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達芙妮,許多人不陌生,特別是女性消費者,更是熟悉。曾經,達芙妮創造了一年賣出5000萬雙女鞋的業績,佔有近20%的市場份額;站在大街上,到處能夠看到達芙妮的商標或店鋪;女人的鞋櫃中,達芙妮是標配。 然而,這樣的鞋業巨頭,卻在2020年8月25日宣布,將徹底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
從無比輝煌到黯然退場只用了7年
2012年,達芙妮達到了巔峰,擁有6881家門店,營收105億港元,被稱為女鞋界的「寶馬」。可惜曇花一現,隨後幾年達芙妮就像坐上了滑梯,飛流直下,節節敗退。
達芙妮的業績2013年就出現了下滑,2015年虧損3.79億港元,2016年虧損8.19億港元,2017年虧損7.34億港元,2018年虧損9.94億港元,2019年虧損10.7億港元,連續5年累計虧損近40億港元。
達芙妮的門店也在大幅減少,2019年6月剩餘2208家,2020年6月剩餘293家,幾乎不到巔峰時期的零頭。
達芙妮的股價也是一路下跌,從歷史高點11.17港元跌到了可憐的0.188港元(2020年8月26日)。
回天無力的達芙妮,只能黯然退場!
曾經的女鞋界「寶馬」為何落到如此地步
達芙妮的衰落,原因比較多,但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失去創新,品質下降。
失去創新的企業註定失敗,達芙妮也不例外。達芙妮最幾年的新品明顯跟不上了潮流,缺乏創新,設計老舊,顯得土氣,逐漸脫離了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審美。於是,達芙妮原有的高端、時尚、貴氣的品牌形象逐步消失了。另外,達芙妮的質量也沒跟上,穿在腳上的舒適度不如從前。
而且,這也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缺乏創新,商品賣不動,庫存居高不下,門店不得不經常打折促銷,這反過來傷害了品牌形象,從而更加賣不動。
另外,營收的下降,必然影響研發的投入,而研發減少,創新度和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營收進一步降低。
第二,沒有抓住電商的機會。
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非常大,那些發展良好的品牌幾乎都是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單靠線下很難生存。
達芙妮也曾經試圖抓住電商的機會,可惜沒有成功。2006年,達芙妮就涉足電商,但由於內部原因和市場競爭,做得並不好。2010年,達芙妮斥資3000萬元投資B2C平臺「耀點100」,以求在電商領域有所作為。結果沒過半年,3000萬的投資就用完了。此時的達芙妮並沒有及時剎車,尋找更好的電商切入點,反而加大了對「耀點100」的投入,甚至不惜關掉京東、樂淘、好樂等分銷渠道。
然而,達芙妮的努力沒有獲得好的回報。「耀點100」在燒光3億元之後收效甚微,還背上了3000多萬元負債。不得已,達芙妮只好撤退,從而錯過了電商的紅利期。
第三,轉型自救並不理想。
達芙妮當然不會甘於失敗。但是,現在的消費市場變化多端,達芙妮的轉型自救,總是沒有找到側重點。
達芙妮也曾想重塑品牌形象,但由於在品牌定位和產品設計上,沒有切中消費市場的要害,效果並不理想。最終在市場競爭的擠壓下關掉門店,退出實體零售市場。
達芙妮的衰落不是個例,如果企業不求創新、不求變革,只是按照老路走下去,再加上決策失誤,最終一定無法在市場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