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凡夫的空,講的是什麼內容?

2021-02-08 梅山易學

在《心經》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中,所囊括的是《大般若經》的智慧與精義,想要獲得足夠的修行實益,那是非得要下一番苦功不可的不然的話恐怕很難得到所求取的佛法真義,比如說,在這其中提到的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如果不仔細的去求索、探討,那麼很可能便因為他的內容簡短而忽略了他的存在,輕易的一帶而過,而失去了他的意義。

那麼所謂的凡夫法他又說了些什麼內容呢?其實它的內容真的很簡單,下面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網圖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無色等五蘊,無眼等十二處,無眼界等十八界,所說的內容都是和我們大眾凡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界有關的,話雖簡短,意義卻深,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為例,給大家分析分析。

前面我們和大家說過,世上所有的一切萬法,都是真空實相,連生滅、垢淨、增減都不存在,完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那就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又怎麼會有色在空中呢,又怎麼會有一切萬法在空中呢,所以佛祖才說空中無色。

網圖

學習過佛法的人都知道,當自己的真如實性被塵垢所迷染之時,因為不清淨,所以才會生出五蘊和種種的萬法,如果恢復了自己的清淨心,明白了萬法都是由妄心所變現出來的,而自己的真如實性,本來就是完全空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獨色是沒有的,就是受想行識的一切法,也全部是虛妄的,不存在的。

這二句話所說的,是空中沒有五蘊的道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然五蘊皆空,那麼做為以五蘊變現出來的十二入,又怎麼能從一個本來沒有的虛空之中變現這十二入來呢?五蘊是十二入的根,沒有了根,哪來的十二入,就像沒有水源,又何來的水,又哪來的潤澤萬物,正所謂無源之水,從何而生。

網圖

十二入既然是空的,無法從五蘊生成,那十八界也是同樣的道理,也是沒有的,也是空的。

佛說「眾生是未開悟的佛」,一個人本來的自我實性,同佛原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佛祖不會比你多一分,你也不會比佛祖少一分,只是世人因為塵垢所染,所以迷惑了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真如實性,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知道,我們所有的六根、六塵、六識都只不過虛妄的存在,本來是空的,不會在空性以外,還有什麼六根、六塵、六識,只有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如實性,才是超越一切絕對的存在。

網圖

其餘所有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自以為的「是」,但在本質上卻終究是空的,如果真正能夠明了凡夫的空所講的內容,那麼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上別人所執著的一切,也就不會再有什麼執著之心了吧。

相關焦點

  • 心經2 - 心經的內容概述,心經正文-前行
    >點擊下方"綠色圖標"↑聽聞本章節:第一章《心經》總述第四節 《心經》的內容概述《心經》包含的內容和含義非常廣泛,可以說,藏傳佛教的五部大論講的就是《心經》。《釋量論》講的是《心經》的邏輯,《現觀莊嚴論》講的是《心經》裡的道次第,《中觀論》講的是《心經》顯義的空性,《俱舍論》講《心經》裡的數論,包括煩惱有多少,道次第有多少,三十七道品等等,《戒律論》講《心經》的修行。整個《心經》講的內容是「人無我」和「法無我」,還包括了十八界、深奧的空八法、四諦、十二緣起、三乘果位等。是顯密結合的法門,所以,在內容上分為顯義、隱義、密義。
  • 波羅蜜多-般若心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段是講我們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組成要素——五蘊。「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進一步地講,在真空當中,沒有五蘊之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的我們凡夫的生活現實,六根對六塵(十二處)。
  • 「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
    在榮頓大師的《心經》注釋,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是用「水月」來比喻空性的:水中的月亮就是空性,空性即是水月,空性不離水月,水月不離空性。雖然凡夫人面前有諸法的顯現,但這種顯現並不是真相。古印度扎夏薩生論師在《心經》的廣釋中說到:色法分三種,一種是遍計色,一種是分別色,還有一種是法性色。
  • 《心經》注釋1- 講說的地點、時間和含義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六百卷的內容又全部濃縮到了《心經》裡。所以說,《心經》包含了佛法的全部內容,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釋迦牟尼佛講《大般若經》的地點是印度的靈鷲山,講《心經》也是在靈鷲山。鷲就是雕,是一種鷹,為什麼叫靈鷲山呢?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佛講《般若經》和《心經》時,很多菩薩變成靈鷲來聽經,所以這座山叫靈鷲山;另一種說法是,這座山的樣子像一隻靈鷲,就叫靈鷲山。
  • 《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
  • 《心經》解析
    ▲ 「書聖」王羲之《心經》(拓本)《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這就是佛家講的大智慧的含義。《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 《心經》大自在!大智慧!
    《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所謂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鑑別之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就是佛家講的大智慧的含義。《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一)
    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  《心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 抄心經,有福報
    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他創立了佛教,也講了很多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後世弟子們,結集成經書,廣泛流傳。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心經》在佛教界廣為流傳,除了因為它短小的內容,容易被人們所記住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包含的義理,極其的深刻。有的人說,《心經》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無上的義理,是修行人不可多得的一部深奧佛典。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六根皆空直下成道,凡夫著相生死塵勞
    元音老人說:《心經》是一乘法,是教我們直下成佛的捷徑。「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相的為色根,無相的為心根,六根緣生性空,無自性、我實體,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即空,六根皆空,故能破我執,證我空之理。
  • 心經第五:五蘊究竟是什麼,為何觀音菩薩說它們都是空的呢
    這一篇我們繼續往下談,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六個字又代表什麼含義呢?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出心經確實和別的經文不同,幾乎沒有一句話乃至一個字是無用的,字字珠璣,都蘊含深意,所以才能以區區260字而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讀心經也不能像是讀故事一樣,輕而易舉就翻過去,而是要細細揣摩體會才行。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核心內容,就這兩個字!
    心經》,是觀自在菩薩為了開示舍利子,而在定中為舍利子所講的法。《心經》的內容很玄奧,因為它屬於般若智慧方面的內容,對人的智慧以及悟性要求都非常高。一般人想要看懂它,並不容易。從類別來說,般若部經的內容基本上是以不同的論述來開啟人的智慧。並讓人在實際修行中,去運用自己的這些智慧。這和持戒修行就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連破除乾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為《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了了 《心經》第二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真義】:三位一體:空,想,色一體。體是真,位是假。舍利子是舍利佛,觀音菩薩在對舍利佛講《心經》。色不異空,色就是指物質現象,色跟空是同一個,因為色根本就不存在,但我們不要歧視物質世界,不要歧視幻相。為什麼要叫我們不要把任何事物當真?你一去當真,你就把空放在另外一邊了。
  • 佛教:《心經》裡的「般若」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將《般若攝頌》進一步濃縮,就是《心經》。由此可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法的精髓與核心,其內容雖簡卻足可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很多人以為《心經》簡單,其實不然,它是大乘經典中,文字最短少,經義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僅僅二百多字,卻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一部大乘佛教佛弟子日常背誦的經典。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禪定中大徹大悟,必先明白《心經》講什麼!
    要想達到真空的先決條件,就必先了解身空,心空,性空,法空。什麼是法空呢?就是沒有了修行這個念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相無住,就是法空。比如許多人練習打坐,就是因為有這個修行的念頭在。他就住於法中,就住於打坐中。要想法空,就必先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