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前掠翼飛機
最近殲31設計局又開始申請新的專利,前掠翼雙體機技術首次曝光,看來殲31設計局又出新成績了,前掠翼戰機此前只有美俄兩國造出過,如果這次沈飛也能夠突破前掠翼布局,將徹底突破美俄多年來的壟斷,而且這款科幻戰機首次曝光,就直接吸引了來自國內外大量的目光,看來這次沈飛果然是在憋大招。
圖為蘇47
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飛機都採用後掠翼設計,似乎後掠翼已經成為現代戰機的主流設計趨勢了,然而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設計,那就是前掠翼飛機,跟後掠翼飛機相比,前掠翼飛機的機翼指向飛機前端,而後掠翼則指向後端,兩者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比如蘇27就是典型的後掠翼戰機,蘇47金雕戰鬥機就是非常著名的前掠翼戰鬥機。
圖為後掠翼飛機
之所以採用前掠翼設計也是有原因的,最明顯的原因就是前掠翼戰機機動性能出色,並且有助於隱身設計,在低速飛行時也能夠保持良好的機動性,當然缺點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對材料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因為前掠翼戰機在高速飛行時,機翼將承受巨大的載荷,如果材料技術沒有過關,很可能出現機翼被折斷的情況,從而導致機毀人亡的慘劇,美俄兩國之所以沒有選擇大規模普及前掠翼戰機,都是處於機身材料不過關情況下考慮的。
既然沈飛這次敢研製前掠翼戰機,說明中國在材料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完全可以讓新戰機承受高速飛行時的載荷,同時,這款新戰機還不光光採用前掠翼這麼簡單,同時還加入了可變前掠翼技術,如果這一技術實現,也將再次成為人類首創,因為目前美俄兩國也只掌握可變後掠翼技術,並且已經運用到多款戰機以及轟炸機身上,比如大名鼎鼎的圖160轟炸機、B1B轟炸機以及F14雄貓艦載機在內的飛機,都採用可變後掠翼設計。
圖為可變後掠翼飛機
這種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飛機高速飛行與低速飛行時的升力需求,比如飛機在高速飛行時,機翼將產生巨大的阻力,從而影響飛機速度的進一步提升,這時候改變飛機的後掠翼角度,就能夠有效降低阻力,在低速飛行時,重新打開機翼,就能夠恢復升力,然而這種設計也存在不足之處,那就是飛機結構複雜,並且不利於維護,可變前掠翼設計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嘗試過,將要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也需要在今後的測試中才能夠發現。
所幸中國如今已經掌握了超級風洞技術,所以在研製這款戰機時,根本不需要飛行員冒生命危險進行試飛,只需要研製出一定比例的模型,並且進行風洞試驗,就能夠有效模擬出新飛機的大量飛行數據,然後再不斷完善設計,看來沈飛這次很可能創造出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