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的問題是油吃得太多了,許多健康人開始防患未然地主動戒掉油膩了。
有人甚至做飯從來不放油,三餐水煮全世界……這些讓人生無可戀的方法的確會把大部分的脂肪拒之門外。@oynk2007
然而,簡單的不吃油真的就可以嗎?
當然不是!
油脂的攝入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和能量的儲存非常重要。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可能導致生長遲緩、皮炎溼疹、生殖障礙等症狀。
既然脂肪是維持健康所必需的,我們就要學會如何與油脂和諧共處,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適宜的攝入量和烹調方法,不然一不小心主角也能黑化成反派。
攝入多少合適?@oynk2007
攝入量方面,人體每天脂肪的攝入量佔總能量的20%-30%即可。對於18-49歲的輕體力勞動男性,每天攝入約50-75克,女性約40-60克。
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2-3兩魚禽肉類、一包牛奶、一個雞蛋、適量的大豆類製品和一小把堅果即可滿足對於脂肪的需求。
如果你能保證攝入的脂肪都比較健康,比如單不飽和脂肪酸、n-3系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那多吃一點問題也不大。
特別要注意控制的是飽和脂肪酸(低於總能量的10%)和反式脂肪酸(低於總能量的1%),肥肉、油炸食食品儘量少吃,烹調油用量要控制在25克-30克。
用什麼油?@oynk2007
大家買油的時候可能會有不知道買哪種的疑惑,在這裡先介紹一下不同油的特點。
★葵花籽油
葵花籽油的特點是風味突出,其中的亞油酸含量可達60%,亞油酸屬於n-6系多不飽和脂肪酸。考慮到國人的飲食結構、脂肪酸平衡,有攝入過多之虞。
★玉米油
玉米油的特點是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維生素E較多,如果是玉米胚芽油可能還有較多的植物甾醇等有助於降血脂的成分。
但要注意的是玉米油不太耐熱,做沙拉醬或者色拉油比較適合,而且它的亞油酸含量也很高。
★棕櫚油
棕櫚油在常見植物油中最不容易被氧化,因此可以用來高溫煎炸,但是煎炸這種烹調方法本身就不被推薦。
★花生油
花生油對油溫要求並不苛刻,一般炒菜都可以用,味道也比較好,但是考慮到國人的飲食結構,花生油的脂肪酸結構就談不上多健康了。
建議選擇市售的壓榨工藝花生油,不推薦自己榨油。如果實在喜歡自己榨的話,一定要選擇新鮮衛生的花生,減少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的汙染。
★大豆油
非常常見的食用油,其中以亞油酸為主,脂肪酸結構還是挺健康的,而且轉基因大豆油也很便宜,屬於物美價廉型。
但是,亞油酸尤其亞麻酸不適合高溫,煎、炒、烹、炸都會使其氧化聚合,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大豆油只適合用來燒菜、燉菜。
★芝麻油
芝麻油也就是香油了,保留了芝麻中的大量脂溶性營養素,除此之外,脂肪酸結構與花生油類似。
★核桃油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且相對於其他植物油n-6與n-3系脂肪酸結構比較合理,用來做涼拌菜還是很不錯的。但要注意其中α-亞麻酸轉化為DHA的效率很低,嬰幼兒輔食中添加核桃油的效果不如母乳或魚油。
★茶籽油
茶籽油與橄欖油的成分類似,甚至單不飽和脂肪酸還略多一些,由於以國產為主,也比較物美價廉。
★橄欖油
橄欖油是目前營養學界所推崇的地中海飲食模式的重要內容,其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作為烹調油有助於平衡整體膳食脂肪酸比例,減少炎症。但即便是橄欖油也要注意限量也得限量。
總之呢,不同食用油的脂肪酸構成不盡相同,雖然各有利弊,但無需過分糾結絕對的好與壞,而是更應該看重膳食整體的脂肪攝入量和攝入比例。
建議多採用蒸、煮、焯、燴、燉、熬等清淡少油的方式,根據家庭的烹調習慣,購買2-3種類型、小包裝的食用油即可。
根據油溫挑選:
普通炒菜可以選擇菜籽油(有比較特別的氣味,一些人可能接受不了)、精煉橄欖油、花生油。
拌、生拌、燉煮可以選擇特級初榨橄欖油、大豆油、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小麥胚芽油等等。
高溫煎炸雖不推薦,但如有需要選擇飽和脂肪酸豐富的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等等更為適合。@oynk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