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經》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中,所囊括的是《大般若經》的智慧與精義,想要獲得足夠的修行實益,那是非得要下一番苦功不可的不然的話恐怕很難得到所求取的佛法真義,比如說,在這其中提到的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如果不仔細的去求索、探討,那麼很可能便因為他的內容簡短而忽略了他的存在,輕易的一帶而過,而失去了他的意義。
那麼所謂的凡夫法他又說了些什麼內容呢?其實它的內容真的很簡單,下面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無色等五蘊,無眼等十二處,無眼界等十八界,所說的內容都是和我們大眾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有關的,話雖簡短,意義卻深,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為例,給大家分析分析。
前面我們和大家說過,世上所有的一切萬法,都是真空實相,連生滅、垢淨、增減都不存在,完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就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又怎麼會有色在空中呢,又怎麼會有一切萬法在空中呢,所以佛祖才說空中無色。
學習過佛法的人都知道,當自己的真如實性被塵垢所迷染之時,因為不清淨,所以才會生出五蘊和種種的萬法,如果恢復了自己的清淨心,明白了萬法都是由妄心所變現出來的,而自己的真如實性,本來就是完全空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獨色是沒有的,就是受想行識的一切法,也全部是虛妄的,不存在的。
這二句話所說的,是空中沒有五蘊的道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然五蘊皆空,那麼做為以五蘊變現出來的十二入,又怎麼能從一個本來沒有的虛空之中變現這十二入來呢?五蘊是十二入的根,沒有了根,哪來的十二入,就像沒有水源,又何來的水,又哪來的潤澤萬物,正所謂無源之水,從何而生。
十二入既然是空的,無法從五蘊生成,那十八界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是沒有的,也是空的。
佛說「眾生是未開悟的佛」,一個人本來的自我實性,同佛原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佛祖不會比你多一分,你也不會比佛祖少一分,只是世人因為塵垢所染,所以迷惑了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真如實性,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知道,我們所有的六根、六塵、六識都只不過虛妄的存在,本來是空的,不會在空性以外,還有什麼六根、六塵、六識,只有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如實性,才是超越一切絕對的存在。
其餘所有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自以為的「是」,但在本質上卻終究是空的,如果真正能夠明了凡夫的空所講的內容,那麼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上別人所執著的一切,也就不會再有什麼執著之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