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

2021-02-19 悲智周遍

在榮頓大師的《心經》注釋,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是用「水月」來比喻空性的:水中的月亮就是空性,空性即是水月,空性不離水月,水月不離空性。

雖然凡夫人面前有諸法的顯現,但這種顯現並不是真相。古印度扎夏薩生論師在《心經》的廣釋中說到:色法分三種,一種是遍計色,一種是分別色,還有一種是法性色。凡夫眼前的所見是遍計色法,如眼前所現的瓶子、柱子等,因為這也是凡夫分別念的所見,所以同時也是分別色,這兩種色法都是不真實的。

真正的色法,是法性色法,而法性色法是我們現在看不見的,屬於諸佛菩薩的境界。如同白色的海螺只有沒有患黃疸眼翳的人才能看見,眼翳者無論如何也看不出白色海螺,而只能看見黃色海螺一樣。

如果只是從空性的角度來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段,可能有些困難,但如果結合釋迦牟尼佛第三轉F輪的內容,尤其《大幻化網》及密宗的一些論典來解釋,可能更方便易懂。因為這裡所指的空性,並不僅指單空,而是指光明離戲的法界本體。前面所講的海螺,也可比喻成不可思議的法界。在沒有眼翳者前,所見的是白色海螺,而有眼翳者前所見的是黃色海螺,但不管有無眼病,所見都是海螺。同樣,無論顯現如何,萬法之本體都是光明離戲之法界。

按照他空派的觀點,一切光明離戲的法界本體是存在的,但這種存在的方式,並不是以我們凡夫的分別念,如顏色、形狀等尋思或可用言語詮表的方式來建立的,而是以超離言思的、不可思議的方式存在著。如果能這樣結合起來解釋,可能會容易理解一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如果通達了這個問題,則《心經》的其他內容,如抉擇其他四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諦等等的道理都可以此類推。

佛陀在此強調,我們所見的顯現實際上不離空性。對此,我們還可以用破四邊的方式來抉擇,也即破除凡夫、外道的執著,破除聲聞緣覺的執著,最後獲得諸佛菩薩的境界:

之所以講「色不異空」,是因為凡夫都執著有,對色法有很強的執著,認為一切境相都是實有的。佛陀在此告知我們:凡夫認為實有的瓶子、柱子等實際上不離空性,不要執著於外境色相。要明白,我們縱然費盡畢生精力,絞盡腦汁去追逐求取,到頭來只是一場空,來世反而會隨業受報,枉受輪迴之苦。這句話是破「有」的邊。

之所以講「空不異色」,是因為聲聞緣覺認為寂滅的人無我空性是實有的,從而對這種空性有一種實有的執著,針對他們,可以用「空不異色」來破:你們所認為的這種人無我空性,實際上不離色法,色法也可以是指清淨光明,這種清淨光明並不是不存在的,從而破除聲聞緣覺所耽執的「無」邊。

總而言之,當我們看見一個杯子的時候,這個杯子同時也是空性的,並沒有實在的物質本體,這就是「色不異空」;雖然沒有實在的物質本體,但杯子卻能夠盛裝茶水,而不是絕對的頑空,這就是「空不異色」。另外,我們不要理解錯了,因為這個杯子先是存在的,過了一會兒,在經過分析以後,它就變成了空性,而是在盛水的同時,它就是空性;在空性的同時,它就可以盛水。

說得明確一點,「色不異空」主要是對凡夫講的,而「空不異色」則主要是對聲緣行人講的。

相關焦點

  • 【上人開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廣心上人開示:(一) 色不異空所謂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音聲等等,這些跟空是類似的、是相同的、是沒有兩樣的。何謂空?空代表不實在、不長久、沒有堅固存在、一切都會消失幻滅的。既然色不異空,所以色就是假相、假有。
  • 色不異空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色不異空 ...... 亦復如是」之二 ||《心經》注釋分享No9
    「色不異空」是說色法(萬事萬物)的顯現是無自性的(自性即常、一、自在),是緣起,是因緣和合,所以才能無礙的顯現。  「空不異色」,是說空性也無自性 ,即也不是常一存在的,所以可以自由顯現色法。 「色即是空」,色法即萬事萬物雖然顯現出來,但因無自性,所以並不是永遠存在的。
  • 「萬法皆空」為何又「因果不空」
    雖然「空」是「沒有」的意思,但這個「空」與「有」是一體的,是雙運的。《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講的是性空,「空即是色」講的是緣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們兩個是一體的;「色不異空」就是緣起不離性空,「空不異色」就是空性不離緣起,既是緣起又是性空,二諦雙運。這就是諸法的事實真相。
  • 色與空 | Rūpa (matter) and Suññatā (emptiness)
    佛經中有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什麼意思?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出自如此高深的佛經,料想也不是泛泛之語。並且在這兩句話之前,還有兩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此之後,還有兩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意,我們必須搞懂《心經》,甚至要理解心經的創作背景。
  • 幾何下裝飾水彩,形形色色,不一樣的美!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他們連續三年,每次堅守三五小時,觀察細緻入微,與我們共享曇花開放的美好時光。《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義?
  • 中國書法紋身,你可以說不時尚,但不能說不震撼!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1.出處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