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裡,只要是買了房子的人,幾乎都實現了財富的增值,這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理有據的。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平均房價不足2000元/平,而現在,全國的平均房價已接近萬元,也就是說,在過去二十年間,我國的平均房價漲幅接近5倍左右,要知道,這只是全國的平均房價,要是將樓市火熱的一二線城市單獨拎出來,房價漲幅更是達到了10-20倍,在這樣的房價漲幅之下,買房也被絕大多數人認為是「穩賺不賠」的消費行為。
但是,這樣的「結論」放在當下樓市,可能已經不再適用。原因很簡單,自2016年國家提出「房住不炒」以來,截止到現在,已經4年左右的時間,在這4年時間裡,樓市調控不斷收緊,僅2019年一年,調控次數就高達600多次,在如此高密度、高強度的調控之下,房價開始趨於穩定,「大幅上漲」的趨勢被遏制住。沒有了房價的「高速增長」,買房被稱為「穩賺不賠」的消費行為也就顯得言過其實了。
除此之外,正如經濟學家李迅雷所說:對於買房,有兩項成本是必須要考慮的,一是資金的持有成本,二是房子的折舊成本。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兩項成本。
資金的持有成本很容易理解,買房是需要花大額資金的,如果這筆錢不是用來買房而是選擇儲蓄或者理財,那將會產生一定的收益,如果用來買房,這部分的收益也就沒有了。其次,如果是貸款買房,還會有貸款利息等等。而折舊成本從字面意思也可略知一二,所謂折舊成本,就是指房子經過物理因素、功能因素等造成的價值損失。舉個例子。同一位置的的兩套房子,一定是房齡短的價格高。
一方面是房價的趨於穩定,另一方面是買房的資金持有成本和折舊成本,所以,說買房不再是「穩賺不賠」的消費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並且,近年來,房價「貶值」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的商品房均價為9370元/平,而到了2020年,房價最高點也不足10100元/平,也就是說,房價漲幅不足7%,而一般來說,每年的資金使用成本約為5%,每年的房屋折舊成本約為4%,綜合來看為9%,漲幅與成本之間低2%,簡而言之,去年買房的大多數都是賠錢的,並且,這樣的現象會越來明顯。當然了,類似深圳,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比較特殊,房價抗壓能力強,需求旺盛,目前來看,「貶值」的機率比較小。
除了買房,有一定金融意識的人,還會把資金投入到其它投資領域裡面,比如炒股,期貨等等,可是這些投資行為,能夠實現財富增值的風險性更大,之前有專家稱:炒股是99%的人賠錢,1%的人賺錢。期貨就更不用說了,根本不是普通人玩明白的投資領域。當然,還有最基本的:把錢存在銀行,可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把錢存在銀行是跑不過通貨膨脹的。
既然買房會「貶值」,投資有風險,儲蓄跑不過通貨膨脹,那麼,什麼東西才最值錢?專家建議:手握這兩樣東西不慌。
一:黃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20年,黃金的價格從105元/克到350元/克,漲幅約為333%,雖然比不過房產,但是,黃金的走勢更加穩定,而且,下跌的概率非常低。因為不僅我們認可黃金,世界各國都認可黃金。
二:技能。看到這兩個字可能很多人會感到詫異,不是講升值與貶值嗎?怎麼會聊到技能?沒錯,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叫做:21世紀,最值錢的是人才。其實,人才不僅在21世紀最值錢,在任何時間段內都是最值錢的。只有擁有無可替代的技能,成為行業翹楚,那就是永遠的財富,只想著投機取巧,可能會一時得意,但無法持久。
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什麼樣的人生活最困苦,最容易失業?幾乎都是那些沒有一技之長,在任何行業都沒有深入鑽研之人。像是工程師,醫生以及很多行業翹楚,是不可能失業的,每天獵頭都在挖他們,只要他們選擇工作,選擇財富,而不是工作選擇他們。
總結一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持續增長」的,比如房地產,在完成某些使命以後,就會平穩過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還有理財,要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降低風險,而不是「一鍋燉」,這樣也容易「一鍋端」。最後,就是人生在世要有一技之長,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樣才可能在職場永葆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