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海律協 上海律協
來源:上海律協
作者:張剛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
·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交流各自觀點 ·
·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上海市律師協會立場 ·
美食,
是人在旅途的安慰~
我是律師,我喜歡進廚房,我是吃貨。
結婚前,我屬於廚房裡的菜鳥,什麼菜也不會做,一次女朋友給我炒了九個雞蛋我全部吃掉後驚呆了:她還會做菜!直到女朋友成了老婆,懷孕期間她對於食物的過敏性反應異常強烈,從此廚房就成了我一個人的戰場。
也許是基因發揮了作用。我的家族裡人人都是廚師級的高手,每次回老家我都不敢插手,其實也是不想讓我插手,一年回去不到幾次,讓我好好歇著,等著享受美食吧。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摸索後,我的廚藝大有長進,最擅長的是燉雞和燉排骨,兒子從美國回來隔離期間就發微信說想吃排骨,結束那天我做好了排骨在家裡等著他,他如狼似虎地吃掉,我問他:「怎麼樣?」他說:「就是這個味!」
現在兒子在家上網課,完全顛倒了黑白,我一天只能和他吃一頓晚飯。
那次下午我早早回家,順路趕集買了排骨,回到家正好趕上兒子剛剛起床,說餓死了,我沒來得及換衣服就進了廚房,不久端出來香氣四溢的紅燒排骨。
第二天,在律師大廈見客戶,交談中,客戶嗅了嗅鼻子說:「你們律師樓裡有廚房嗎?」我說:「沒有啊。」「怎麼會有煙火氣呢?」客戶疑惑地說。
我的臉紅了:原來昨晚穿著進廚房的衣服,今天沒有換洗就穿來了,當然有油膩的味道。被客戶調侃為「油膩律師」應該不是丟人的事吧?這是不是「油膩大叔」的另一種解讀啊?
但凡喜歡做菜的人,大多都是吃貨,美其名曰:美食家。當律師享有「美食家」稱號的時候,律師的枯燥的辛苦的旅途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作為一個經常四處奔波的建設工程律師來說,工作之餘順便享受一下當地的美食,應該說是對旅途辛苦的獎賞和犒勞,更確切說是安慰和報答。
有一年十一月份,我從依然是滿目蔥鬱的秋季的上海出發,來到冰天雪地的呼倫貝爾,接待我的當事人著實讓我享受了一次羊肉大餐。第一天先吃涮羊肉,當事人說一定要漸入佳境,不能著急。果然與眾不同,羊肉片入嘴即化,沒有半點羶味,只有肉香餘味無窮。第二天是手扒肉,天然的香味,讓人無法釋筷,只能是大快朵頤,毫無節制,把減肥計劃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最後才是燉羊肉,羊肉已經吃不下,鮮美的羊湯早就把胃口裝滿,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無可奈何,欲罷不能。
呼倫貝爾的羊肉確實名不虛傳,但是新疆的烤全羊也不是徒有虛名的。
那年七月我們上海的律師團隊去烏魯木齊分所交流,人家晚上招待的招牌菜就是烤全羊,可是我一點胃口都沒有,完全沒有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只有痛苦的記憶。怎麼回事?
這得從我們剛剛到新疆說起。我在上海帶的一個實習生,家是石河子的,其父母聽說我到了新疆,他們開車趕到烏魯木齊,給我們送去了十幾個大西瓜和幾大包的饢。早就聽人家說過,新疆的西瓜特別甜,但是不能空腹吃,否則容易腹瀉。當我們把西瓜運到飯店,服務生幫我們把西瓜打開,端到餐桌上時,大家一擁而上,我看著各位律師吃著紅通通甜滋滋的西瓜時,也忍不住了。
我忘乎所以吃西瓜的代價就是:還沒吃完午飯,肚子就鬧騰了,晚上的烤全羊自然和我無緣,身體快要虛脫的深夜,我沿著無人的大街,尋著導航去找藥店,然後扶著牆回到酒店。
雖然這次感受很不好,但是我和烤全羊的緣分沒有中斷。去年去庫爾勒辦案,分所律師請我吃烤全羊,起初我還有點條件反射,戰戰兢兢,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有一種想吃下一頭羊的欲望,最終飽了肚子,沒有飽嘴,把沒吃完的羊肉打了包,帶回酒店當夜宵又吃下,睡夢中胃裡翻江倒海,火燒火燎地難受,顯然是吃多了!
遇到美食,有時就會像股市一樣,下跌久了,突然來個報復性反彈,這種走勢不健康,這樣的飲食同樣也不健康,都是美食惹的禍,所以對於我們這樣的律師來說,每逢出差胖三斤,一個月的艱苦鍛鍊養好的身體,因為貪食,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能光說羊肉,再說說牛肉吧,這個牛,可不是一般的牛,而是犛牛。
常言道,出門在外,吃飽了,不想家。美食是對人在旅途的安慰,可以轉移人的視線,滿足人的胃口,溫暖人的身體,從而減少寂寞和孤獨。
那年我初到西藏,從踏上這片神秘的天路開始,高原反應就如影隨形,就像頭上戴了緊箍咒,不停地折磨人,寢食難安,加上對案件走勢不確定的忐忑,人在江湖的悲壯感油然而生。
拉薩分所的主任熱情招待了我,給我印象最好的美食就是犛牛肉。我以為犛牛生長在高寒的雪域,強壯的身體,不適宜入口。人類是天生的美食家,藏民可以把犛牛肉做到極致。那是一小盤切成薄片的犛牛肉,肉已爛熟,但很勁道,紋路清晰光滑,但不塞牙,香味醇厚,餘味繞梁,久久不去。小酌一杯青稞酒,欣賞著藏民熱情的歌舞,高原反應和異域的陌生感頓時煙消雲散。
吃飽了才有氣力工作,才能進行新的戰鬥,案件儘管幾經周折,但是經過我們有理有據有節的抗爭,最後取得不錯的結果。我站在布達拉宮,極目拉薩城,吟一句:「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內心感謝牛肉,感謝朋友。
我寫過一篇文章《成都成都》,發在我的公眾號裡,文章寫了我作為不習慣吃辣子的山東人在成都辦案過程中吃火鍋導致拉肚子,開庭期間跑廁所的情節。有讀者留言,教我怎麼解決辣子問題,說喝酸奶可以,果然再去成都吃辣子時,我買了酸奶,好多了,後來有人推薦藿香正氣水,說很靈,還沒來得及嘗試,案子就結束了。
同樣是辣子,四川的辣子開始吃感覺很辣,吃著吃著就沒有感覺,因為已經被麻翻,只感覺到火鍋的香味,於是就上了癮,下次還想吃。而江西的辣,可就不一樣。
我在江西宜春有過一系列的案子,著實見識了江西的辣道。我最喜歡點那個粉絲包菜,有粉絲,有包菜,有雞蛋,有辣椒,色香味俱全,然而吃起來,可就出洋相了。開始吃著辣,可是越吃越辣,感覺嘴唇都腫了,一直辣到耳朵根,滿頭的大汗淋漓,用了一包餐巾紙還是不夠擦汗,頭髮已經溼透,像是剛在水裡扎了一個猛子漏出水面,沒來得及擦身子就下了飯館,頻頻引得當地人先是好奇後是同情的目光。不過下次再去,還點這個菜,可能律師就是這麼執著吧。
我雖然出差很多地方,享受很多美食,但我很少發美食的朋友圈,我對於有些人天天發美食的照片,很有意見。為什麼?
不是因為擔心客戶看了,會叫你吃貨,唯恐不好好工作,也不是擔心有人說你品味這麼低,天天曬美食,離不開吃。
你就這樣想想吧:當你戴著口罩在機場候機時,飛機還延誤了,不敢吃東西;當你輾轉奔波在高鐵上,飢腸轆轆時;當你初來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不到一個小吃部,方圓三公裡連超市也沒有找到時;當你還在單位加班到深夜時,你打開手機,看到的是我發的誘人的九宮格的美食,什麼呼倫貝爾的手扒肉,什麼新疆的烤全羊,什麼成都的串串香,什麼江西的粉絲包菜,還有更多我沒有提到的全國各地的美食,你作何感想啊?純粹就是拉仇恨啊!
剛剛過去的冬至,我發了一個關於水餃的朋友圈,引來不少的同情。其實,作為山東人,包水餃應該是拿手好戲,可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需要合作才行。因為太太在外地工作,所以冬至我和兒子只能點外賣,儀式感應該要有的(她連這個儀式也沒有舉辦)。其實我們家經常包水餃,而且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我負責調製餡子,太太負責和面,她擀皮子,我包餃子,我煮餃子,她收拾桌子,不到一個小時,香噴噴的餃子就上桌了。我們各有各的拿手絕活,離開誰都不行,我不會和面和擀皮,但調製餡子絕對是我的專利。
太太元旦放假回來,我們決定把冬至的水餃補上,是鮁魚餡的餃子。
做鮁魚水餃絕對是一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會的,我是跟著膠東人學會的。先是把魚刺剔掉,把魚皮剝掉,然後剁細,和五花肉摻合,放點韭菜,打上兩個雞蛋,蔥薑末花椒麵撒上,澆上老家帶來的上好的花生油,餡子就調好了。
經過兩個人的一番加工,煮熟,撈出來,熱騰騰的上桌。
「兒子,吃飯了!」我自豪地大聲喊道。
太太和兒子開始吃,我哼著小曲繼續煮下一鍋。
「張—剛—」太太大聲喊我。
我一驚,猛回頭。
「餃子沒有放鹽!」太太說。
【未完待續...】
張剛律師往期作品推薦
▶
收穫成長——法考,人生中的一次磨礪▶
鄉愁與感恩常伴,照亮律師的平凡之路▶
做一個真正的律師,還是真實的自己?▶
西遊記之上海律師篇——疫情期間律師出差指南(二)▶
律師的功夫大部分在庭外——疫情反覆期間律師出差指南▶
常修從醫之德 常懷律己之心▶
我們只能送你到這兒了——一個律師父親與兒子的成長史▶
律師版「菜根譚」十四條(三)▶ 律師版「菜根譚」十四條(二)
▶ 律師版「菜根譚」十四條(一)
上海律協投稿通道:
shlxwx@lawyers.org.cn歡迎來稿~
原標題:《舌尖上的律師:美食的誘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