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皆空直下成道,凡夫著相生死塵勞

2020-12-12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元音老人說:《心經》是一乘法,是教我們直下成佛的捷徑。「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相的為色根,無相的為心根,六根緣生性空,無自性、我實體,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即空,六根皆空,故能破我執,證我空之理。既然六根皆空,六塵亦皆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整個十八界皆空。分別為識,無分別為智。凡夫妄認這十八界為真,死執為實有之法,有諸多界限,致使妙體不能顯現。消滅了妄心,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復本性光明,即可打破界限,而六根互用。只要識得十八界都是自性的顯現,即可超凡入聖,隨緣起妙用,自在而成佛了。修行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直下成道。

凡夫著相,一見物境,便著在上面離不開了,生死也就由此開始了。一切色相都是有生有滅的,人著了這生滅之相,妄心也就隨之生滅不停,所以生死輪迴難逃。有生滅的都是塵勞,而自性是無斷續、無來去的,能見的性卻是永恆存在的。凡夫對時時在六根門頭放光的性,毫不相識,天天用它見物,卻執著地分別在物境上轉,昏然不覺地造業受報。殊不知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就像燈泡發光不是燈泡是電。倘若能夠徹悟這個能見的真如本性,識其本體是空相,則當下妄念頓歇,明心見性即可解脫。凡聖之別,全在於認識自己本性與否。見性如此,其餘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亦復如是。就像觀自在菩薩,耳根圓通反聞自性,一根通六根一切通。楞嚴經說: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

空相不可得,不著相,一切放下,可以恢復我們本來清淨無染的自性光明。破十八界一法,法法俱通,一切大乘玄義即迎刃而解。世尊仰觀東方的一顆星星,其見性與星光一經接觸,就了知能見的不是眼睛,是無遠不到的性,當下開悟證成佛道。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只是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原來宇宙萬有的造物主,唯有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法身。一切的一切,無不是自性的作用,無一不是真性的顯現。這主人公是萬能體,應緣而現相,現出千差萬別之象,自己卻是性空無相。正因性空無相,才能應物現形、隨緣起用。我們能透過現象見到本性,就會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十八界原本無有,都是真心一時應緣顯現的妙用。

有一個僧人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古佛心?」國師說:「牆壁、瓦礫是。」這僧人說:「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意思是說,牆壁、瓦礫是沒有知覺的,怎麼會是古佛心呢?國師說:「是。」這句話深含妙意。因為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因分別之故,就生出有情、無情的不同。如若不分別,一切聲、色、山河大地、乃至飲食、男女都在心性中圓,而無一法可得,又有什麼有情、無情呢?因為有法可得,再去分門別類,愛憎取捨,從而煩惱叢生,輪轉不息。

人們往往執著在這個所見所聞上,豈不知,這個無所見無所聞的能見能聞的真性,是從來不間斷的,是沒有相續痕跡的,是如如不動的。由此可見,人們妄想執著的習氣是何等深重!色相和法身是不即不離的,人的真性是非有非空的圓覺靈性,一切都不可執著,一有執著就有偏,一偏即不可圓融而圓覺。真正的學佛,不是求佛,是求自己的自性佛和古佛一樣,清除習氣,不著相,一旦明白六根皆空諸法空相,當下就可圓成佛道。

(李松陽20200723fccf00984)

相關焦點

  • 大慧宗杲禪師:火宅塵勞,何時是了?
    示真如道人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不著和會,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說火宅喻,正為此也。經云:「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在經中。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妄以真治,染以淨治,對症下藥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前輩高僧大德說,對此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應該持不貪不拒的中道態度,時時反觀自省自己的言行,不讓各種塵勞妄想有著落之處,或許是最重要的,就像佛祖在《金剛經》中所教導我們的一樣:「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 《心經》:凡夫的空,講的是什麼內容?
    在《心經》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中,所囊括的是《大般若經》的智慧與精義,想要獲得足夠的修行實益,那是非得要下一番苦功不可的不然的話恐怕很難得到所求取的佛法真義,比如說,在這其中提到的凡夫法,凡夫的生命境界,如果不仔細的去求索、探討,那麼很可能便因為他的內容簡短而忽略了他的存在,輕易的一帶而過,而失去了他的意義
  • 本如來藏:第三問相反卻無礙(3空)
    所以佛先從革凡夫的命下手,為空卻凡夫的十二處法,而告誡我們: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身體所具有的生理器官,是由物質組成的,是有相的,故為色根。意根屬於思想、精神作用,是無相的,故為心根。色根又謂之「浮塵根」,心根又謂之「勝義根」。身體既是四大假合之體,空無所有,六根又何有之?
  •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因為你有自性,他也能悟,能覺悟。你再介紹給那些沒遇到佛經,沒遇到佛法的,不懂佛經的,你看你做這事跟佛一樣,你用上了,你用這六種眼耳鼻舌身意,你看與你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了。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佛門之中把它叫做六根。可是凡夫呢,胡塗人呢,沒有智慧的人呢,佛經沒聽懂的人呢,他不會用,不會轉識成智,不會借假修真,他這眼耳鼻舌身意,能與自己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的,它不相應。它不相應的它是什麼呢?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網圖「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一切法,佛祖為眾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也,八萬四千法門,是因應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所立,所以在佛祖心中,一切法就是一切事物,只要體性空寂,那麼法法都是實相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包含著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苦集滅道等四諦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佛法。
  • 修佛不成菩提,皆由客塵煩惱所誤,長老憍陳那解釋何為「客塵」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叫六賊,意根是賊王|達照法師開示:二種根本(15)--《楞嚴經》卷第一第十八講(六)
    前塵就是六根對六塵,所有的六根跟六塵勾結的地方所顯現出來的這樣一種狀態。什麼狀態呢?如果六根、六塵講起來很難懂,我們就直接講意根、法塵、意識,你就比較容易懂。意識是我們的妄想,知道了;妄想有一個顯出相來的這個相,是一個法塵,也知道了,這個是法塵概念;當你沒有概念的時候,就是剩下來的能知之心,這就是意根,就是我執。那麼,我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 塵不可出
    壓抑欲望,使用的是第六識意識心,識心未轉智前還是客、塵,唯識轉智才會亭主,才證空性。《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
  •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有什麼內在的關係?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有什麼內在的關係?1.根者,通常法義理解為「清淨四大」或「清淨色」。此處「功能」義,說明根是無形相的;「發」字,恰恰值得深思,激發?引發?就此不得不思考根的究竟義到底是色法還是心法。當然,色法可以談「功能」,但對色法的定義中並沒有直接定義為「功能」,所以根的「功能為義」與談色法有功能性是要區分開來的。談「發」識,是一種勢能與動態,顯示為活脫脫的妙用,這肯定不是色法所能為。結合《楞嚴經》義,「根」的究竟義當屬心法無疑。
  • 《阿彌陀經》的作用,簡單講就是「凡夫入報」
    往生到淨土,按照通途教理的解釋,那就有不同的級別了,有凡聖同居土等,像這樣的罪業凡夫,是不可能到阿彌陀如來的報土的。什麼是報土呢?報土就是佛的果報土,是佛本身真實、清淨的境界,是佛在因地修行所感得的莊嚴果報。除了報土,還有化土,化土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化現的,不是佛本身的境界。一般人都認為,凡夫能往生的地方是化土,或者稱為凡聖同居土。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二乘菩提見道,唾手可得(ㄊㄨㄛˋ)。六入處之法,為何**說為二乘菩提解脫道中極為重要之法?謂經中如此記載:【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世間所作,皆依於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善法,皆依內六入處而得建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31》內六入處為何是一切善法建立之依止?
  •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
  • 心經.直簡白話解
    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不要分別色與空有什麼不同 、【色即是空】色為緣起性本空 、你就進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解脫境界了、【是故空中無色】宇宙的空中是無色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法身之本性無此六根
  • 苦集滅道四聖諦凡夫也修,菩薩也修,區別在哪呢?
    善知集滅③,音聲方便④;不欣世語⑤,樂在正論⑥;修諸善本⑦,志崇佛道⑧。這些大菩薩之所以五眼圓明,得四無礙智,乃是從如來的教化而生的,才能如此徹底明了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圓融的真相,皆是如於真如本性的。
  • 楞嚴要解:「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但是妄也不是實有,也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來,所以說「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不但空中之花是勞相,我們眼睛也是勞相,根與塵同是妄相,並不是實有。打坐用功的人都知道,妄心不動的時候,非但妄境沒有,而且幻身也沒有,整個身體都融化掉了。非但坐著用功時身體不可得,就是在動作當中,若心不動,這身體也不可得,這是真真實實的事情。假如你的心當下空掉了,你這個人就沒了。雖沒有這個人,但路照樣走,事照樣做。