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無十八界

2020-12-23 超凡博弈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就是「無六根,無六塵」。

心經

那麼,「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涉及到了佛學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十八界。

我們知道,佛教對世界的分類,有三套名言系統,分別叫蘊、處、界

蘊是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處是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界,又是什麼呢?

六根是認識的功能,六塵是認識的對象,六識是生起的感受與觀念。

當六根面對著六塵,根塵相接的時候,中間就升起了六識;

我們的身體是六根,身體面對的外部的環境,就叫六塵,

產生了種種的念頭,那就叫六識。所以,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當我們根塵相接的時候,也就是內六根攀緣外六塵,就會產生種種的感受。這時候,六識就在中間進行感知和分別。

十八界,是佛教對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進行的分類。

它是在十二處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六根,是能夠感知的器官,同時這六根這個感覺器官,還有感知的功能。

十二處就是把六根,這些感知的器官和這些器官上的功能,它統統的都用「眼耳鼻舌身意」來概括了。

但是在十八界裡,又把器官和器官上的功能,給它分離開來了,把它分開為六根和六識。

六根屬於生理的範疇,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那六塵,就是屬於物理的範疇,也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屬於心理的範疇,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它們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六根在裡面,屬於能識,要靠它們來識別;六塵在外面,屬於所識,是被識別的對象;

六識,是在中間,它是六種識別的本身。

我們生理的構造和心理的意根,形成了六根。六根接觸到的環境和對象,叫做六塵。那麼,六根和六塵接觸後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叫六識。

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就是佛學描繪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的模型:

六根是六識的工具,六識憑藉著六根來接觸外部的世界。所以,我們每個人面對外部的世界,我們的身體感知到外部的世界的時候,就會必然生起種種的想法,分別、計較。

於是,我們就用六根、六塵、六識這三股繩索牢牢的編織起了一張大網。而我們就是網中的魚,一輩子被束縛在這個網裡面,不得解脫,不得自由。

所以,《心經》強調了無十八界,就是為了讓我們突破十八界,超越十八界,跳出這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這是內六根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這是外六塵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是中六識界。

大家可以發現,十八界,開頭的是眼界,最後一個階段是意識界。所以,在經文裡面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抓住了十八界的開頭和結尾,中間用「乃至」的一筆帶過了,體現了經文的精煉性。

首先是因緣假合的緣故。六識,是怎麼產生的?根塵相結的時候,它們互相牽引的因緣而產生的。

六根、六塵、六識,它們都是彼此互相為緣而生起來的,是在相對依賴的關係存在的,離開了任何一種因素,都不可能產生完整的認識活動。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無十八界。緣起,所以性空。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別,才叫「無"。六根感知了六塵,它不要生起妄念分別,不貪色,聲,味,不貪就不會被六塵牽著走。

為什麼我們會執著於外境?因為,我們還沒有悟到空性!還沒有悟到緣起!

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有各種各樣的條件和合而形成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

當你悟到了緣起,就會悟到空性;悟到了空性,你的六根就不會對外境生起執著;六根不執著了,那麼六識就不會受到汙染了,這樣就會清靜自在了。

所以,當我們悟到了緣起,悟到了空性的時候,這內六根就會清淨,外六塵就會一塵不染,這中六識就會念念自在的。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

相關焦點

  • 《心經》經文 |清心寡欲少妄想,自在跳出十八界
    《心經》中「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實際上是「無眼識界、無耳識界、無鼻識界、無舌識界、無身識界、無意識界」的省略。十二處加上這六識,就是「十八界」。也就是說,真空中沒有十八界。"六根"接觸"六塵"從而產生"六識"。空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空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自然也就不會有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六識了。若能悟得十八界之空性,就意味著跳出十八界,得到自在解脫了。
  • 念了一輩子《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意思?悟透受用一生!
    《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卻道理深深。人們所有苦惱都是因為我們執著所帶來的,執著自我,執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執著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讀《心經》就是要破除執著,在自己得到覺悟的同時,幫助他人醒來。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就從「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角度,一起來聊一聊「《心經》中所講到的空性」。《心經》裡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意思是說,因為遠離了一切戲論,所以空性的本體既沒有色,也沒有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不成立。
  • 茶界為什麼熱衷抄心經?
    近幾年,茶葉界裡有兩股勢力相互膠著:抄心經和盤珠子,行內人見怪不怪,行外人看不明白。茶界抄心經是風尚還是修行?
  • 心經,南無阿彌陀佛!
    六根、六塵、六識,三個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加上六根是十二處。這十二個地方是意識能夠產生和活動的地方,所以叫十二處。在此基礎上加上六識,就是十八界。為什麼叫界呢?六根、六塵和六識,每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會錯亂。比如說我們要喝水,水屬色法,為味界,舌是屬根身,是舌界。在喝水的過程中,感受到水的清涼,不會產生火的感覺,這是舌識界。
  • 心經.直簡白話解
    動念之思維是妄想心或說假心所以譯為「無」、【經】字譯為「詮」你將心經悟明白了心無掛礙了' 所以譯為「詮」才能達到究竟涅槃】此對六識皆空總十八界皆空也 、【無無明】十八界空了無明煩惱就沒啦 、【亦無無明盡】連無明煩惱沒啦
  • 《心經》經文為顯說,咒句是密說,無上妙用
    覓能受之身,與所受之苦,皆不可得;自能滅除界內界外,一切煩惱生死大苦厄。既然是般若,而又稱咒者,是說神效之速真實不虛者: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為梵文咒語。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在《心經》裡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在遣「六塵」。世界有萬物,歸納總結在一起不外乎就是「六塵」。人認識世間萬物,就是靠著這「六根」,接觸到萬物而產生了「六塵」。所以六根清淨了,又怎麼會產生六塵。在這一句話後還有一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 【經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收藏級)
    翻譯 | 玄奘  誦者 | 讀一無二  視頻 | 國粹天地來源 | 竺子(ID: zentzu)《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十八界裡坐道場
    找一個時刻,閉上你的眼睛,聆聽窗外的鳥叫、狗吠、汽笛聲或某人說話的聲音,傾聽那個聲音有大有小,而什麼不隨其大小;傾聽那個聲音有強有弱,而什麼不隨其強弱;傾聽那個聲音或有或無,而什麼不隨其有無。傾聽那個感而應,應而不變者。那個在耳域稱為聞性,在眼域稱為見性,在鼻域稱為嗅性,在其餘諸根各有名稱。
  • 三科法門 十八界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對於既執著物質,又執著精神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十八界,即六塵、六門和六識。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就像六扇門,打開這些門,就能感知外面的世界。六識,就是六根對六塵會產生六種認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 心經全文拼音注音及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亦復如是」之二 ||《心經》注釋分享No9
    今天分享阿旺師父《心經》注釋No9—「色不異空 . 亦復如是」之二。 學佛的目的有很多,但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二種:解脫或者成佛,這就需要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而要徹底斷除這二個障礙,就要證悟空性。空性包括二個部分,一是破除「我執」,一個是破除「法執」。這裡的法是指除了我之外的萬物。這段經文顯義講的是「人無我」,即要破除「我執」。
  • 何謂十八界?
    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
  • 觀音《心經》圖解! 講經說法
    房山石經校勘義工長期招募果堅法師 13911062716觀音《心經》圖解,轉發已超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姚秦鳩摩羅什譯出《心經》,全名為《摩訶般若蜜大明咒經》,第一句即譯為「觀世音菩薩……」。而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在西行取經途中,偶然經過一寺院,在此見到了一尊佛像,此佛像為「Avalokite vara 」,音譯為「阿縛盧枳伊溼伐羅」菩薩。玄奘在此說明:「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溼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
  • 《心經》解析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心經》:凡夫的空,講的是什麼內容?
    在《心經》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中,所囊括的是《大般若經》的智慧與精義,想要獲得足夠的修行實益,那是非得要下一番苦功不可的不然的話恐怕很難得到所求取的佛法真義,比如說,在這其中提到的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如果不仔細的去求索、探討,那麼很可能便因為他的內容簡短而忽略了他的存在,輕易的一帶而過,而失去了他的意義
  • 如何念「心經」相應
    我們每個人都會念《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但是其實念《心經》不是口念,而是用行動去體現,而是念無字的《心經》,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出來,做出來體現我們般若心經的智慧,這個才是真正的會念《心經》,生活是終極的禪堂。佛的境界在哪兒?佛的境界就在眾生的煩惱中求啊。「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所以般若心經要能啟用,般若要啟用,啟大智慧。
  • 《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