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薏米祛溼特別的有名,紅豆有消腫祛溼的作用,薏米有清熱祛溼的作用。但是這紅豆薏米祛溼並不是萬能祛溼小方。
身體中的溼氣也有好幾種的類型:
本身並沒溼氣:用紅豆薏米水祛溼會傷陰。
脾虛、陽虛:紅豆薏米只有祛溼的作用,會使症狀更加的複雜。
不僅僅和類型有關,有很多人只知道紅豆薏米能祛溼,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他可能犯了一些錯誤。
紅豆:紅豆有兩種可以分為紅豆和赤小豆,長得圓圓胖胖的大多為紅豆,而長得細長的一般為赤小豆,就祛溼效果而言,赤小豆祛溼的能力更強,所以我們要選擇赤小豆。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有記載,有兩篇祛溼的藥方用的都是赤小豆,「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赤小豆當歸散 」。
一般說將赤小豆和薏米放入鍋中,但是赤小豆和薏米的比例是多少您知道嗎?
這赤小豆和薏米各30克即可。
有很多人做赤小豆薏米時喜歡加入一些大米或者粘米,這都是不對的。
大米是在水中生長,本身就是溼性的,而赤小豆薏米的作用是祛溼,兩者功效相剋,不應該放在一起。
粘米有滋陰的作用,不適合放在祛溼的赤小豆薏米中服用。
所以,做赤小豆薏米水的時候,不要加額外的米。
不要使用高壓鍋進行燉煮,一般煮藥的時候,最好使用砂鍋、瓦罐,儘量不要使用金屬材質的容器。
赤小豆不要煮到開花,赤小豆煮開花之後,祛溼的功效就降低了。
赤小豆薏米祛溼,並不需要食用赤小豆和薏米,只服用赤小豆薏米水即可。
其實身體內有溼氣也分很多類型。
有溼氣的表現:
粘:口粘、大便粘。
膩:舌苔膩、胃膩。(胃膩:食欲不振,吃進去一點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沉:頭沉、身上沉。
有內熱的表現:
舌苔發厚、發黃,皮膚暗沉、油膩,嘴巴發乾、發苦等。
赤小豆薏米水適合單純體內有溼氣的人或者是體內有溼氣且有內熱的人。
以上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