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與慕容垂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鬥智鬥勇

2020-12-16 老妹兒說八卦

導語:

在天下大亂的魏晉時期,出自同一鮮卑部落的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和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為了吞併對方,兩人之間幾乎陷入膠著狀態,那麼他們又是如何鬥智鬥勇,最後到底是誰技高一籌?

代國拓跋珪的復國

(拓跋什翼犍影視形象)

公元三百七十六年,強大的前秦在苻堅的領導下,消滅了拓跋什翼犍的代國,但隨著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爆發,而前秦又以失敗告終,這樣就給了北方很多部族重新復國的機會,代國就是其中之一。

助代國復國的首領是年僅十六歲的,拓跋什翼犍的嫡孫——拓跋珪,他在當時號稱神算子的燕鳳的幫助下,於公元三百八十六年光復代國,並在幾個月後將代國改名為魏。

強大敵人慕容垂

(拓跋珪)

由於北方復國者眾多,所以拓跋珪在北方仍然處於競爭劣勢,而且此時他還面臨著一個極其強大的對手,這個人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很大的威望,他就是後燕開國君王——慕容垂,也就是前燕開國君王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

據說慕容垂一出生就有異兆,成長過程更是與自己的幾個哥哥不同,所以慕容皝認定自己的這個兒子以後必成大器,還放言說其:"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意思是如果君王好好重用他,他必能潛心為國家服務;但如果虧待他,他也可肯定會讓這個國家雞犬不寧。

(慕容垂影視形象)

這句看似評價很高的稱讚,後來卻為慕容垂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父親對慕容垂不斷的表揚,最後還是遭到了慕容皝的法定繼承人慕容儁的強烈不滿。以至於後來慕容儁做了前燕的皇帝,凡是前方的硬仗都讓老五慕容垂和老四慕容恪去打。

不過慕容垂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和後趙、前秦、東晉的戰爭中,幾乎都是全勝,所以在朝廷上的威望也很高。後來慕容儁病死,慕容垂和慕容恪又共同扶持了一個他們的侄子,而這兩兄弟仍然為前燕四處徵戰。

逆境重生的慕容垂

(慕容恪)

直到慕容恪臨死前,他都一直在向皇帝推薦重用慕容垂,不過可惜慕容垂能力過於出眾,並且性格內斂好欺負,所以幾乎皇帝所有的親信都對慕容垂很不放心,最後一直把慕容垂逼到了在燕國幾乎無容身之地。

最後慕容垂走投無路,只好帶著自己的兒子投奔了苻堅的前秦,而苻堅當時又正好在籌劃著對前燕的打擊,他唯一忌憚的就是慕容垂,所以聽說慕容垂來降,喜出望外,立刻親自出了長安迎接慕容垂並委以重任。

進入前秦後,慕容垂同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時間一長,他又同樣遭到了前秦一些貴族們的不滿,包括當時的前秦大將王猛。這時的慕容垂才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屈辱,由此產生了復國自立為王的想法。

(慕容垂)

慕容垂的出生身份以及他自身的能力,註定了他的不凡,功高蓋主自然也會不受人待見,所以轉來轉去,慕容垂也只有奪取政權一條路,否則自己不是被殺,就是像秦始皇的仲父呂不韋那樣自殺,終究難逃一死,因此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同樣也復了國,史稱後燕。

兩國之間鬥智鬥勇

沒過多久,後燕因為慕容垂的關係,一舉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勢力,而拓跋珪如果想要稱霸中原,後燕就是最大的勁敵。最後在燕鳳的建議下,拓跋珪決定向後燕表現出十分的敬意,好讓他們先放鬆警惕。

(慕容垂)

魏每年都會向後燕進貢,慕容垂有什麼軍事行動,拓跋珪也會第一時間在旁出力幫忙。時間一長,慕容垂也看到了魏對自己的忠心,於是開始慢慢放鬆警惕。

其次,燕鳳建議拓跋珪對後燕的軍事行動拖的越久越好,因為拓跋珪在復國時才十六歲,而慕容垂已經六十一歲了,即便魏現在不是後燕的對手,但完全可以拖到慕容垂去世,到時候又會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可是事與願違,幾年後,慕容垂突然開始警惕魏和拓跋珪,因為他看著魏國一邊供奉自己,一邊卻又攻打他身邊的其他部落,而且發勢頭特別快,所以他不得不開始憂心拓跋珪的真正目的,於是他決定考驗一下魏是不是真的對自己充滿敬畏。

(拓跋珪)

公元三百九十一年,六十六歲的慕容垂扣押了魏派來孝敬他的使臣——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還大言不慚的討要大宛良馬(魏特有的好馬)換這個使臣,此時拓跋珪也意識到慕容垂已經開始警惕,所以二十一歲的他也不再裝恭敬,告訴慕容垂堅決不給良馬,公開和後燕決裂。

魏和後燕的大戰一觸即發

並且立刻派人聯絡了後燕的死敵西燕,然後兩國一起共同對抗後燕,這也證實了慕容垂的猜測,所以公元三百九十一年到三百九十五年的五年時間裡,後燕集中了大部分力量對抗西燕,並將其滅國。

(慕容垂)

然後在公元三百九十五年,慕容垂又派自己的兒子慕容寶和幾位慕容家族的親信共領兵十萬,向魏發動進攻。慕容垂認定無論是他的兒子或者其他將軍,都不會是拓跋珪的對手,所以為了穩定勝局,他決定圍獵拓跋珪。

五月,後燕大軍直撲魏,而拓跋珪也號令他們分成了三股勢力進行流竄,一股向東北,一股向西北,另外一股則由拓跋珪親自率領向西撤退。後燕主帥慕容寶一看,立刻決定直咬拓跋珪不放。逃跑過程中,拓跋珪也是屢戰屢敗,後來一直逃到了五原(內蒙古包頭南邊的黃河兩岸)地區,拓跋珪才停下腳步,和慕容寶相持起來。

(拓跋珪)

其實拓跋珪一直在尋找對自己有利的地形,五原遠離了後燕的本土,卻是拓跋部的腹地,所以這裡對後燕非常陌生,而對拓跋部非常熟悉,這就有利於拓跋珪的進攻。

另外,慕容寶出兵時是五月份,快要進入夏季了,在經過這樣的千裡行軍,軍隊又度過了秋天,進入了冬天,糧草等什麼都難以供應上,所以對魏更加有利。

於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拓跋珪開始實施自己的計謀,原先向東北逃竄的那隻軍隊,逃到後燕軍隊的後方,切斷了他與慕容垂的聯繫。其次,逃向西北的那隻軍隊和拓跋珪的軍隊會合,在五原地區做好準備,並開始散播慕容垂已經去世的謠言,擾亂後燕的軍心。

(後燕軍隊)

原本氣宇軒昂的後燕軍隊聽到這個消息後,均開始心慌,因為他們出發的時候,慕容垂就已經身染重病,這麼長時間音信全無,也有可能是已經去世了。而此時慕容寶更是待不下去了,準備撤軍往回趕,看看後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而且他完全不懼怕身後的拓跋軍隊,燒毀了全部船隻就開始帶著部隊逃回後燕國都中山。忽然一夜內蒙古狂風大作,黃河結冰,拓跋珪也終於等到了時機,親自帶領兩萬精騎渡過黃河,直追慕容寶的軍隊,最後十一月初,終於在參合陂追上了後燕的軍隊。

(參合之戰)

這一日凌晨,當所有燕軍還在沉睡,拓跋珪居高臨下的下令進兵,等到燕軍反應過來,只看見朝陽之下全是拓跋的軍隊,個個拿著短刀向他們衝了過來。所以後燕的軍隊大都倉皇逃竄,有被殺死的、壓死的、投降的不計其數,最後個慕容寶一起逃回中山的僅剩幾千人。

拓跋珪與慕容垂的對決

回到後燕都城中山,慕容垂也料想到了這個結果,所以在公元三百九十六年剛過春天的時候,親自帶兵討伐魏,數月後,慕容垂直抵魏的南都平城,並順利將其攻下,數萬拓跋精兵戰死沙場。

(魏軍反擊)

正當拓跋珪恐慌的時候,後燕的軍隊突然出了一件大事,成功扭轉了魏的局勢,那就是慕容垂去世了,此時的慕容垂已經七十一歲。在佔領了平城之後,他手下的謀士突然建議他到參合陂去祭祀上次戰敗的將士們。

本來慕容垂不去參合陂,完全可以相安無事,說不定還可以改寫歷史,可偏偏世事難料,他不但去了參合陂,而且滿目皆是戰死的後燕將士們,大家觸景生情,個個都垂淚哭泣,慕容垂也被這樣氣氛感動最後暈了過去。

這樣一來,後燕軍中群龍無首,只好撤退,而不幸的是,慕容垂又在撤退的過程中去世了,拓跋珪藉此機會一舉佔領後燕都城中山。次年年初,拓跋珪公開稱帝,正式建立北魏政權。

(北魏、後燕疆域圖)

結束語:

拓跋珪與慕容垂的鬥智鬥勇十餘年,期間各自勝勝負負,最後還是年輕的拓跋珪熬過了號稱"十六國第一戰將"的慕容垂,實現北方的大一統。

相關焦點

  • 拓跋珪攻打後燕本無勝算,慕容垂死後拓跋珪方敢大舉伐燕
    就部族以言之,後燕慕容氏與代國拓跋氏同出鮮卑,世代之間亦存在著互結姻親之傳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整合北方部族時,後燕武成帝慕容垂也為之助力,正因後燕的幫助,拓跋珪最終得以復興代國,自稱魏王。然面對地盤爭奪一事,兩國關係縱是再好,也當是各為其主,互不相讓;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觚先前無故遭後燕扣留,兩國局勢早已是暗流湧動。
  • 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和姚萇建立後燕和後秦,但笑到最後的是拓跋珪
    拓跋珪復國之時,代國四周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慕容垂在河北建立的後燕、慕容永在山西建立的西燕。此時的鮮卑人慕容、拓跋、賀蘭、獨孤四部並立,拓跋珪想要入主中原必須先一統鮮卑諸部。這一戰果是拓跋與慕容聯手所得,但軍事上其實多依賴慕容部,慕容垂一代雄主,即使到了暮年依然志在千裡。公元394年,慕容垂出兵滅西燕,殺西燕慕容永及其王公大臣30多人。
  • 血戰參合陂:後燕慕容垂和北魏拓跋珪強強對決,為何會遭遇慘敗?
    386年8月,拓跋窟咄率領劉顯的大軍進犯北魏,北魏諸部人心動搖,拓跋珪派使者冒險南下,抵達中山,嚮慕容垂提出了十萬火急的援助。眼下,拓跋珪的死對頭是拓跋窟咄,拓跋窟咄的後臺是劉顯,劉顯的後臺是慕容永。慕容永則是慕容垂的死對頭。在慕容垂看來,如今時局動蕩,群雄爭霸,讓慕容永控制北魏,從側翼壓制自己,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百害而無一利。
  • 拓跋珪是怎樣建立北魏政權,滅亡後燕,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
    他是怎樣建立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北魏」,滅亡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燕,為孫子拓跋煮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呢?北魏鮮卑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部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公元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代國。公元371年,他的孫子拓跋珪出生在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
  • 徵討山西北部拓跋鮮卑失利後,戰神慕容垂御駕親徵,從未打過敗仗
    慕容鮮卑太子領兵徵討拓跋鮮卑拓跋珪派人,在五原與後燕首都中山之間的道路上,攔截了往來於兩地之間的燕國信使。這一招,斷絕了慕容寶與朝廷之間的溝通和聯繫。駐紮在黃河北岸五原城的慕容寶成了孤懸在外,無依無靠的孤軍。
  • 慕容垂的「規矩」:為何終其一生慕容垂都未與苻堅一戰?活得坦蕩
    來看一下傳奇雄主慕容垂的「規矩」——  慕容垂與慕容氏——仁至義盡與恩斷義絕慕容垂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儁的弟弟,不過慕容垂從小就不被這位雄才大略的哥哥喜歡,就連慕容垂這個名字,都是因為慕容儁不喜歡他原本的名字給改的,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可見一斑了。
  • 參合陂之戰,慕容垂刻骨銘心的痛
    道武帝拓跋珪知恩圖報,派弟弟拓跋觚帶著禮物表示感謝。可是慕容寶等人卻扣留了拓跋觚,並且要北魏用良馬來換。而且拓跋珪善於用兵,沉穩而有智謀,萬難取勝啊。」慕容垂聽後老大不高興,免去了高湖的官職。於是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領兵八萬,從五原出發。又派範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帶兵一萬八千作為後續,將近十萬大軍討伐北魏,幾乎傾全國之力。後燕軍隊旌旗招展,袖帶飄揚,浩浩蕩蕩,一路殺向魏國。
  • 慕容垂-慕容熙(下篇):雄主的人性弱點
    慕容寶出兵北伐,派慕容會代替他總掌朝政,待遇同太子一樣。第二件是派慕容寶討伐北魏。北魏是在前秦滅亡時,重新崛起的北方強國,是鮮卑族拓跋氏之國,領袖拓跋珪。當後燕強大時,拓跋珪主動派使者到後燕通好,但實際也是偵查後燕的虛實,準備等慕容垂去世後,再動手攻打後燕。
  • 北魏太祖拓跋珪:莫欺少年窮
    六歲的代國王子拓跋珪眼看國破家亡,親人離散。復仇的種子和復國的願望在年幼的拓跋珪心中深深紮下根苗。這時,拓跋珪被前秦皇帝要求強遷到都城長安作為人質。幸好代國的老臣據理力爭,拓跋珪才被允許留著部落中。在塞北,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拓跋珪卻磨鍊出了堅強的意志。拓跋珪隨母親賀拔氏投奔表叔匈奴首領劉庫倫。在劉庫倫部,雖然母子二人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卻得到了安全的保護。
  • 參合陂之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如何擊敗後燕慕容寶?有何結果?
    鮮卑慕容部與拓跋部世為婚姻,所以慕容垂起初支持拓跋珪徵服獨孤部及賀蘭部,統一內部,復國建魏,以作為其控扼塞北諸部的附屬之國。等到北魏勢力日漸雄厚,欲謀獨立,屢犯臣服於後燕的邊塞諸部族,雙方相始反目 ,從此結下仇怨。
  • 陳二虎: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珪十分尷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
    建立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嫡長子拓跋寔的遺腹子。他的母親賀氏懷著他時,其父拓跋寔就去世了。於是,這個賀氏又改嫁給老公公拓跋什翼犍,然後生下了拓跋珪。 由於其生母賀氏這層特殊的婚姻關係,真說不清拓跋珪算是什翼犍的兒子還是孫子(賀氏嫁給什翼犍後,又生了一個兒子)。
  • 鮮卑歷慕容、拓跋、宇文三姓,只為統一天下,最後被楊堅摘了桃子
    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一段的歷史還是有一個主線的,那就是鮮卑人的漢化和一統天下的夢想,西晉和隋朝之間的歷史簡直就是鮮卑人為了統一天下而努力奮鬥的過程。1、鮮卑慕容氏首先入主中原漢末桓帝之時,檀石槐曾統一鮮卑各部 ,並將鮮卑分為三部分: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東部鮮卑由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組成,主要居住在遼西之地。
  • 解析兩晉戰爭:拓跋珪興魏及北魏開國戰爭
    與後燕戰爭公元395年,後燕慕容垂在消滅西燕之後,將下一個目標對準了北魏。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慕容垂因為身體患病就派太子慕容寶等率軍八萬兵出五原。北魏得知後燕來犯的消息後,長史張袞就對拓跋珪說:「後燕消滅西燕未嘗一敗,對我國一定有輕敵之心,我們可以利用地形打敗他們。」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被前秦滅掉的前燕的宗室慕容垂建立後燕,拓跋珪也是這種情況。 鮮卑拓跋部建立的第一個國家不是北魏,而是代國,末代君主是拓跋什翼犍,就是拓跋珪的祖父。五胡歷史上不止十六國,代國實力並不弱,卻不在十六國之列。為何呢?很簡單,十六國不是什么正統,而為十六國定調的北魏又是代國統治者之後,當然不會把代國列入十六國名單了。
  • 參合陂之戰:慕容寶驕兵必敗,五萬燕兵遭活埋,慕容垂魂斷沙場
    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與北魏首帝拓跋珪,並稱為南北朝時期的軍事雙雄。在慕容垂年老後,他的兒子慕容寶根本不是拓跋珪的對手,參合陂一戰,慕容寶大敗,五萬燕兵被俘,慘遭活埋。慕容垂強支病體,親率大軍復仇,望著燕軍的累累白骨,悲憤交加,嘔血而亡,一代英雄就此殞落。
  • 【名人百科】被親生兒子所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自此之後,拓跋珪連年徵伐,先後擊破劉顯、庫莫部、高車諸部,又憶恨前仇,討伐舅氏賀蘭部。一直與代國(魏國)有世仇的劉衛辰此時也派兒子直力(革是)攻擊賀蘭部,舅舅賀蘭訥向拓跋珪乞降,拓跋珪又反擊(革是)的軍隊。接著,他率軍徵伐黜弗部;又在戈壁上冒險行軍,連追三天,在南床山大破柔然。劉衛辰趁拓跋珪伐柔然之際,又派兵攻擊魏國南部,拓跋珪大敗直力(革是)於鐵床山,擒斬直力(革是)。
  • 殘酷的「子貴母死」制度確立,僅是拓跋珪個人酷烈習性使然嗎?
    「子貴母死」制度源自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初行此制時道武帝拓跋珪像是經過相當充分的考慮,懂得它的得失之處,而且多少有應付不測的思想準備,而不像是一種臨時心血來潮的不顧後果的因應措施。拓跋珪屬於鮮卑族拓跋部.拓跋舊制,「七族」、「十姓」血緣相近,「百世不通婚」,拓跋婚姻必取之拓跋以外部落。拓跋部世代與周圍部落酋長通婚,其祖母是燕國慕容氏(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姑蘇慕容,歷史上是鮮卑族的一大部落),母親和老婆是賀蘭部賀蘭氏(匈奴族),另一個老婆是獨孤部劉氏(匈奴族)。
  • 一代雄主拓跋珪,15歲創建北魏並幾乎統一中原,為何被兒子殺死?
    但是拓跋珪的母親反對了這門親事,不是因為她母親認為兒子娶自己的妹妹不妥,而是她認為太漂亮的女人也一定有不好的地方,而且當時拓跋珪的這個小姨已經嫁人了。但是被迷住的拓跋珪可不會輕易放棄,他命人秘密殺死了自己的小姨夫,然後將自己的小姨娶了過來。不久他們生下了拓跋紹,也就是拓跋珪的次子。
  • 拓跋鮮卑的崛起:統一北方,崇漢尊儒,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一,拓跋西遷,盤踞漠南鮮卑族,最早生活在大興安嶺一帶,因為地處於匈奴東方,因而被稱為「東胡」。東漢時期,鮮卑強大起來,驅逐了北匈奴,佔據了漠北。西晉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段氏和宇文氏在遼河流域割據,其中慕容鮮卑建立了「五燕」政權,還有一支慕容鮮卑遷徙到了青海,建立了吐谷渾王國。
  • 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一生未敗,號稱戰神,六十歲二次創業,因何黯然...
    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都是當時傑出的人物。今天講的是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戰神的一生。 慕容氏雖人才輩出,但是內部之間免不了有傾軋鬥爭。慕容儁和慕容霸(垂)歷來不睦。某日慕容霸墜馬傷了牙齒,被慕容儁改名為慕容垂夬(同缺),後因為跟讖語衝突,再改為慕容垂。慕容垂的妃子段氏與慕容儁的皇后可足渾氏關係不好。歷史記載有人奉皇后之令誣告段氏和吳王典書令高弼有巫蠱之事,想藉此扳倒慕容垂。慕容儁將段氏及高弼下獄拷問。但二人「志氣確然,終無撓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