所以才不願意去內地,對此您怎麼看?

何建宗:等開關以後,大家還是要親眼去看看。說實話,在2018年高鐵通車以後,已經有很多香港的年輕人周末就去深圳福田區的一些商場購物吃飯等等。隨著兩地基建的便利越來越多,他們願意邁出第一步去了解大灣區,可能就是從短途度假開始。我們也看到這兩年包括去年的「修例風波」以後,香港年輕人報考內地大學的人數還在增長,所以有機會還是要親眼去看看,而不一定是通過一些二手信息,對這方面我還是樂觀的。我們有一個青年項目,很多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他們在香港土生土長,但現在大灣區的發展也越來越好,其實可以通過這些年輕人把信息帶給他們住在香港的朋友,這個也很重要。不光是學者或者媒體去報導,如果越來越多的香港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願意先到內地讀書,然後就業、創業、生活,慢慢地他們就會更了解大灣區的實際的情況。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秦玥:深圳前段時間推出便利港澳居民的18條政策,這也是先行先試,您覺得這新出臺的18條政策如何?

何建宗:當然還要等18條政策的細節出來。如果兩邊的通關越來越便利的話,香港人應該更願意去深圳了解一下有什麼發展前景。比如說,如果能在通關手續上儘量簡化、兩地的跨境交通費用能夠降低、班次能夠增加的話,我覺得在5年、10年以後,應該很多人願意在深圳居住、香港上班,我們所說的一小時生活圈就能夠形成了。如果通關時間太長的話,大部分時間耗在了過關方面,其實也不是一個真正密切聯繫的這樣一個生活圈。

另外我留意到在18條政策中的生活方面,包括社保也好,買房也好,都在逐步放開了。包括去年中央有關部門也提出,因為社保的費率比較高,如果香港人在香港有強積金的話,可以豁免「五險一金」當中的退休保險(社保)部分,這樣也會降低香港人在這方面的負擔。總體上我覺得隨著國家放開越來越多的便利政策,港澳居民在大陸發展的措施越來越完善的話,應該可以吸引更多的香港人去考慮內地包括大灣區作為未來發展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香港新冠確診數字「居高不下」,港媒:港人湧入澳門「避疫」
    12月22日,香港東網報導稱,香港暴發第四波疫情,但港府反應緩慢,令疫情確診數字居高不下。近月不少港人更失去對港府信心,接連湧入澳門避疫。按澳門治安警察局數字顯示,今年港人入境澳門數字近月有反彈趨勢,由今年5月只有1235人入境,增加至今年10月已經有5.9萬人,增幅高達47倍。
  • 香港人大代表林龍安:建議放寬港人在內地第二套物業按揭條件
    去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主持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時,公布8項便利港人及1項推動創科新措施,部份層面上與內地居民看齊。但在專業資格認證等方面仍未全面開放,當中包括醫生、律師、金融策劃師等等專業資格仍然受到限制,對促進灣區的人才交流有一定的影響。
  • 香港人愛到內地買房子
    最近有統計表明,香港廣告額最高的商品是內地的房地產。  到內地買豪宅  從香港到深圳的火車上貼滿了深圳的房地產廣告;進了深圳的羅湖橋頭,醒目的戶外廣告介紹的還是深圳的房地產。其實,打港人主意的不僅是深圳,從香港的幾大中文報紙到兩家主要電視臺,珠江三角洲的房地產廣告鋪天蓋地。
  • 月餅加價未影響港人購買 內地客赴港「掃餅」
    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中新網9月11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通脹強勁,香港大部分連鎖餅家表示,蓮子、砂糖、食油等月餅原材料的來貨價暴漲,加上租金攀升,無可避免須加價4%至6%不等,但由於月餅是必備的應節食品,加價無損消費者吃月餅賞月的雅興。
  • 12月17日——粵見 | 10名偷渡港人被深圳檢方提起公訴;非深戶也能...
    :深圳在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中遙遙領先 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與新財富共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隆重發布。榜單結果顯示,「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榜中,廣東、北京、上海位列前三名,凸顯出三地在全國的金融中心地位。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金融競爭力榜單中,深圳憑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優勢遙遙領先,其次是杭州、廣州,這三個城市的金融競爭力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均處於較領先的地位。
  • 9人涉嫌協助12名港人偷渡,今日落網
    據港媒消息,12名有案在身的港人今年8月擬從香港偷渡往臺灣時,被廣東海警截獲,現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香港警方最新通報稱,今日(10日)清晨拘捕9人,他們涉嫌協助逃犯潛逃。李宇軒等12人涉嫌非法入境被內地拘留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高級警司何振東稱,今早清晨在九龍和新界拘捕4男5女,9人年齡介乎27歲到72歲,懷疑他們協助12名港人,在8月23日企圖偷渡到臺灣。他們涉及「安排偷渡船隻」、「安排接應車輛」及「提供住宿窩藏罪犯」等三宗罪。何振東介紹,被捕人士任職文員、廚師、音樂教師,當中有人曾任議員助理。
  • 大灣區 · 近幾年香港人在內地買房的事
    「中山市場,大部分深圳人還在猶豫。但香港人已經提前潛伏了。粵港澳大灣區紅利即將公布,中山樓市機會很大。」「2016年香港平均樓價是11000港元/呎,中山市平均13000港元/呎。500萬港元你只能買一個臥室,但是在內地你可以買樓!」
  • 與港人「同行」 卻不準在臺港人工作?
    筆者今日見到《生果報》有篇報導提到,截至上月,臺灣的陸委會已接獲逾1700宗港人求助諮詢,不過臺灣媒體的報導就稱,時至今日只有八名港人成功循此方式取得工作許可。即是說,「流亡」到臺灣之後(嚴格而言,應是畏罪潛逃),能在當地合法打工的人少得可憐!嘴巴上,民進黨總說要「與港人同行」,實際上,港人在臺灣連「搵工搵食」(打工賺錢)都難以獲批?叫那些「流亡人士」如何「活下去」?
  • 誠品書店香港店開業港人"朝聖" 市民直言書價高
    誠品書店香港店開業港人"朝聖" 市民直言書價高     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昨午開幕,啟超道入口門外大排人龍等候入場,扶手電梯更曾短暫停止運作。
  • 香港市民享內地戶籍待遇,可直接在深圳買房!
    繼深圳上月接連獲得「大禮包」之後,香港也出臺了對應舉措。10月30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交換文本方式,與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落實2020年重點工作。《文件》在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基礎上,共同推進涵蓋八大主要範疇的57項措施。
  • 喜愛夜讀的港人不及臺灣多 港誠品將營業至午夜
    喜愛夜讀的港人不及臺灣多 港誠品將營業至午夜     誠品盼為港人帶來寧靜,結果蜂擁的港人反而為誠品帶來喧囂
  • 如何招聘香港人來內地工作?
    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人才競爭的日俱激烈,不少企業將目光著眼於招聘香港地區的人才,因為企業薪資給的到,而香港人才更具多元的國際背景,那究竟如何才能招聘到優秀的香港人?招聘香港人困不困難? 香港人才能給公司帶來什麼?
  • 七成港人每周吃3次海鮮 多數不了解「環保海鮮」
    香港海洋公園聯同護鯊行動及奧海城,即日起舉行保育海洋的主題展覽。來源:香港《文匯報》中新網8月11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前為了推動海洋保育,推出「海鮮選擇指引」,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選擇「環保海鮮」。一項調查顯示,近70%受訪港人每周至少進食海鮮3次,但僅有4.2%受訪者知道何謂「環保海鮮」。
  • 丨香港一日
    目前尚不知黎智英轉移收監地點是否與其被控香港國安法罪名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黎智英將於2021年4月16日再次受審。他此前表示,將於12月23日再次向法庭申請保釋;而如再被拒,未來的119天他將繼續在監獄內度過。
  • 「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不要心存僥倖」丨香港一日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飛,向會議作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修改意見的匯報。憲法法律委根據常委會會議的審議意見,提出了草案建議表決稿。「委員長會議決定,將草案建議表決稿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
  • 港媒:香港人為避疫情扎堆回內地,深圳大量隔離酒店爆滿
    圖源:大公報香港中小學於上周三(2日)起停止面授課程,許多家長便帶著子女返回內地避疫。在香港和深圳開晶片設計公司的胡先生表示,他上周六下午5時帶著讀小學的兒子過關回到深圳。港人王小姐為了避疫,帶著女兒回深圳居住。4日上午11時半,母女坐車前往深圳灣口岸,下午1時半到達口岸。由於出境的人太多,僅排隊出關時間就耗費4個小時。在關口,她們等到晚上9時多才上車。她說:「僅在深圳灣口岸過關和等車就耗去了8個多小時,因隔離酒店爆滿,被再分流到其他酒店,因此直到5日凌晨2時多才入住福田一家酒店,感到又冷又餓。」
  • 梁韋諾:《香港國安法》因言獲罪?港人對「言論自由」誤解有多深
    另一邊廂,反對勢力則聲嘶力竭地批評港府「以言入罪」(或稱為「因言獲罪」)及「文字獄」,揚言香港已進入「以言入罪」的時代,港人不再享有言論自由云云。 當反對勢力一方不斷指責香港與內地有「以言入罪」的問題,他們則作出被動的回應,包括:香港市民不用擔心因言論而犯法,因為在香港,言論本身不會構成罪行;某人認為,普通法沒有「以言入罪」;有人甚至直言「香港沒有『以言入罪』是與內地的最大分別」,仿佛只有奉行大陸法的國家,以至只有中國內地才有「以言入罪」。顯然易見,他們不自覺地墮入了反對勢力的圈套。
  • 深圳首次招錄港澳籍公務員,釋放出哪些信號?
    筆者感到,開放黨務等工作崗位給港澳居民,顯示出內地在制度自信方面更加鞏固。長期以來,一些香港人心中多少有些優越性,自認為香港的制度更加「民主」、更講「人權」,在媒體長期妖魔化宣傳下對內地制度充滿了偏見。但回歸23年來,經過深港兩地的直觀對比,不少香港同胞對內地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 污衊內地支援和社區普檢,就是與750萬港人作對!
    污衊內地支援和社區普檢是背叛香港市民福祉 香港今日新增25宗確診個案,包括19宗本地個案及6宗輸入個案,是連續第21日維持雙位數確診。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將於9月1日展開小區普及檢測計劃,多名司局長今日在網誌撰文,呼籲市民踴躍參與。
  • ——香港茶餐廳與內地茶餐廳有大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