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就是「無六根,無六塵」。
那麼,「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涉及到了佛學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十八界。
我們知道,佛教對世界的分類,有三套名言系統,分別叫蘊、處、界
蘊是五蘊,是色受想行識;
處是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
界,又是什麼呢?
六根是認識的功能,六塵是認識的對象,六識是生起的感受與觀念。
當六根面對著六塵,根塵相接的時候,中間就升起了六識;
我們的身體是六根,身體面對的外部的環境,就叫六塵,
產生了種種的念頭,那就叫六識。所以,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當我們根塵相接的時候,也就是內六根攀緣外六塵,就會產生種種的感受。這時候,六識就在中間進行感知和分別。
十八界,是佛教對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進行的分類。
它是在十二處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六根,是能夠感知的器官,同時這六根這個感覺器官,還有感知的功能。
十二處就是把六根,這些感知的器官和這些器官上的功能,它統統的都用「眼耳鼻舌身意」來概括了。
但是在十八界裡,又把器官和器官上的功能,給它分離開來了,把它分開為六根和六識。
六根屬於生理的範疇,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那六塵,就是屬於物理的範疇,也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屬於心理的範疇,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它們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六根在裡面,屬於能識,要靠它們來識別;六塵在外面,屬於所識,是被識別的對象;
六識,是在中間,它是六種識別的本身。
我們生理的構造和心理的意根,形成了六根。六根接觸到的環境和對象,叫做六塵。那麼,六根和六塵接觸後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叫六識。
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就是佛學描繪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的模型:
六根是六識的工具,六識憑藉著六根來接觸外部的世界。所以,我們每個人面對外部的世界,我們的身體感知到外部的世界的時候,就會必然生起種種的想法,分別、計較。
於是,我們就用六根、六塵、六識這三股繩索牢牢的編織起了一張大網。而我們就是網中的魚,一輩子被束縛在這個網裡面,不得解脫,不得自由。
所以,《心經》強調了無十八界,就是為了讓我們突破十八界,超越十八界,跳出這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這是內六根界。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這是外六塵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是中六識界。
大家可以發現,十八界,開頭的是眼界,最後一個階段是意識界。所以,在經文裡面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是抓住了十八界的開頭和結尾,中間用「乃至」的一筆帶過了,體現了經文的精煉性。
首先是因緣假合的緣故。六識,是怎麼產生的?根塵相結的時候,它們互相牽引的因緣而產生的。
六根、六塵、六識,它們都是彼此互相為緣而生起來的,是在相對依賴的關係存在的,離開了任何一種因素,都不可能產生完整的認識活動。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無十八界。緣起,所以性空。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別,才叫「無"。六根感知了六塵,它不要生起妄念分別,不貪色,聲,味,不貪就不會被六塵牽著走。
為什麼我們會執著於外境?因為,我們還沒有悟到空性!還沒有悟到緣起!
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有各種各樣的條件和合而形成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
當你悟到了緣起,就會悟到空性;悟到了空性,你的六根就不會對外境生起執著;六根不執著了,那麼六識就不會受到汙染了,這樣就會清靜自在了。
所以,當我們悟到了緣起,悟到了空性的時候,這內六根就會清淨,外六塵就會一塵不染,這中六識就會念念自在的。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