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開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021-02-08 廣心上人

廣心上人開示:

(一) 色不異空

所謂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音聲等等,這些跟空是類似的、是相同的、是沒有兩樣的。何謂空?空代表不實在、不長久、沒有堅固存在、一切都會消失幻滅的。既然色不異空,所以色就是假相、假有。佛陀說:萬物皆是成(因緣結合而出現)、住(會保持現狀停留一段時間)、異(外在逐漸變動、老了、病了)、滅(最終就是死亡、消失人間),這就是人世間最真實的內幕。


(二)空不異色

空是真空,空的本質是光禿禿、是赤裸裸、不會沾染喜怒哀樂、更不會有愛恨情仇。空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本質是不會動搖的。既然空與色沒差別,證明外在的色相是空,所以色(外在人、事、物)是暫時出現的,一段時間自然消失無形。因此我們明確知道,外在一切色相是因緣的結合而出現,無法固定永久的留存,所以才說是妙有,絕對不是真實的。


(三)色即是空

這句話很清楚勾劃出外在一切就是空的。色相本身不可能自己就蹦出來,無緣無故就產生出來,它必須有各種因緣的結合,各種條件的串連,有了這些因緣、條件都成熟了,方有外在物體的出現,所以外在物體自性都是空的。佛說:諸法緣生,諸法緣滅,緣(因素、條件)成熟時就出現了,緣如果分散時自然就滅掉了,這才說「緣起性空」是永恆的真理。同樣的,色即是空,道出了世間的真相,我們對外在這些虛幻不實的假相,能徹底看破、放下,不再痴迷貪求,自然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四)空即是色

空就是一切都是幻滅的、不真實、不長久、不存在。那為何又是色呢?色既然是妙有、是假有,表示真空有妙有,意思清楚告訴大家不可執著或墜落在空相裡面,不然往往很多人就會自我放棄、非常怠惰、消極悲觀,這種邪知邪見是著空所造成的,因此不著空、不著有、放在中道思想、借假修真、方能有所成就。否則,一旦落入空相,工作也不想做,飯也不想吃,身體也不想好好照顧,整個人生必然走向黑暗,這是錯誤偏差的修行。佛擔心眾生因為著空著有而墮落,一再提醒大眾務必了解真空有妙有,妙有是真空的奧妙道理,掌握其中要領,與道自然相應。


(五)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外在一切是假相,不是真有,它是有條件、有因緣才能組合而成。那麼明知一切都虛幻不實,當你去接觸、碰觸、或巧合遇到,這些經歷也是假的(受)。更何況有人接觸事物之後會去思考,產生喜怒哀樂情緒的波動,這些內心起了變化,更加是假上加假(想)。甚至有人依情緒的高低、感覺的好壞,開始去行動、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有時得到、有時失落,這些更是假上再加兩個假(行)。

有人將事後的成果,耿耿於懷,深藏在八識田中(內心深處)揮不掉、驅不走、每天煩惱、不斷痛苦、埋怨、或者得意洋洋,這些更是假假假,不斷被假迷惑,以致顛倒,迷失本性,喪失智慧。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靈性)本是不生不滅,自性本是不垢不淨,自性本是不增不減,何來痛苦!何來悲傷!為假的外相來痛苦嗎?那不是太愚痴嗎?

心靈不要隨外境打轉,外境是虛假,它一定會變動,能保持如如不動,心無罣礙,就能遠離煩惱。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外境,佛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此要能徹底了解色受想行識確實是空的、是假的,無法固定長久存在的,那自然能跳脫世間一切痛苦與災難。

廣心合十


相關焦點

  • 了了 《心經》第二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簡譯】舍利弗啊!肉體以及一切的物質現象,不是真實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緣相互依存的生滅關係,所以物質和空並無差別;而空和物質二者在本質上也沒有不同,因此空不異於物質。有人認為空是沒有,物質是有,而菩薩以般若智慧觀照徹見到物質就是空,空就是物質,猶如水和水波的關係,二者既是各別的,也是一體的。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1.出處      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人到閒處,你我他。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色不異空」與「空不異色」
    如同白色的海螺只有沒有患黃疸眼翳的人才能看見,眼翳者無論如何也看不出白色海螺,而只能看見黃色海螺一樣。如果只是從空性的角度來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段,可能有些困難,但如果結合釋迦牟尼佛第三轉F輪的內容,尤其《大幻化網》及密宗的一些論典來解釋,可能更方便易懂。因為這裡所指的空性,並不僅指單空,而是指光明離戲的法界本體。
  • 日本古都,讓人流連忘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幾何下裝飾水彩,形形色色,不一樣的美!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 關公紋身:有些人追求的是寓意,有些人追求的是情懷!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