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2020-12-22 騰訊網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很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美色,其實這句話出自《心經》,這句話當中暗藏了很深的哲學思想,並不是說出家人要看破紅塵和遠離女人的意思。

《心經》中色即是空的「色」字,指的是一切我們能看到和感受到的事物或現象,也就是你能看到的物理世界,以及你內心中所思所想,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色」字來概括。

《心經》中提到的這個「空」字,很多人都認為空就是沒有,其實這樣理解並不正確,「空」在佛教當中指的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脫離事物之外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是說這種現象本身就是「空」。

我們既然知道有一種現象叫做「空」,就不能說「空」是沒有,也不能說「空」是有,因為「空」是非有非無的狀態,我們說沒有,是因為有,如果沒有了「沒有」,「有」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心經》上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真正的「空」,是連「無」和「有」都不存在的狀態。

「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而「色」是事物所表現的形態,從根源上說,色與空本來就是一體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幻化之相,當一切幻化之相回歸到本質時,也就回歸到了空性的狀態,這狀態也就是佛家常說的覺悟成佛的狀態。

佛法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的,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實體,所以佛家把這種有生有滅的變化現象,稱為「空」。

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把「空」理解為一種變化的現象,這種變化現象會經歷成、住、壞、空幾個階段,最終都要回歸到「空」的狀態,但不能理解為因緣和合時是「有」,因緣消散後是「空」,而是說因緣和合本身就是當體即空的。

這種變化的現象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以一種虛幻不實的狀態呈現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也可以把「色」看成是事物變化過程中所呈現的一種假象,而「空」才是實相,二者是如影隨形的,就好像我們與自己的影子一樣,是共存的,所以佛家說「色與空」是一,而不是二。

對於「空」來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要記住一點,「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色」也不是真的有。《金剛經》中用了一句話,很好的形容了這種即是真實又很虛幻的狀態,這句話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用到的一個「如」字,給人以無限的想像空間。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甚至很多人把這裡的「空」誤解為消極,什麼都沒有,把這裡的「色」當成美色,經常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當口頭禪,和別人開玩笑,諷刺佛教。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
    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義?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識,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色」與「空」所代表的意義。「色」等是我們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自己」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色」等,這就是當前的現實。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佛法楞嚴|色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色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 本來是世間有為之法,而這世間有為之法,為什麼叫做如來藏性呢?既然世間有為之法就是如來藏性,必須要提出一個理由來,所以世尊就發起徵問來說明。「陰」是蓋覆的意思;有五種法蓋覆真性,所以叫做「五陰」。「五陰」的新譯,叫做「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就是積聚有為法。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色蘊,指的是人的身體。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色蘊,指的是人的身體。
  • 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即空即有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就是「即空即有」,我們身心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當體即是空,而空當體就是五蘊,這就是「即空即有」。  要明白這個「即空即有」,可以舉例說明,比如說我現在坐在這裡,大家看見我後面有畫、有牆壁。那真的有個實在不變的畫和牆壁嗎?不是的,它是地、水、火、風所成的。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教術語,世親釋四卷十九頁云:若取遍計所執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計所執色無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
  • 佛法楞嚴|意法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意法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如果離開了色空、動靜、通塞、離合、生滅,超越了所有這一切現象,終究也就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得了。法塵生起是和色、空諸法同時而生;法塵消滅,也是和色、空諸法同時消滅。所依靠的生起根本既然不存在了,那個因它而生的分別意識,又是什麼形相呢?沒有了形相,空無一物,意識界又怎麼產生呢?
  • 佛法楞嚴|舌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舌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剛開始舔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可是舔久了,就會有所感覺了,這感覺是什麼?下面就說明有兩種不同的感覺。「其人若病,則有苦味」,這個人如果有病的話,舔久了,就會感覺到苦的味道。就中醫的理論來說,生病的人有火氣,所以舌頭舔嘴巴舔久了,就會有苦味的感覺產生。「無病之人,微有甜觸」 , 是沒有生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因為身體很健康,沒有火氣,所以舔久了,會有甜甜的感觸產生。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有點文化底蘊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但是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意思?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三輪體空大乘佛法修行的具體法門是什麼呢?佛陀在經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因為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布施,就是因為心中有我——要通過布施一步步地消融我們心中的我。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一個願意布施的人總比那些不願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會淡泊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佛教所說「色」與「空」究竟是什麼意思?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
  • 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問:第八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是隨業受報的主人,依照古德所說,業牽著識,隨業受報,就像瓶子裡面裝著虛空在走一樣;捨身、受身,就像把這裡的虛空裝起來,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這好像是很有道理,可是,現在要約轉有漏入無漏解釋,到底有沒有什麼道理的依據呢?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了了 《心經》第二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只是說明你是空的存在,並不是說這些色是真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見色要見空,而不是說見空才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你的感受也是空,你的思想也是空,你的行為也是空,你的意識也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