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十八界?

2021-02-18 佛法正知正見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人間的六根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意根;六塵則是指內、外相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乃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如是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為十八界。所謂「界」,就是界限、局限的意思,也是「功能差別」的意思。也就是說,根、塵、識各有各的功能差別。譬如眼根能觸色塵,而不能觸聲塵,耳根能觸聲塵而不能觸香塵;又譬如眼識能了別色塵,而不能了別聲塵,耳識能了別聲塵,而不能了別香塵;乃至如色塵與聲塵作用不相混雜,聲塵與香塵作用不相混雜。如是根、塵、識各有各不同之功能差別,不能也不會相濫。譬如色塵不能自知,而眼根雖能觸色塵卻不了知,唯有眼識能依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現起了別色塵之功能;因此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總稱之為十八界。

六根中的前五根都屬於色法所攝,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塵根與勝義根之差別,眼之扶塵根就是指眼窩中之眼球及其所屬的視覺神經,眼的勝義根則是指腦部掌管視覺的頭腦之局部。其餘四種有色根,也都有這兩種根的差別,都各有勝義根與扶塵根。這五根都是隨有色根立名,譬如眼根因為屬於眼,而且是接收色塵的受器,所以立名為眼根;此根隨眼立名,而為眼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所以說為眼識的根,名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隨「意」立名,而為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說為意根。

五色根都各有扶塵根與勝義根,勝義根又叫作淨色根。五色根的扶塵根就是指眼球、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它的所行境界是外相分五塵,屬於外五入所攝;五色根的淨色根就是指掌管視覺乃至觸覺的各部分頭腦,所行境界是內相分五塵,屬於內五入所攝。這五根都是各自運行於自己的一塵境界,都不涉及到其它四根所運行的四塵境界;也就是說,眼根只能觸取色塵,耳根只能觸取聲塵,乃至身根只能觸取觸覺上的觸塵,這就是五根各自行於自己所行境界,所以說五根是異行異境界。換句話說,五根所行的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而五識則在五勝義根所在的處所,領納五塵中各自應該領受的境界。

然而由於五根各自領受五塵中的一塵境界,無法統合領納全部五塵境界而作應對,必須得要有另外一個心來統合五根對這五塵的領受,否則就會變成五個有情各自領受不同的境界了。那個統攝五塵境界相的心就是意識,祂是有情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有情的思考、判斷、記憶、邏輯、推理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都是意識的功能。前五識各有其所依之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起。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所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則是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色法;第六識則是緣於法塵境,所以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共同了別五塵境界,所以又有「五俱意識」的稱呼。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前六識的概略狀況。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第七識,也就是意根,意根在大乘法中稱為末那識。眼等五根中之扶塵根都屬於外五入,是粗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身如肉桶等,都可以看得見;但五根之勝義根則都是內入處,雖然也都是有色根,卻是不可見、有對。而意根也是屬於內入處,意根是心非色,不可見、無對;意思是說,意根是心體,不是屬於有色根,無法以肉眼看得見,祂也不能像意識一樣可以讓凡夫們感覺到,所以不可面對。凡夫們都無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無法面對意根,乃至諸大師也多半無法了解意根;譬如有人竟然說大腦就是意根,也因此而產生種種的邪見。

各位菩薩,為什麼大腦不是意根呢?因為世尊曾經開示說,意根可以去到下一世的緣故,所以說大腦不是意根。譬如《雜阿含經》卷十四中,世尊開示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四)前面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有思量性不滅、如果有虛妄想不滅的話,則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因為這個具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的緣故,所以進入母胎名色之中;進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緣故,便有未來世之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

為什麼我們說有攀緣識住的識是第八識呢?那是因為佛說「此識入胎,住於名色中故」。意思是說,剛入胎的時候有此識入於名色之中,而這個名還沒有前六識,所以名唯是意根;而色則是指受精卵還沒有分裂之單細胞而言。名攝在心,不是有色根,所以說意根是心。由於上一世死亡時,前六識俱滅,不能去到未來世,因此說,識所入住的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名既然是指第七識意根,則能持名者必定是第八識,因為前六識還沒有出生的緣故。所以,如果這時候意根之名是指大腦的話,則是違背了事實現象。

如果有人說「剛入胎時唯有色而無名」,也同樣違背世尊在四阿含中的開示,世尊說「此際名色具足故」。因此說意根是心,不是大腦,因為大腦不能去到未來世。一切為人母親者,都不曾見到自己的小孩是帶著上一世的大腦來入胎的,這是任何世間人都可以現前觀察和了知的道理。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阿含經》中佛語正真,已經證實有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持名色之識,如此一來即已具足了八個識;不需像應成派中觀師一樣,在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識細心,以之作為前後生死輪迴因果之連繫者,以及建立這一個意識細心作為涅盤之本際。因為佛說意識需依意根才能出生,不是本來自有之心;佛說意識若在,即不能入無餘涅盤;佛說意識之最細者,莫過於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意識;此心若不永滅,則不能令第八識舍壽入胎故。

                                                            (宗通與說通)

相關焦點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對於既執著物質,又執著精神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和六識。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就像六扇門,打開這些門,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種認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心經》:無十八界
    心經那麼,「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涉及到了佛學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十八界。十八界,是佛教對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進行的分類。它是在十二處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六根,是能夠感知的器官,同時這六根這個感覺器官,還有感知的功能。
  • 十八界裡坐道場
    從六根六塵及六識十八界任何一處入手,都可認識本性。例如文章開頭從聞聽入手辨識本性一樣,從十八界裡任何一處皆可如此。最終,所謂成佛,所謂修行,只是十八界裡坐道場。你看見自己的本性了嗎?你的佛坐道場了嗎?來,十八界裡坐道場。
  • 《心經》經文 |清心寡欲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實際上是「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的省略。十二處加上這六識,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說,真空中沒有十八界。"六根"接觸"六塵"從而產生"六識"。空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空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也就不會有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六識了。若能悟得十八界之空性,就意味著跳出十八界,得到自在解脫了。
  • 《阿含正義》第三章 陰界入 第三節 十八界之六識界
    >
  • 「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 何謂【天庭】
    何謂【天庭】 何謂【天堂】 天堂天常天堂開修行正果仙位來因果因功修成身 天堂之路像家裡未修功果未能居天堂之路上不來 修仙洞府修行處仙境眾仙群居地休閒修仙修天地
  • 把十二處、十八界作為差別事宣講空性的意義
    請問:師父,您為什麼在這裡把十二處、十八界作差別事而宣講空性?請問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特殊意義?
  • 我們一直說身心靈,何謂心?何謂靈?
    身體大家都知道了,那何謂心理?何謂心靈?心,是在七個脈輪的中間位置,在它之下的三個脈輪屬於三維能量屬性,在它之上的三個脈輪,就有高維能量的介入了,如喉輪,眉心輪。
  • 路易十八,場外見
    我想起第一次見到十八,2014年底,我剛從另外一棟樓開完會走向辦公室,路過一個一米六左右的女生,一頭黃毛,在跟人聊天。我其實只看了一眼,但是第二天公主說面了一個人,她還沒描述,我就知道是昨天見到的內個。
  • 何謂五行生剋
    那麼何謂五行生剋呢?有的朋友說:『比如金克木就是相剋,水生木就是相生。』這麼說沒錯,但是太籠統。其實,五行的生與克是相對應的兩個方面,同時,又是相互統一的。只有五行相互生克,才能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才能令萬事萬物不斷地變化、發展。大到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小到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等,可以說任何事物都離不開五行的生克。
  • 何謂八字「天象、地象、星象,乾坤象」
    ①、何謂天象?八字四陽幹俱立,互為上生且不衝刑,地支中有戌亥二字者,為天象。又戌亥者天門之象,主聰明天賦,成功之象。②、何謂地象,八字四陰乾俱立,互為下生,且不衝刑,地支中有辰巳二字者,為地象。又辰巳為地戶之象,主厚德載物,仁義道德,有為之象。
  • 略釋「蘊」、「處」、「界」三科
    【十八界】又作十八持。界為種類、種族之義。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故稱十八界。即在有情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種,稱為十八界。
  •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 時間:2020-11-25 16:59 北京華爾醫院 北京眼科醫院:何謂調節與集合,調節是指當物體的焦點由遠向近移動時為看清物體必需增加屈光力量,通過焦點移動,清晰的在視網膜上成像,眼的這一過程稱為調節,調節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晶體懸韌帶的鬆弛
  • 佛教:何謂「剎那」?何謂「永恆」?阿彌陀佛!這個故事給你答案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向各位讀者詮釋何謂「剎那」,何謂「永恆」:02剎那中有芳華後梁時期,國內有一個禪宗道場非常出名,那便是「靈樹道場」。這道場是由知聖禪師教習佛法,席下更有弟子眾百人,道法目漸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因此慕名前來修行。
  • 常識 | 何謂要「六根清淨」
    所謂的六根,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 日常手衝 | 何謂曼巴咖啡?經典的曼巴拼配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何謂曼巴咖啡
  • 鬥羅大陸4終極鬥羅:22冊十八龍騎士虧死了!
    終極鬥羅22冊已經上線,相信很多鬥羅迷都已經看過了,在22冊中藍軒宇等人回到天龍星後,發現十八龍騎士都虧死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藍軒宇與白秀秀回到天龍星以後,就被天龍緊急召見了,藍軒宇去到升龍柱後發現十八龍騎士各個臉色慘白,在21冊已經提到過,十八龍騎士用自己的精血來引動升龍柱內的能量,但是反饋給他們的確實四色能量,而不是像藍軒宇那樣的七色能量。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疏解】這段話是慧能講解三科法門的,講得簡潔明白,直握關要,餘皆不論,沒有絲毫的廢話,由此可見慧能知尚直簡,這也是慧能講頓悟的原因。
  • 清史稿 地理十八
    清史稿 趙爾巽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臺灣 臺灣: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三十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